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鋼
行程排上了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的節目;前往叁訪途中,路過了酒泉鋼廠。車上地陪指著對面公路那方廠房簡單的介紹了幾句;嘉峪關市是因了酒鋼的擴展而成市的。當年遠處那面山坡,常年讓太陽照得閃耀發光,地方人士覺得奇怪,上級請來蘇俄技術人員會堪后,發覺了最佳的鐵石礦。酒鋼遂列入了第一個五年生產計劃(1958)。酒鋼是露天開采的礦區。
我聽了十分覺得有趣,順手車上往廠方照了幾張相,回來家裏后,網上找了點資料,發現和地陪說得略有些相異,特附在下面,有興趣的,可以讀讀。
2016.09.24
《酒鋼史話》鏡鐵山,一個新地名的誕生 (作者 米積屯)
引子
鏡鐵山礦的勘探工作始于1955年。從首先發現頭道溝礦,繼而發現桦樹溝礦,至鏡鐵山勘探隊成立普查,曆時四年有余。
1951年,北京召開全國資源會議。國家從整個工業布局出發,打算在西北地區找到一兩個億噸儲量的鐵礦。其後沒有大的進展,中央曾經提出減少500-1000萬噸儲量的設想。
西北地區的鋼鐵工業牽動著中央領導的心,毛澤東主席對此十分關心。 1955 年2 月27 日 ,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最高國務會議,毛主席說:“現在仍是以鋼爲綱,全國六大區都應當有鋼鐵基地,目前只有西北還沒有,我難以安枕。我盼望李老(地質部長李四光)、長工(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和同志們能在兩三年內給我一個好消息。”說到這裏,人們的目光無疑都集中到了李四光、何長工兩人身上。何長工事後講:“當時,真是千斤擔子壓在了我和李部長兩人肩上,我們想的是如何完成這個偉大的曆史使命。”
1955年,西北地質局645隊(隊部設在酒泉縣城)派出兩個分隊進入祁連山。
頭道溝的發現者是西北地質局645隊四分隊。645隊的工作計劃是根據1954年641隊普查時,在祁連山地區所獲得的地質礦産成果及其線索制定的。內容是:東起黑河,西到石油河,布置兩個小分隊橫貫祁連山南山山脈,沿南北道路穿越,做地質路線草圖。重點任務是,如發現海相火山岩系及超基性岩體,應當追索其分布範圍,探討含礦性,測繪出適當比例尺的地質地形草圖,爲尋找黃鐵礦型礦床及鉻鐵礦型礦床准備條件。就計劃而言,當時對于尋找鐵礦,該隊還沒有思想准備。
是年5月,在645隊四分隊任工程師的嚴濟南,在石青硐向地質部處長趙新齋彙報這一帶地質礦産情況時,趙傳達了毛主席上述講話精神。由此,在西北地區找鐵礦,成了地質工作者的一件大事。
頭道溝發現鐵礦
1955年6月上旬,祁連山冰開雪融之際,四分隊陳鴻玉隊長,嚴濟南工程師,隊員鄢少華一行六七人,到達酒泉南山腳的文殊寺。分隊雇了牦牛,馱著帳篷竈具,沿捷大坂到陶萊公莊一線做地質路線圖。幾個人一邊順著陡谷邊坡前行,有時還得匍匐行進,一邊觀察兩壁懸崖岩層岩石與産狀,注視河床漂流礫石。按分工,有的人用地質錘敲打河床礫石、兩壁岩層露頭,分析含礦成份;有的人描圖照相,還有的人關注河床轉彎,校正標志,定方位角,檢查計步儀計算距離,做路線地質草圖。另外,發動群衆報礦,也是地質隊的任務。
