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的前途 / 大陸的未來!
2012/03/14 14:13:58瀏覽244|回應0|推薦2
台灣的前途 / 大陸的未來

鄧小平當年講*一國兩制*,不幸被*港澳*拖垮....淪為*有統戰語病的矮化論述* ^^xxx

未來*深化交流*勢必是硬道理,陸人台民皆非蠢蛋,溫水青蛙們應屬政黨,也包括老共!

*一中各表*實乃某種*名學*,其實就是*尊重國族/樂搞兩治*,何必用舊思維-杞人憂天?

反過來想,北京縱使幾年後可以煮熟*台灣島蛙*,又對誰產生真正好處?別驢啦-老土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的中國論述之一-台灣裸身面對世界的警訊

2012-03-14 01:14
旺報
【范疇】

 北京正在發動其美國友人放風,鼓吹停止對台售武,以利對台政治統一。按照美國過去對中華民國「告別三部曲」的模式,亦即先由學界發言試試各界水溫、再由半官半學人物予以理論支持、最終尋求政界共識,這次台灣的主動反應時間可能不超過5年。換句話說,若台灣還繼續躲在「不獨不統不武」這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內,那一場可能吹起的美國風將吹散鐵皮,台灣就只能赤膊上陣,裸進世界。

 美國放風聲測水溫

 首先是去年,在北京老友、老客戶季辛吉的安排授意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位學界小人物的文章,「讓台灣滾蛋就能救贖美國經濟」,倡議美國用停止對台售武來交換中國放棄美國欠款。這是一個試水溫的信號。

 今年2月,半官半學大佬布里辛斯基發布新書,「戰略視野:美國及全球權力危機」,書中列舉當今全球8大「地緣政治瀕絕物種」,包括格魯吉亞、台灣、南韓、白俄羅斯、烏克蘭、阿富汗、巴基斯坦、以色列。台灣排名第二,而8個物種內的7個,除了以色列,都與美中關係有關。既然如此,美國若通過促成台灣接受北京的統一路線,足以一石七鳥,結論不言可喻。

 布里辛斯基出馬代表「三部曲」已經奏起了第二樂章。是否會奏起第三樂章,其實和2012美國大選的結果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布氏所論乃美國利益的大戰略,屬於跨黨派的國家議題。

 若台灣必須裸身面世,那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況?根據作者在去年年底發表的〈2012台海情勢想定〉一文中,大概會是如下。經濟上,美國與台灣簽下FTA作為逐步消減售武的補償,大陸對台資大幅開放,包括部分國有企業,但要求台灣對大陸金融業全面開放,ECFA加速優惠條款。政治上,設定平潭島為陸台經濟特區,陸台共管;撤移沿海短程飛彈,但保持中長程飛彈。政經相夾的中程目標是:在北京框架下簽署兩岸政治協議,明確定義九二共識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各自表述;台灣恢復《國統綱領》並去除其中刺激語言。

 若台灣依然不顧美國的信號,堅持裸身抗拒,北京將收緊與台灣協商管道,拒絕藍營大老訪陸,開啟綠營溝通,對台商實施統戰壓力,對台灣人民高分貝利益喊話,將台灣置於高壓鍋內,逐步加溫。與此同時,北京藉著各種場合向國際喊話,中國並未放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立場。

 溫水中對打的青蛙

 這個想定,似乎已經出現端倪。然而台灣還如溫水中兩隻對打的青蛙,互相拉扯,誰也沒心思關注爐火正在升溫中。藍綠之間似乎有個默契:下一場選舉還沒來,中國議題能不碰就不碰,兩岸問題保持現狀有利於窩裡鬥。

 不獨不統不武及所謂的九二共識,僅僅是遮風避雨的鐵皮屋。有人贊其夠模糊,台陸雙方都有轉圜空間。然而,關鍵在於這個「模糊度」的收放繩子握在北京手中,台灣的任何定義,若一旦失去了美國的支援,都只是自說自話,北京可以輕易的只承認「三不」中的「不獨」,以及九二共識內的「一中」。

 風雨若來台灣奈何?台灣急需一個新的「中國論述」。請注意,這裡說的是「中國」論述,而不是「兩岸關係論述」。「兩岸」論述,已經把台灣框限在陸台的現實之間,沒有世界性。而「中國論述」,則是一種世界情懷的論述,從世界文明的高度來俯視台灣的主體性存在對人類未來的重要性。

 北京學者是民族主義論述者,而季辛吉、布里辛斯基乃現實政治論述者,今天地球上缺少一個針對中國的人類文明論述方式。全球現在只有台灣具有資格對中國文明的未來「指手畫腳」,台灣若自動退位,50年後將被史家視為人類文明的無知者及怯懦者。

 在中國論述這件事上,我不願意用「卑微畏縮」來形容藍綠政士,但至少「只求自保、只看近利」足堪形容。他們遮遮掩掩跳著雙人扇子舞,手中卻捏著2300萬及後代的參與世界文明的機會。

