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和中、親美、友日」策略,目的在使台灣在美、中間維持等距交往和平衡,但幾項變數拉鋸或將改變現存狀態:一,是馬即將在兩年七個多月後任滿,民進黨有機會再輪替執政;二,美國「再平衡亞洲」策略不可能全未考量台灣變數;三,習近平新領導班子對台政策新部署和策略漸出台;四,美方放話指兩岸若統一,台灣變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將不再援助台灣。這些變數交互作用,正在考驗馬政府拒絕政治談判,繼續「政經分離」、維持現狀路線。
正如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司徒文所言,兩岸不會一直維持現狀。現狀是動態變化的過程,馬英九設定的前提大陸未自由化、民主化前,台灣不可能與對岸談判統一。這也是主流民意趨勢,馬英九不敢違逆。但習近平主政後,大陸連串動作包括「官方對官方」不再忌諱,上周結束的兩岸和平論壇,與會大陸對台智庫學者包括北大、人民大學、廈門大學教授,紛紛闡明承認台灣治權的可能方式,似釋放出政策變動訊息,顯示北京對台灣政局可能變化,冀望開闢兩岸政治談判大門漸有急迫感。
習李體制對台問題政策雖蕭規曹隨,但習近平說分歧不能一代傳一代,或是基於內外背景。一,是2016年綠營可能再執政;二,是五年來兩岸和善交往,「讓利」不斷,但台灣民心「政經分離」更明顯,北京想擺出「硬的更硬」一面;三,美日與中國在東亞爭雄,台灣尚置身事外,但局面可能隨民進黨再執政而打破,北京不願台海局勢變成釣島和南海一樣複雜。四,習近平放眼十年,絕不願任滿時兩岸還是「現狀」,想部署突破。
不能忽視北京近年對台部署。台灣23邦交國至少有五個等待北京點頭,即可能捨台灣而就大陸;台灣經濟受大陸扼控至何種地步,藍綠一直有爭議;兩岸軍力不平衡早已超越警戒線,台北國防部日前發布,解放軍2020年有全面能力攻台;央視日前播解放軍演習新聞出現台灣、澎湖地圖,似有威懾目的。這些現象也框限住綠營即使執政想扭轉的方向,台灣很難跳脫「溫水煮青蛙」的格局。
兩岸關係沉滯,最大關鍵還在台灣民心對大陸的信任不足。從國共內戰時期交手談判史、國府遷台後台灣長期被大陸打壓,近二、三十年台灣孤立無助,恐懼和不信任感深植民心。加上兩岸政經實力愈懸殊,台灣愈缺少籌碼,大陸愈具實力,台灣不信任感愈強。兩岸敵對60年,想在短短幾年就相逢一笑泯恩仇,實務上是強人所難。何況北京過去的兩手策略,迄今猶見兩岸關係操作中,譬如王郁琦、張志軍見面互稱「主委」、「主任」,只見境外媒體報導,大陸官媒仍是一字未提,所有台灣政府機關名稱都加「引號」或以「主管部門」帶過;官方對官方也可以解釋成「中央對地方」。這類現象如何讓馬政府向民眾說明,北京具十足誠意、善意而不是統戰兩手策略?
要解開信任困境,同樣需要更多時間和努力。北京近期一些做法,如同意台灣參加ICAO會議;在APEC上的認可台灣的作為,都有利民心。未來北京如能主動助台灣加入RCEP,或有助解開癥結,但更多時間和作為絕對必要,台灣民心對中共政權的忌諱和逃避,其實和因政治、社會因素移民海外的大陸移民心態一樣。想讓原本享有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受保障、社會文明相對進步的台灣,融入條件相對落後的中國,客觀上本不符進化原則和人性,何況台灣現狀還有美日國際利益交錯其中,北京想急恐怕也急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