8月的一天晚上,四分隊還沒找到投宿處。有人著急,邊走邊學狗叫。說來真巧,遠處傳來的還真是隱隱約約的狗叫聲。分隊一行跌跌撞撞過了北大河,來到西岸一個溝岔叫作石頭灣子的地方。藏民柴昂阿萊什登(漢名余學仁)聽見響動,出來問鄰居何生仁:“啥事情?”何說:“有幾個生人,說是北京來的地質隊,是來找礦的,還有一個叫工程師’的。”柴昂一聽,立刻讓妻子騰出一頂帳篷,邀請大家一起喝青稞酒。
43歲的柴昂聽了介紹,想起了13年前給西北地質考察團帶路的情景。這個團當年從青海過來,有個叫金玉貴的要去後山考察,鄉長派他帶路。柴昂對祁連山東西幾百裏內的地理很熟悉,討賴河渡口,進山路線他都了如指掌。有天傍晚,他在一個叫頭道溝的河邊檢了一塊又黑又重又硬的石頭,拿給金先生看。金先生反複看過後說:“哦,這不值錢,扔掉吧,找有用的去。”13年後的今天,他把13年前陪人找礦的這一情景講給了同樣是找礦的人們。
說者有心,聽者更有意。第二天一早,陳鴻玉分隊的嚴濟南、鄢少華等,在柴昂帶領下直奔頭道溝。一連走了兩天,爬過一座雪嶺,蹚過兩條冰河,又翻了一座雪山,在一條深谷河道裏,一塊半露地面的烏光閃閃的石頭吸引住了人們的目光。嚴工用鐵錘扒開浮土,摳出這塊石頭,地質錘“咣當”一聲,石頭被敲成兩半。大家圍攏過來,搶著瞧這塊黑色的石頭!閃光的石頭!珍貴的石頭!這就是夢寐以求的大家要找的鐵礦石!大家繼續前進,發現礦石的轉石越來越多,一塊比一塊大,表明鐵礦露頭就在附近山腦上。
山勢越來越陡,山路越來越危險,大家小心翼翼爬上懸崖峭壁,終于發現了一處鐵礦露頭。這就是鏡鐵山礦發現的開始,這就是頭道溝礦區。
回到宿營地,大家正想美美地吃一頓熱乎乎的飯菜,炊事員卻難過地告訴大家:吃飯用的鍋碗都被牦牛打碎了,牦牛也跑了,飯吃不成還得先找牦牛。由于大家心裏充滿了找到礦藏的喜悅,什麽勞累、饑餓一股腦兒全忘了。那是個革命英雄主義風行的年代,嚴工當時竟興奮地脫口說道:“打破了一個鐵鍋,將來必定換來一個鋼鐵廠,何樂而不爲呢?”這句話逗樂了大夥。炊事員用鐵桶煮了桶黏糊糊的面條,大夥吃得津津有味。
頭道溝鐵礦追索圈定,四分隊又相繼在柳溝泉發現新的赤鐵礦線索。柳溝泉距頭道溝不遠,又發現鐵礦露頭,說明附近還有鐵礦存在,只有擴大範圍普查,才能證明祁連山鐵礦遠景的可靠性。
嚴濟南隨即出山,于 9 月29 日 回到酒泉,向地委書記賀建山作了彙報。賀很高興,要嚴擬電報連夜報告甘肅省委,同時報告地質部和西北地質局。第二天一早,何長工便把電報交給了毛主席。
桦樹溝礦發現記
現在的嘉峪關市南轉盤,聳立著一座地質工作紀念碑。這是 1986 年6 月10 日 ,甘肅省人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産部爲紀念發現鏡鐵山礦的地質工作者而樹立的。紀念碑遙對鏡鐵山,黑色大理石面,凝重,肅穆。“鋼城的開路先鋒”七個大字金光閃閃。碑文寫道:“1955年秋,原西北地質局645隊地質員秦士偉等同志,經藏胞報礦,發現了桦樹溝鐵礦......”
