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能見到凡利斯 (Phyllis) 1,不停地看著包容於其中的事物的人,一定非常快樂。 -------- 伊塔羅 卡爾維諾 慣常遊走於台北東區的人來說,對於 2001 年由富邦藝術基金會主辦的『粉樂町 --- 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應該還記憶猶新!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將當代藝術置入城市複合空間的展覽,當時三十八位藝術家在東區三十個不同場域的創作呈現,讓觀者體驗到人、藝術、空間、歷史與社會在多重交織、真實與想像結合後的驚人面貌,熟悉的場域成了一個隨著藝術觀念與行動介入後的新生有機體,一種不同於觀者平日所熟稔的東區物質與心靈的第三空間,一座無所不在的美術館。 何謂「粉樂町」?一開始當時的策展人張元茜即清楚地將展覽概念定位在年輕當代藝術創作的呈現,藉由巧妙且精準的展名同時把台灣藝術的在地特色與外來文化的影響深刻地在三個字中表露無疑:「粉」代表了當時「很」的口頭流行用語;「樂」則定調在藉由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以及之後與觀者的相互對話中,達成的一種心靈愉悅狀態,儘管所有的作品不見得都在陳述一種快樂的特質;「町」做為一個外來用字,突顯了台灣廣納並反芻不同外來文化後的多元特質。因此,「粉樂町」在如此的組合下成了一個具有多重文化狀態的快樂角落。 這些年,對於「粉樂町」,我們依然存有著多重的記憶與體會,不只因為它曾經與一群台灣當代藝術的工作者渡海遠至香港和澳洲伯斯,與他人用藝術相識;也曾因為它在特定的時空中激起巷弄間的觀者像旅人一樣以尋幽的眼光打探眾家空間和自我心房,從一個經由藝術創作延伸的視覺樂園,發現一方心靈的快樂角落。只是再熟悉的空間,我們可能終將視而不見,少了初來乍到的樂在其中,所有的一切又回歸平凡,一如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於 《 看不見的城市 》中,透過 馬可波羅的眼睛看到的城市 一樣 ,初始的抵達與之後的停留,同樣美麗的城市在一段距離與位置之間,有了不同的風貌 。
「 數百萬雙眼睛像上望著窗戶、橋樑、續隨子,可是他們看見的也許只是一張白紙。有許多城市像凡利斯一樣,閃躲了一切凝視,只逃不過那以驚奇觀賞的眼睛 。 」2 「佐拉 (Zora) 的秘密,就在於你的眼光瀏覽各種式樣的方式,它們一個跟著一個,就像樂譜的音符一般,不可更動或取代。」3 台北東區如迷宮般的曲折巷弄,儘管不同於 卡爾維諾筆下風情萬種的各色城市,但也總像其中的任何一個開拓了旅人的視野, 想試問 東區與雙眼之間有可能一直存在著某種若即若離的陌生關係,像是旅人般投以驚奇的目光射向所有初到的城市嗎?「粉樂町」是我們記憶中張著雙眼、身歷其境的樂園,時尚東區也曾在那一個短暫的夏日以新生面貌與觀者相遇,成為眾人與 馬可波羅眼中「看不見的城市」。 2007 年盛夏,「粉樂町」再次從我們的記憶與期待中走出,希望眾人眼裡的驚奇能再次因為藝術的滲入,重新在東區的巷弄間閃耀。 在「粉樂町 II 」裡,超過 50 個國內外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與團隊以原初的東區作為基地中心,向台北東、西以及北區輻射,不僅把空間的水平廣度蔓延至西門町、大直和信義計畫區,還將空間的層次從實體的物理空間滲透到戶外大型電子螢幕的虛擬空間,更向上延伸至大樓外牆;在五十個據點當中,藝術家們創作出包括裝置、錄像、攝影、聲音互動、公仔、充氣雕塑、平面輸出、行為藝術與音樂舞蹈表演等多元型態的當代藝術,把台北當成一個論述,藉由藝術行動於其中,討論它、觀賞它,創造它,期待透過藝術的種種實踐,讓觀者對於藝術的感動藉由與空間的對話拉盪至當下的遊走過程,激發出美妙的視覺經驗 ;也試圖經由藝術的介入,將東區創造出具有人文特質的場域精神 。只是在過程裡,我們發現了過往熟悉的空間在時間嬗遞的過程中,彷彿如物競天擇般的在商業法則下進行演化,可以稱得上有歷史的房舍在商業的考量下不是紛紛成為店家租用,就是被改造成收費的停車場,或是重新建構成新的豪宅空間,供人享受東區的一應俱全,稍微一個不注意,東區又變了;店家與日俱增,競爭也相對激烈,而創意成了在這裡生存的不二法則,即便在我們刻版印象中覺得幽靜的宗教空間,也發揮奇想,在寸土寸金的商圈裡,開放一樓空間吸引市民大眾前去駐足分享,在眾人的歌聲與歡笑中,更接近近東區,也使行道會這樣的宗教空間更為親民;而服裝店、餐廳、髮廊和鞋店則像極了小型美術館或畫廊,成了各式設計、藝術裝置和音樂交融的聚寶盆,大膽展現屬於這個時代的想像。遙想「粉樂町 I 」那個忙碌的夏天,影像、裝置以及眾多的視覺元素都還在商家的打量下才被接納,如今,我們一群人彷若受到上天的恩典與眷顧,讓藝術家在順利的溝通過程中,安心的進入空間創作,藝術得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接近群眾,並與之對話。過程中還一度懷疑,這些年當所有商業空間都想方設法的將創意導入時,藝術如何與這些天馬行空的商業奇想競爭?而藝術進入商業空間後又如何被看見?現在看來,這樣的擔憂是多餘的,這也證明了台灣在過去紛擾的日子裡還是不停累積能量,城市創造了豐富的生命題材,成了藝術家旁徵博引的創作元素,更讓我們勇於面對這樣的現況與挑戰。 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說:「 在紐約,你重新發掘一種榮耀感,覺得自己壟罩在整座城市的能量之光環中 ----- 這種感覺不是源自像歐洲所見的那種目睹滄海桑田之悲涼光景,而是來自一種變動的美學形式 」 。台北,不是紐約、凡利斯、佐拉,我們卻可以充分感受到它獨有來自於巷弄間的動 能與不安定,這是它的靈魂、性格、宿命,也是它迷人之處,兩次「粉樂町」的介入,藝術成了另一股為城市心靈加持的能量,讓更多藝術家、商家、居民以及不同所屬單位因為當代藝術輕輕地被聚攏起來,在其中相遇,共同書寫台北的城市美學、東區的巷弄美學以及藝術與他者的關係美學。遊梭於巷弄之間,我們期待「粉樂町 II 」 帶來的,不只是觀展後的短暫遊戲歡樂,更是一種經由藝術激發而產生的心靈愉悅與城市精神;也期待台北與藝術更緊密的結合能如布希亞在紐約行旅時的深刻感受,給人身歷其中的榮耀感,就像旅人雙眼初見的那些城市一樣。 1.凡利斯 (Phyllis) 是卡爾維諾筆下一個有著各式橋樑、窗戶、地鋪面的城市,城裡的每個地點都會在旅人視野裡展現驚奇而令人嚮往。 2.伊塔羅 ‧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譯者王志弘 ( 台北 時報文化 : 1993) ,頁 117 3.同上,頁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