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22日在年金改革國是會議的演講相當有說服力,她引用了馬英九總統4年前啟動國民黨版改革時的談話,強調改革不是藍綠的問題,改革是要讓年金制度成為「政府付得起、退休領得到」、「現在領得到、未來也領得到」的永續制度。不過,反改革者並不反對改革,而是反對鬥爭式改革手法與粗暴的改革方案。對照場外抗爭活動的規模與激情,蔡總統的演說與副總統陳建仁、年改幕僚林萬億、勞動部長郭芳煜連日來奔走媒體的危機管理能否奏效,尚未可知。
如果現行年金制度確實會造成財政崩盤,公教人員當然就沒有合理性來反對,但政府仍然必須回答兩個問題,一是,財政窟窿為什麼捅得這麼大?是誰的責任?二是,如果台灣繼續維持10年前平均5%的GDP成長率,財政會破產嗎?
對照日前完成三讀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舉債規模超過2000億,確實驚人。政府的財政窟窿是怎麼造成的呢?分析政府歲出預算可以發現,社福支出高達總預算的23.9%、教科文20.8%、退撫17.1%、國防15.5%,這些都屬於「不事生產」的消耗性支出,可做大經濟餅的經濟發展預算,卻被壓縮到僅存13.4%,如此微小的造餅資本,如何供養福爾摩沙「僧眾」?
不過20餘年前,還是「台灣錢淹腳目」,走在路上有風的日子。大家胼手胝足創造出台灣經濟奇蹟,民眾豐衣足食,政府預算年年超徵,讓台灣站在國際舞台中央與亞洲小龍家族較短長,許多人愛唱「明天會更好」或「愛拚才會贏」。這20年來,我們到底走上什麼偏差路,讓國家財政陷於如此窘境?
30年前解嚴一刀切出台灣兩個世代,從封閉走向開放,一元走向多元,遍地開花,活力無限。遺憾的是,選舉造成政黨惡鬥、民粹取代文官、地方派系勢力盤根錯節,政客見縫插針,萬變不離其宗:爭名逐利。在選舉掛帥的政治邏輯下,地方政治勢力駕馭中央文官,社福支出逐漸站上六大施政項目鰲頭。每逢選舉動輒加碼社福,攀上去就不下來,如今尾大不掉。不只社福如此,地方勢力挾選票優勢,操弄中央施政常軌,不必開的道路開了,沒有需求的工業區建了,會展中心、音樂廳數量遠超過需求,蚊子館四處散布,不但建設資源耗損,還要持續編列預算維持。
民粹凌駕專業造成國光石化、核四廠數千億投資的虛耗,六輕擴建案也被要求重做環評,意謂不必擴廠了。政府不但對舊產業不友善,在既得利益抗爭下,政府對弱勢新產業同樣抱持敵意。Uber來台1年,侵害了小黃既得利益,抗爭不斷,交通單位從小黃權益及乘客安全著眼強力取締;本月4日《公路法》修正案頒行,2周來「開罰11億元」。開罰可以理解,但重要的是政府對共享經濟新商務形態的政策怎麼定調;不只Uber,還有短期線上租屋平台Airbnb、Trivago又怎麼應對?電子商務平台呢?大數據推動也徒具形式,這意謂台灣在全球新興產業競爭力的落伍。
國人的競爭力同樣在弱化。北台一家電腦元件OEM大廠近年雇不到電焊工,年輕人認為汙染、有毒,50K月薪也不做,寧選25K的服務業;OEM廠砸鉅資新建無塵、無汙染電焊工廠,完工8個月還是招不到工人,顯示年輕人排斥進入技術體系。除了年輕人怕吃苦,技職人力的社會尊嚴相對較低是關鍵,政府不設法提升技職人力的社會地位,反虛耗已不豐厚的政府預算獎勵技職人員進入職場,這是捨本逐末。
回顧40年台灣經濟發展軌跡,GDP成長由10%而5%而1%、政府預算由年年累積歲計剩餘以至於今日需每年編列2000億元國債因應,政府財政當然困窘,軍公教年金當然有破產危機,但這一切不都是政黨與政治領袖的責任嗎?有什麼合理性單單由軍公教承擔所有責任?
於今之計,不合理的18%及正副總統和政務官的薪資結構、退職金制度應優先檢討,總統並應召集「國家發展國是會議」,研擬20年國家經濟戰略,找出提升GDP至5%的策略,如果確定保1%是台灣的宿命,再啟動包括勞保在內的所有保險年金改革也不遲。
這兩個問題的責任不該由軍公教承擔,而應由政治領袖承擔。(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