1955年,秦士偉從西北大學地質系畢業,年僅21歲。當時他還是一名見習技術員,從白銀調入西北地質局645隊二分隊不久,領導指定他帶領一個小組進祁連山,這就是“秦士偉小組”。組裏10個人,有警衛員劉棟,有東北地質學院的實習生林文俅、郁有功、劉光俠,有炊事員老梁,藏族馱工兼向導郎生壽、黃學誠,還有一個地質員和一個實習生,給他們配了馱東西的11頭牦牛。當時的秦士偉小組,沒有把著眼點放在鐵礦上。因爲一,他們的任務是爲白銀公司找火山岩形成的銅礦。二,按當時的權威說法,西北地區鐵礦不多,即使有,也是雞窩型的,沒有開采價值。還有人說,西北地區321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沒有一個達到1200萬噸儲量的鐵礦。
七月流火。巍巍祁連山,卻分明展示出春、夏、秋、冬四季:在同一天裏,山腳下鮮花盛開,綠草如茵,一派盎然春意;稍許往上,紅柳、沙棗樹訴說著盛夏的炎熱;再向上幾百米,有小柏樹、小松樹和一些藤類植物;距山腳下數百米以上,即爲雪線,白雪皚皚,覆蓋萬物。這裏的氣候,瞬息萬變,忽而陽光燦爛,晴空萬裏;忽而狂風怒號,風雪迷漫;忽而烏雲翻滾,暴雨如注。缺氧的高山反應和惡劣的氣候條件,使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東北地質學院的實習生們心驚膽戰。但是,更令人灰心的是,秦士偉小組翻山越嶺,曆盡艱險,從八莊口到玉石梁,路沒少走,苦沒少吃,卻收獲不多。按原計劃,再有一站,即可出山,實習生們都高興了起來,而身爲組長的秦士偉,責任則叫他覺得窩囊。
車到山前真有路!就在這時,有心人劉棟向秦士偉說起郎生壽與黃學誠閑聊的話題:討賴河西岸一個叫桦樹溝的地方,有種發亮的石頭,又重又硬,砸碎可以當獵槍的鐵砂用。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聽到劉棟無意中得到的消息,秦士偉頓時來了精神。但是面對現實,秦士偉還真有點犯難:深秋十月,祁連山中的寒冷,不比冬天輕松,分隊沒有冬裝,身上的衣服也破了,咋辦?開會商量,組長的意見獲得支持,大家同意再堅持一下,想辦法去桦樹溝看看。不過,桦樹溝在哪裏,連郎生壽也記不清了。第二天一早,秦士偉小組挺進祁連山縱深處的大峽谷,艱難地爬行于深溝陡壁。走了三天,他們才發現了一塊黑色的鐵礦轉石。第五天傍晚,大家在一個狹窄的溝口看到一棵孤獨的老桦樹,郎生壽突然大叫一聲:“這就是桦樹溝!”
隨著一聲大叫,大家的目光不約而同地齊集到那棵桦樹上,並止不住地狂喜:桦樹上側的陡壁上懸挂著的,竟是一條赤紅色的鐵礦露頭帶!這一天是 1955 年10 月23 日 。
桦樹溝山勢險峻。爲了察清礦脈走向,礦層厚度,第二天上午,秦士偉拴著繩子,冒險攀上數百米的懸崖,然後把大家一個個拉了上去。他們在這裏連續工作了5天,搜集礦石標本,描繪地質草圖,把桦樹溝礦的表象記錄了下來。
奇遇黑溝礦和鏡鐵山命名
秦士偉趕到頭道溝向樊毅隊長、陳鑫工程師彙報。原在秦嶺地區工作的西北地質局工程師陳鑫當時剛剛派來祁連山,任秦士偉他們二分隊的工程師。陳工接過秦士偉遞過來的礦石,驚得半晌沒說出話來。倆人看了一塊又一塊,興致越來越高。陳工說:“我看讓實習生出山,我和小秦再上桦樹溝看看!”樊隊長表示同意,他們二人進了桦樹溝。
此前,陳鑫曾奉命到柳泉溝查勘赤鐵礦露頭,又到頭道溝觀察過鏡鐵礦露頭,發現前者不夠開采品位,後者規模不理想,僅幾百萬噸儲量。今兒個聽到好消息,親眼見到品位高的礦石,咋能不興奮?
11月,桦樹溝被白雪覆蓋著,討賴河結了一層薄冰,騎牦牛渡河,牛不下水。他們只得象雜技演員一樣,先把牦牛趕下河,然後猛地一個箭步越上牛背,牦牛乖乖地把人馱過河去。剛過河來,迎面便撲來一座赤黑色的險山,往上看去,巍峨聳立,直插雲端。秦士偉激動地對陳鑫工程師介紹:“那崖上全是一層又一層的礦床!”礦床長長地從山這頭伸到山那頭,像幾條赤黑色的大腰帶,把一座山從脖子一直捆到腰上。陳鑫驚呼:“天哪,我還從沒見過這麽大的礦床!”
