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10 12:27:20瀏覽16|回應0|推薦0 | |
回顧兩岸的歷史脈絡,何思慎指出,不能否認的是,戰後兩岸從1949年後開始分治,雙方在各自不同的基礎點上發展,因而促使兩岸對於歷史的記憶大不相同,歷史上分離也已經超越一個世紀。 不過,除了歷史因素外,何思慎認為,政治因素也與台灣出現去中國化現象息息相關;他強調,其實在過去,我們並不避諱稱自己為中國人,且在YouTube平台上,不僅能找到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以「中國人」自稱的發言;前總統李登輝也曾在卸任時以台語說出:「我們中國人。」 對此,何思慎分析指出,台灣自1996年起,隨著國會改選、總統直選相繼展開,政治人物往往為了選票,在政治操作上犧牲了「中國人」一詞;儘管馬政府執政8年,積極促進兩岸交流,仍敵不過社會氛圍的改變,時至今日無 論藍、綠,都不敢再稱自己是「中國人」。 是什麼因素造成台灣的去中國化現象?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 慎7日指出,除1949年兩岸分治後的歷史因素外,與台灣走上民主道路過程的政治操作也脫不了關係;但他強調,在《中華民國憲法》未有異動下,台灣為何要「自動繳械、自己退縮」?如今甚至連自己的國名,都產生認同上的矛盾。 旺報【記者黃阡 阡╱台北報導】 「講我是中國人,不代表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何思慎強調,台灣仍延續1912年國父孫中山所建立的中華民國,但在憲法未改變的狀況下,我們為什麼要自己繳械、自己退縮?他並呼籲,「中國概念」應跳脫政治上的範疇,將「中國」一詞回歸歷史的意涵、交由兩岸共享。 >台新銀行貸款試算
C2951B8ECC6B8F20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