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共表一中/互不否認
2012/11/18 04:28:08瀏覽101|回應0|推薦1

共表一中/互不否認

November 17, 2012 
台灣海基會前後任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和高孔廉接連就兩岸未來關係和走向提出看法,焦仁和主張「共表一中,化異求同」;高孔廉則建議兩岸要往前走,應邁向互不否認治權的階段,並以「台灣意識」在島內高漲為辭,希望中共正視。

焦仁和係以在野之身發聲,頗具歷史眼光和格局;高孔廉依然在朝,意在傳達政策走向。「共表一中」,意謂主權問題不宜長久擱置,解套的關鍵要能「化異求同」;「互不否認」,僅及治權而無主權之確認,在意向上,這是維繫現狀的短期策略,難期開闊兩岸未來發展,也難期長久。

馬英九在中共18大前接受香港亞洲雜誌訪談,並回應提問時指出,由於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因此任內要到大陸訪問有困難,也不會以國民黨主席身分訪問大陸,「無論到哪裡,我都是中華民國總統」。

從馬英九的談話可以看到治權和主權是一連續且屬整體的表述,先有互不承認主權,始有互不否認治權的話題。但就台灣而言,互不承認主權和治權的話題從何而來,馬英九要比其他人更明白,那就是「國家統一綱領」。這是以統一為前提的表述,若無統一的前提,即無主權和治權的爭議,也無今天擱置爭議的和平發展。馬英九說兩岸18項協議無一不是和平,是以兩岸沒有簽署和平協議的迫切感。這是遁辭,所蔽者在於統一的前提被故意忽略了。

高孔廉提出兩岸「互不否認治權」的表述,雖立基於兩岸官員交流互動,不必再用第二種身分,即兩岸兩會的交流和商談,特別是對岸皆刻意排除官方身分的方式來往,期待無條件地脫掉兩岸之間的白手套,正式展開官式互動,讓兩岸兩會及時完成過渡性的使命。

然而兩岸兩會的成立,相信馬英九也很明白,主要功能就在緩解和過渡兩岸主權和治權論述的衝突。這要立基於不必明言的默契,那就是認可在國家尚未統一前的互動和交流,自不容默契消失,即不論兩岸如何表述「一中」,但要有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默契。

由於馬英九表示,他在任內無法訪問大陸的困難就出在互不承認主權和治權,高孔廉的治權承認論,要求承認兩岸官員互相來往的身分,似亦也有為馬英九出訪大陸排除身分障礙的意味。如果馬英九願意承認統一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願意簽署「還有商榷餘地」且「不是優先要務」的兩岸和平協議,以及相關的軍事互信機制,北京未嘗不可公開承認,包括歷屆台灣領導人具有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畢竟這曾經是歷史的客觀存在。

瞻望兩岸未來,馬英九刻意強調和平,以「統一」或「一中」為前提的默契反而被淡化或稀釋了,好像兩岸並不存在爭正統(對外則為國家代表權之爭,如重返聯合國之爭、爭取邦交國之爭),不存在因此衍生出的統獨選項之爭;不論焦仁和或高孔廉,都想為兩岸未來設想,所以會出現分歧,恰恰反映出對統一作為兩岸交往前提上的認知差異。

馬英九說,「無論到哪裡,我都是中華民國總統」。這是訪問大陸的條件論,若無「合情合理」的搭配,北京也未必敢於接待。同樣是這句話,試問馬英九往後又如何出訪非邦交國如美國,若要徹底兌現,甚至連過境都不可能,這不是自縛手腳嗎?基於現實考量,馬英九這句話大概還不能當真,但這又如何取信於人。

「共表一中」/「互不否認」看似都在出難題,但這也是檢驗「九二共識」是否仍存以「統一」為指向的默契,即兩岸未來發展有無彈性空間的指標。(北美世界日報社論)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ulhsu333&aid=705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