陳工興奮地到處查勘,這兒敲敲,那兒砸砸,不住地問:這品位,你看夠不?秦士偉也深受感染,一疊連聲地答道:“夠的很!”惹得陳工哈哈大笑。“這是什麽礦石?”陳工好象發現了秘密。秦老實回答:“我可認不得它!”地質錘敲打著手中的礦石,“當當”聲清脆悅耳。“這是菱鐵礦!”原來桦樹溝礦是由鏡鐵礦、菱鐵礦、褐鐵礦和重晶石四種礦物組成的。陳鑫已經看出桦樹溝礦的工業價值。
倆人在山上一連跑了十五天,突然接到了藏族同胞送來樊隊長給陳工的信:地質部領導和蘇聯專家紮包羅夫斯基來酒泉,要他出山彙報。秦士偉送陳工下山,倆人邊走邊聊,突然被眼前一塊又一塊礦石吸引。上去看看!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意外的發現,帶來新的喜悅:這就是後來有名的又一個大礦床:“黑溝礦”!黑溝距桦樹溝一河之隔,只有2.3公裏。
轉眼到了大雪封山的季節,普查勘探需要做出1∶5000《桦樹溝礦體平面草圖》。西北地質局總工程師王恒聲和陳鑫決定組建新分隊冬季作業。秦士偉正式擔任分隊長,隊員包括地質員王大可,測量員陳慶順,測量員小朱,警衛員劉棟和幾個工人,柴昂三弟余學智,人稱“余老四”的當向導,分隊組成後立即動身。年過半百的王總,非得跟陳鑫他們一起進山不可。
11 月15 日 ,陳鑫、秦士偉陪同總工王恒聲三進桦樹溝。 12 月2 日 ,他們進到了祁連山深處。桦樹溝就在眼前,但要涉過討賴河才能到它腳下。秦士偉把好馬讓給別人,自己騎匹老馬跟陳鑫最後過河。那匹老馬爬不上對岸冰坎,秦士偉掉進河裏,虧得先上岸的余老四急救,才將他拉上岸。
桦樹溝山頂,海拔4300米,是一個雪的世界,冰的天地,最低氣溫-40℃,不少人高山反應強烈。
轉眼已是來年2月,陳鑫冒雪進山,脫衣蹚過冰河,給分隊送來肉和補給。見到地上兩盆白花花的土堿,直怪自己粗心,沒給分隊帶鹽來。二分隊整整一個冬天都拿土堿當鹽吃。31年後,已是地質部地礦司總工程師的陳鑫談起當年這段往事,依然感到內疚,後悔自己太粗心。
2 月12 日 ,大年初一。分隊照樣上山測量,最終出色地完成了1∶5000礦體草圖。根據這些圖計算出的鐵礦石儲量,與後來普查探明的結果竟然相差無幾。
10月,工程師嚴濟南在酒泉西關一個小客店養傷期間,寫出了第一份地質礦産簡報,向部裏彙報。因爲頭道溝鐵礦以鏡鐵礦爲主,故提名爲“鏡鐵山”礦。1955年12月,命名得到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批准。誰能料到,一個新地名的誕生,竟會引出那麽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鏡鐵公路修建和礦區全面勘探
1955 年12 月6 日 ,西北地質局電令盧仁槐任西北地質局634隊隊長兼黨委書記,並令其火速去酒泉。14日,盧在酒泉西關“綠原”旅社宣布西北地質局634隊,即後來的鏡鐵山勘探隊成立,陳鑫任工程師,隊員20余人,鑽探工和其他管理人員由641隊調集。次日,盧仁槐與副隊長霍德到祁連山裏看修路。
此前,西北地質局派供應處長梁瑞亭主持鏡鐵山公路修築。甘肅省交通廳張掖公路總段動員2000民工修路。由于對高山寒冷、高原凍土困難估計不足,工程進展緩慢。大批民工紛紛下山。甘肅省決定組織4000名勞改人員進祁連山修路。
盧與霍進山看修路,坐著汽車在吊大坂的盤山路上巧遇同樣坐車而來的梁瑞亭。陡坡不拐彎,兩車頭對頭,各不相讓。六年前一起進軍新疆的兩位老紅軍,在祁連山狹路相逢,該有多少話要說?但是,修路與用路的矛盾,致使倆人發生爭執:“路都修成了天梯,咋不打幾個彎彎?”“交通廳的設計就這樣子!”“沒有錯車道,像咱倆的車這樣,怎麽能錯開?我有權要求施工單位修改危險路段!”梁瑞亭聽楞了,半晌甩出一句:“改就改!”梁轉身帶人折回山上。盧這邊問霍德:“冬裝還有多少?”霍答:“好象不多了。”盧說:“都運上來。另外派人找地委書記,就說他的戰友請他支援好煙酒,運上來,要慰問修路人。”
