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下午,
到老公的三嬸家走春,
二堂哥送了我們一些紅龍果苗,
回國後,
趕緊到山上農地種下,
期待它能如願成長!
買了四根塑膠水管,
對半截成兩段,
一支大約200公分長。
選定位置,撥開級配,準備下手!
鐵鎚加鏟子...鑿洞!
約略30公分深
放進塑膠水管
固定塑膠水管
級配現在得發揮它的功用了
將級配丟進塑膠水管中,
但不能填滿......
因為往後的二次工程還需要放置鐵絲的空間
鬆土
左右兩側各種上一棵
排排站,
一共八根柱子,十六株苗,
期待這次的初體驗能成功!!!
==============================
仙人掌紅龍果
仙人掌紅龍果原產熱帶美洲雨林,喜高溫多濕之氣候,紅龍果依果肉色可區分為白色(Hylocereus undatus Britt. & Rose )及紅色種 (Hylocereus polyrhizus(Weber)Britt. & Rose)及(Hylocereus costaricensis(Weber) Britt. & Rose 紫紅色)。台灣紅龍果品種極多,田間調查大致可區分為早期引進之本地種、近來引進之越南種、中美洲紅肉種及私人育成之紅肉與白肉雜交品種。台灣紅龍果之私人育種者極多,使得台灣之仙人掌品種種源極多,幾乎擁有世界各地之主要仙人掌果實之種。台灣私人引種後再與白肉種雜交之後代已提高甜度及自交親和性,產量較高且較可為國人所接受,紅龍果目前有經濟栽培者為尼加拉瓜、越南及台灣。
植株生長習性及花芽分化:
紅龍果植株全年均可生長,於春夏間遇高溫日自莖之末端處生花苞,初期小粒圓狀,至可見花芽後 13 天,漸長大呈長筒形,花苞是淺綠色,滿 16 至 17 天時,長度達 28 cm以上,於夜晚天暗時綻放花朵,下午 6:40 至 7:00 開放速率最快,花瓣純白色,花藥於下午花瓣未張前已裂開,至淩晨 1:00 花徑已達 23 cm以上,2:00 開始逐漸萎凋,次晨至陽光照射後即完全閉合凋謝。花之開放可能受光線強度之影響,謝花及閉合之過程則受溫度之影響。遇陰暗天,花可能提早至下午 4:00 開放,若開花時下雨、或冬季溫度較低,則開花速率較慢,至次日上午 10:00 仍可能未閉合。
受粉與著果:
著果率之高低與品種之自交親和性有極大之關係,以色列以人工授粉研究顯示Hylocereus polyrhizus, 與H. costaricensis 為自交不親和,H. undatus 與 Selenicereus megalanthus為自交親和。據Mizrahi氏之經驗,自交親和之H. undatus在以色列(低濕度)亦成為自交不親和。1999 年之報告認為只有S. megalanthus自交親和,其他攀附性之仙人掌均為自交不親和。 但於台灣之研究顯示,H. undatus 種內自交親和性仍有極大之變異,自交不親和之品種如蕃花不易著果,亦有自交親和完全結果之品種如越南#1,大部份品種介於二者之間,例如引自中美洲之紅肉品種著果率在 60 至 80 %之間,如與越南自交親和品種雜交之後代可能因提高自交親和性而提高著果率,自交不親和之品種互相授粉亦可能提高著果率。如購買到自交不親和之品種之補救方法為夜間花開時取雜交親和之異品種花粉授扮可提高產量,只是較費人力且增加成本。授粉昆蟲之有無亦影響結果,夜間開花之仙人掌如提早或延後於白天開花,接受蜜蜂之授粉,均能提高著果率,人工授粉有提高結果率及增大果實之效果。
果實生長:
授粉後 48 小時,果實轉成深綠色,花萼部分漸漸凋萎,72 小時後花萼與果房間有明顯的白色離層,後脫落,開花後 26 至 27 天開始轉紅,至 33 至 34 天時果實達成熟,果實發育受溫度影響,溫度高較快,果實呈橢圓或卵形,無刺,橘紅至紅色,為漿果,由果皮(環繞子房之花托)及果肉(子房)組成。果實平均長約 10 至 15 cm,徑約 7 至 10 cm,表面具有鮮紅或黃色的肉質葉狀鱗片,開始軟化即可採收,由可見花芽起至採收共需約 50 天。
