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9 17:35:28瀏覽1293|回應1|推薦8 | |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小說戲劇總愛敘說著近鄉情怯、物是人非,想想,或許也不是哪裡真的變了,只是記憶中太美好了,因為人總喜歡相信自己願意去相信的事,然後再過度美化,就像愛情也是,得不到的,總會在記憶中畫上最美的藍圖,然而等到哪天再見面,得到的只是幻滅。 物是人非啊,其實感覺是物非人亦非了。 沒有所謂故鄉的我,其實不懂得近鄉情怯,但對魯迅〈故鄉〉中情感卻有點共鳴,因為他其實並沒有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做太多對比,他的重點著重在"人",一種人類成長所面臨的改變,以及無法跨越的階級隔閡。 其實在現在社會上階級的隔閡已經不如過往嚴重,但有另一種區分身分的標準在學生間流竄,那種名校與普通學校的差別,不一定是名校生的高傲,只是總覺得這兩者間存在著一堵高牆,頂多,我們站在牆頭觀望;很想要平等的交朋友,有時候卻會被拒絕或閃躲。 孩提時代是多麼的美好,我們不用煩惱著大人的現實面,回阿公阿嬤家,只等著開心的被抱被寵,拿了零食和年齡相仿的孩子玩去,殊不知我們不在時大人們的話題,直到突然有一天,大人們不再避諱著我們大小聲時,就知道我們長大了,不能再像著從前般的天真了。 魯迅印象中的孩童閏土和長大後的閏土,已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了,是因為階級的差異,還有城市與鄉村的差異吧!再看看水生和宏兒,雖然魯迅希望著他們倆不要重蹈覆轍,但其實我想他是明白的,這只是一個打不破的輪迴吧!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