三個半月,鏡鐵山簡易公路完工。12月末,山裏邊的勘探帳篷城已經搭了起來,在國家支持下,鏡鐵山地質隊人員已達到1500人,其中一批是來自青島海軍基地的轉業戰士。國家建委副主任安子文批撥20輛載重汽車、30台複式高壓水泵,又批了70噸取暖煤。甘肅省委常委、工交部長何承華上山視察,又批了近1000噸煤。玉門石油局楊拯民局長上山慰問,管材不夠,就無償支援,並派技術人員幫助安裝;運力不足,增派幾十輛汽車。設備還沒上山,鑽工隊變成了修路隊。路沒修到桦樹溝,鑽機整機運不上去,就拆成零件往上擡!20人住一個活動房,每人鋪位不足40公分寬!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1500名地質隊員創造性地完成了工作任務:鑽探進尺3萬多米,槽探掘進10萬立方米;1957年提交《桦樹溝礦區地質勘探報告》,1958年春天完成《黑溝礦區地質勘探報告》,探明桦樹溝鐵礦儲量2.7487億噸,平均品位37.85%,黑溝礦儲量1.6億噸,品位30-40%,白尖山礦儲量2500萬噸,平均含鐵35%,夾皮溝礦儲量2500萬噸,品位35%,小龍沙礦儲量5000萬噸,平均含鐵35%。頭道溝、柳泉溝、古浪峽、金兜泉、呼蘭台、石板溝、九個青羊等17個礦點,儲量約每點100-1000萬噸,品位25%-35%之間。總儲量約5億噸。
不是結尾的結尾——道隆瑞礦
1957年7月,鏡鐵山地質隊一個外圍普查組,在道隆瑞雪山附近找到鐵礦石,一直追索至海拔5000米雪山下,還沒發現聯生露頭。設備和爬山技術缺乏,迫使勘探停止。
1958 年4 月23 日 ,在全國總工會爬山隊(全國登山隊前身)協助下,地質隊員與登山隊員一起,自鏡鐵山出發,翻過海拔4000多米的道隆要公馬雪山, 4 月30 日 抵達道隆瑞主峰附近。 5 月1 日 ,三人一組,用繩子串成一串,持冰鎬、地質錘,開始登頂。3天跋涉,登上5100米道隆瑞主峰,分成兩組考察地質,繪制示意圖。其後,轉至沙漠瑞溝,在其西岔發現含礦岩系上部有層薄薄的石英岩,按其形狀,應該是構成雪山頂峰的岩系,決定繼續追索。果然,4000米的雪坡有鐵礦轉石出現。直到雪線附近,方才發現鐵礦露頭。收獲令人鼓舞。于是地質員們忙著測制地質圖、地形圖、剖面圖等等,登山隊員們協助打標本,攝影師們拍攝新聞,天擦黑方才返回宿營地。登山隊員協助地質隊員冰峰探寶,成就一段中國地質隊員找礦的佳話。
鏡鐵山惡劣的自然環境,先後使11名年輕地質隊員獻出了生命。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楊守林(21歲)、李敬君(32歲)、白興民(21歲)、鄭存江(27歲)、孟子明(37歲)、段文(19歲)、辛立國(30歲)、馬漢民(26歲)、王宏江(27歲)、宋尚仁(30歲)、計進倫(年齡不詳)。另外,有一個傳說,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的年輕女地質員、漂亮活潑會滑冰的苗淑娟,則從一座最高的雪山墜崖。只要你到了鏡鐵山礦,就可以遠遠看見這座馬牙雪山,人們也一定會給你介紹,那兒叫“鳳凰山”。因爲那兒有過一只“金鳳凰”!
參考資料:
《甘肅文史資料選輯——鋼城嘉峪關》中秦士偉、嚴濟南、幼耘、張奎儀、申忠銀、張軍武、盧仁槐、張振遠的相關文章;
《嘉峪關文史資料》第一輯中嚴濟南、申忠銀的相關文章;
《嘉峪關文史資料》第二輯中李思明的相關文章;
《酒泉鋼鐵公司建設發展史料》中幼耘、張奎儀、嚴濟南的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