果實:
果肉白色或紅色,種子黑色小而多,呈不均勻分佈,不易與果肉分離。果實大小與種子數有關,估計果重 300 公克之種子約為一萬粒,甜度為影響紅龍果之重要因素,測量果肉五個部份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顯示,甜度最高者為果肉中心之 19.5 度,最低者為果肉周緣區域,只有 12.6 度。在開花後 30 天,果心糖度為 16.1,而開花後 33 至 34 天再採收者,熟度已足,果心糖度可高達 19 度。故採收時應注意熟度,過與不及皆不佳。果實於植株可放至 50 天,此時仍持續生長,果實重量持續增加,開花後至 50 天採收者,果重比 30 天增加 50 %,雖果重變異極大,整體而言,延長採收時間如無病蟲害及裂果之影響,果重仍持續增加。秋冬季果重更可達 900 -1200 公克以上,而甜度差異不顯著。但過久不收可能因水分控制不佳而裂果,因此,栽培者應衡量土壤及雨水狀況而決定適當採收期。
栽培管理技術
台灣地區因日照量常只有全日照之 1/2 ,在栽培初期或可採用少量遮蔭,有利其生長,一旦進入結果期,需有充足之日照,才能提高甜度。可生存之溫度最低約攝氏 4 度,最高約攝氏 45至 50 度,H. undatus 比 H. polyrhizus, H. costaricensis, S. megalanthus 不耐強光及高低溫。
繁殖方法
可用實生、扦插、嫁接等方法。實生多用於育種,自播種至開花結果約需三年,但實生苗如嫁接可縮短至一年即可結果。扦插為常見之繁殖方法,扦插可用全節或切至 15 至 20 公分,切開後陰乾約 5 至 7 天再種植,成活率較佳。分節扦插者基部削尖再扦插 ,生根較快。扦插枝用成熟或嫩莖均可,但嫩枝莖易遭蟲或蝸牛為害。嫁接成活率高達八至九成,但在栽培上嫁接苗尚未發現有優於扦插苗者,但可用於更新品種。
栽培方式
無論選取任何棚架,行距以採 3 至 5 公尺為佳,株距 1.5 至 3 公尺,依機械化程度決定行距,棚架可採用下列各種方式:
(1) 水平棚架:類似葡萄之水平棚架,棚架栽培之問題及困難和葡萄類似,頂端不易採收。栽培時應使蔓向下生長,以促進結果及利於採收。
(2) 單株木樁或水泥柱栽培:中美洲及越南多採用,鑿立木樁或水泥柱,單栽培,易於管理,亦可試分 2 至 3 層栽培,提高產量。但偶見枝條自水泥柱頂端斷裂,應以鐵線綁縛或於頂端加支撐之環如廢輪胎等,木樁栽培因木頭常在 3 至 4 年腐爛,造成困擾,因此仍以水泥柱較佳。
(3) 籬壁式栽培:以鍍鋅管配合鐵網,將紅龍果綁縛於鐵網上易於控制,可增加結果面積。但如至 4 至 5 年,枝梢太多,偶見倒伏,須注意支柱之堅固。
(4) T 字形棚架,以鋼管配合水泥柱支撐成 T 字形,紅龍果莖生長至頂即向下垂,可改善其他棚架或支柱之缺點,但成本亦高。
(5) 單株放任栽培:直接種植於地面,無任何支柱,成本較低,但管理較不易。
產期調節
品種與品種間產期差異極大。自然條件下臺灣白肉品種之主要為期在六至十月,紅肉品種在五至十一月,黃龍幾可跨全年,主要在九月至次年六月。南部較溫暖地區部份白肉植株可延至十二月,但量極少。針對主要經濟品種白肉及紅肉品種,作者於夜間 10:00 至 2:00 延長光照可以促使終年結果,但仍以夏季為多,而光照可增加十至十二月及四至六月之結果量,此期生長者因夜溫降低,糖度較高,且果實較大,此時售價較高,仍有相當之利潤。比較夏季及秋冬之果實,夏季果多而小,且甜味較淡,秋冬季之果較大且甜。如進一步比較不同光源及光質之影響,顯示無論就花期或花數,鎢絲燈之效果優於日光燈,鎢絲燈處理者於四月初即開花,比正常者之五月底開花可提早約 40 至 50 天之花期,日光燈約可提早 20 至 25 天之花期。比較四月之開花數,鎢絲燈處理之花數(每株 5.3 朵)約為日光燈(每株 1.7 朵)之 3 倍。日照雖能提早花期,但其效果又受到溫度之影響,比較 1998 年及 1999 年之冬季溫度顯示,溫度於攝氏 20 度以上才可能以長日催花,如以電照+簡易設施處理甚至可提前於二月花芽分化。單獨化學藥水 (CaC2) 1-2 %、益收 39.5 %(Ethrel溶液) 1000-2000 ppm與尿素 1000 ppm、1-2 %硝酸鉀(KNO3)均未能催花。在相同條件下,紅肉之品種反應較佳,即需要較短之光周期及較低之溫度即可促使花芽分化。綜合而言,紅龍果之花芽分化受長日及高溫之影響,白肉種需要較高之溫度。
