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7 09:22:21瀏覽997|回應0|推薦14 | |
一、番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 釋義 二、台灣的番薯文化:
之四:台灣番薯趣(請點選) 三、番薯如何走私到福建 資料來源:南京民革 当人们吃到香喷喷的红薯时,你可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红薯又名番薯、甘薯、地瓜、红苕,在福建也有称之为金薯的,它传入我国只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它的原产地是美州中部的墨、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路以后,红薯开始向外传播,后来传到东南亚等地。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才由商贾陈振龙由东南亚传入我国东南沿海。 陈振龙,福建长乐人。明朝万历年间到菲律宾经商,看到当地“朱薯(指山芋)被野,生熟可茹”、“功同五谷,利益民生”,便想到当时福建“隘山阨海,土脊民贫”,如能将红薯引种回国,则“可济民食”,“荒年无饥馑之忧”。由于当时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严禁薯种出国,查获者就地正法。陈振龙首先在当地学习了栽种方法,又用重金向当地人购买了几尺薯藤,将伞的竹柄掏空,把薯藤隐藏其中,冒着生命的危险,带回中国,立即在福州“依法栽植,滋息蕃衍”。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福建大旱,发生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推广种植红薯,金学曾令其试种。因山芋是外来农作物,他不敢贸然下令推广,在陈经纶的《献番薯禀贴》上批道:“试恐土性不合,所献薯藤是否可种可传?尔父既为民食计,速即觅地试栽。俟收成之日,果有成效,将薯呈验,另行通饬。”陈经纶立即在本屋后门纱帽池边隙地试栽,四个月之后,“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小者如拳,大者如臂,味同梨枣,食可充饥”。金学曾将所呈红薯“剖煮而食”,觉得“味果甘平,可佐谷食”之后,才下令“各属依法栽种”,收效显著,渡过了这次大饥荒。金学曾还特地撰写一篇《海外新传七则》,详细介绍红薯栽培、繁殖方法。因此,红薯的种植就已经传到了浙江。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非常重视这一外来农作物,写了《甘薯疏》一文大力推广种植红薯,还多次从福建引种到松江、上海等地。 清朝康熙初年,陈经纶的孙子陈以桂又在浙江鄞县一带推广种植红薯,“秋成卵大逾闽地”。乾隆十四年,陈以桂的儿子陈世元在山东胶州一带试种红薯,得到山东布政使李渭的重视。李渭还撰写了《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以种薯为救荒第一义”。于是山东等地,“自此家传户习,菁葱郁勃,被野连岗”。后来,陈世元又叫他的三个儿子到河南朱仙镇、北京齐化门外、通州等地推广种植。陈世元在乾隆年间刊行了由他编篡的《金薯传习录》。该书详细记载金薯引种、推广的经过及其栽培管理方法,并收集历来有关诗文题咏,是一部极有历史价值的农业文献。 陈振龙一家几代人为我国引种和推广红薯,建立了丰功伟绩。当然,这也与巡抚金学曾全力支持分不开。到了清代,人们在福州乌石山,先后建立了“先薯祠”和“报功祠”,缅怀陈振龙、陈经纶、陈世元和金学曾的功绩。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