紅龍果之正常結果期雖在五至十一月,但此期間產量仍有數次之波動變化,全園如何克服此現而穩定供應市場仍待研究。
兼取花及採果之栽培方法
由於以往為自交不親和且不結果,農民常將整朵花切下販售,但現之紅龍果為自交親和可結果之品種,取整朵花則無法結果,要結果則不能取花,二者不能兼取。該研究嘗試於開花後次日清晨取花冠,但保留子房以下之組織及柱頭,結果顯示切取自花冠頂端向下長度 3/4 之位置(約 25 cm),但不破壞柱頭,不但花朵可供販售食用,果實仍可正常生長,再進一步以螢光顯微鏡觀察花粉管,於授粉後 18 小時花粉管還未到達子房胚珠處,如以不同時間切除雌蕊花朵顯示完成授精至少需 48 小時,但因花朵於開花後8小時即失去商品價值,現以環狀切割的方式將花朵切下,留下雌蕊柱頭讓授精作用繼續,不僅可協助授粉完整,果實可正常成長,亦可充分利用花朵為蔬菜,可說增加紅龍果之附加價值。
灌溉與施肥
紅龍果原產於熱帶林,雖能耐旱,但經濟栽培需適度灌溉才能迅速生長及開花結果。比較三種仙人掌,紅肉之H. ployrhizus具有臘質表皮,氣孔隱於皮層及莖有大量之柔膜組織等特徵,白肉之H. undatus只有後二種特徵,黃龍(S. megalanthus)則三者全無,最不耐旱。於冬季較低溫度如定期灌溉,生長極為迅速,如施用堆肥,生長結果更佳。灌溉宜每星期 2 次,如採噴灌自頂向下噴灑可加速生長,且減少病蟲害。紅龍果之施肥量目前並無標準,以作者之經驗為每年四、八、十二月各施肥一次,每次以牛糞堆肥配合台肥 43 號(15-15-15-8),一年生植株每次之量約為半畚箕堆肥(約4kg)加1把台肥 43 號(80-100g),以後隨樹齡每年加倍。
病蟲害管理
紅龍果少病蟲害,但嫩梢易遭蟻蟲及蝸牛為害而延緩生長,幼梢生育期應注意防治。於雨季或初植時常見條狀黃褐病斑,為炭疽病菌(Colletor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目前並無推廣藥劑可供防治,可參考其他作物炭疽病的防治方法。此外,紅龍果有病毒病害的記錄,染病植株生育差,產量低甚而無法結果,且結果之品質差。預防之策略應自健康植株採種使用。蟲害有果實蠅,套袋可以防治,且套袋可使果色保持美麗之鮮紅色。由套袋之研究顯示,紅龍果著色不需要光線,不透光之褐黑色牛皮紙袋可促使形成鮮豔之紅色,光照或透明塑膠袋,白色紙袋均使果實轉成帶暗綠之紅色,影響外觀。
食用及其他用途
植株之食用價值: 果實多供鮮食、製酒、果醬、果汁、果凍及調製食品(如拔絲紅龍果),可供蔬菜(如滑絲紅龍果)及製花茶(如龍涎液),莖之內部肉質部份亦可食用(如酥炸龍脊、龍鳳呈祥及紅龍果沙拉)。
觀光效益: 紅龍果實之花大可達 23 公分,潔白美觀,觀賞價值尤勝曇花,全園盛開時極為壯觀,全年花期長達五至六個月,如配合延長日照可達全年。目前已有紅龍果園開放供夜間賞花。
未來展望
紅龍果為值得發展的新興果樹,可利用部位相當廣泛,食用方式亦極多樣化,也可作為觀賞植物,且栽培容易,病蟲害少。目前台灣均有生產,栽培面積達 800 公頃。因栽培者日眾,未來之紅龍果不可能再有往日的高價位,但因其管理較易,成本極低,仍為極適合栽培之果樹種類。同時,未來向更新品種及調節產期著手,才可能避免夏季生產過剩及面臨其他水果競爭之壓力。
資料來源: 顏昌瑞,「仙人掌紅龍果」,永續農業第 16 期,2002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