 美國不可恃,台灣需要新的中國論述來對世界發言,對大陸人民發言!(作者為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回應-中共學習是民主化的指標

2012-03-14 01:14
旺報
【劉性仁】

 日前《旺報》專訪中共中央黨校,其所釋放出的訊息值得留意。眾所周知,中共屬性為威權政黨,亦是剛性政黨,其改革與調整有一定的難處與現實上的困難,共黨的政綱與主張是否能與時俱進,確有深究的必要。

 自1989年後,隨著大環境的發展,中共不得不進行調整;其幅度雖然不大,但依舊可以發現其改變,這當然是因為當局意識到此問題的重要。舉例來說,集體領導的落實、幹部的專業化與年輕化、技術官僚的出線與秘書幕僚世代的紛紛抬頭,這些轉變對於黨本身及大陸民主化發展,看似並不明顯,實則調整已正在發生。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共黨學習,領導者高學歷與尊重專業、尊重專家及注重人才培育,除了三個代表的繼續學習外,中共當局亦向學界、民主黨派及民間力量請益,對於西方各國與台灣經驗,更是多所借鏡,集體學習之風已蔚為風尚。凡此種種都有助於共黨發生內化,進而朝向中國式民主化發展,落實民本社會。

 這些年來,大陸黨校從中央到地方,仍須貫徹黨的意志,但從細微處觀察,多元思考接納不同意見顯然已跨出第一步,無論從人才或心態上都可看出端倪,畢竟中共若不與時俱進,就無法跟上時代腳步與民意脈動,這將會使中共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因此,中共一黨專政的本質或許不會改變,但其決策思維顯然正在緩慢漸進式的調整,共黨學習成效如何將決定共黨的適應性與機動性,更左右中國大陸未來民主化發展的方向與品質,對於大陸整體國力與競爭力亦產生相當關鍵性的作用與深遠的影響。

 對於共黨學習的成效,現在評論為時太早,但我們必須留意到,大陸在改變,共黨亦在變,烏坎村模式提供我們思考的方向。一個緩慢調整的共黨,其變與不變之處,需要結合社會情況作整體的觀察,共黨是否越來越符合大環境的需要與中國社會民情需要?我們都必須耐心與細心觀察。

 職是之故,台灣樂見一個有學習意志的共黨,也樂見中國大陸能早日找出適合絕大多數人民需要的民主治理模式,大陸需要精緻的民主化,當然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學習的成效或許無法立刻展現,但終究會出現,中國大陸民主化仍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為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所助理教授)


大陸政協閉幕 再提一國兩制

2012-03-14 01:13
旺報
【特派員宋丁儀、何明國、林琮盛/北京報導】

 大陸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13日上午閉幕,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於閉幕式時,主持通過政治決議表決,其中兩岸關係部分,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要進一步擴大同台灣島內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和基層民眾的交往,不斷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意基礎」。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13日主持全國政協閉幕式。閉幕式通過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政治決議,決議中提及兩岸關係時指出,要加強與海外僑胞、歸僑僑眷的聯繫交往,更好發揮他們在擴大對外友好交往、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其實,一國兩制的議題,去年政治決議就出現了。

 日前在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中,兩岸關係部分,提到:「反對台獨、認同九二共識,鞏固交流合作成果,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未提到「一國兩制」。



研擬兩岸方向 馬密集約見學者

【聯合報╱記者羅印沖/台北報導】

2012.03.14 05:06 am


研究兩岸事務學者透露,馬英九總統近期密集約見兩岸關係學者,分批到總統府交換意見,人數可能達卅人,且包含親藍和親綠學者。一名受邀學者研判,馬總統是為了即將到來的五二○就職演說,研擬未來四年兩岸政策和方向,才大動作徵詢學界意見。

這名受邀學者昨天表示,上周接到總統府來電,安排近期與馬總統見面會談。據他所知,受邀學者有親藍的也有親綠的;在五二○就職日前,至少會有三到四批學者,總人數可能達廿到卅人;馬總統將藉此機會,向學者徵詢對未來兩岸政策的看法和意見。

另一名上周也受邀的學者指出,他被安排在下旬與馬總統見面,但他強調,召見學者是馬總統例行會做的事,未必有特殊考量。被問到馬總統是否會向學者徵詢兩岸人事布局時,他直言,「馬總統一定也會問到這個」,但總統會有自己的定見,學者頂多是建議而已。

這名學者表示,馬總統即將就任新的任期,而中共也將舉行十八大換班,在兩岸政治高峰期的前夕,任何兩岸主張都受到極大關注;馬總統將針對最近中共兩會(政協和人大)和政治局常委賈慶林的對台講話,詢問學者看法,納入未來制定兩岸政策時的參考。

但有兩岸學者認為,從美牛風暴可看出,任何政府作為都要先取得一定的社會共識,否則容易引起反對的聲音;政府與大陸的交往,攸關台灣人民權益,馬總統應先凝聚朝野共識,建立藍綠共同參與的通溝平台,才是正辦。

他建議,馬總統不妨透過立法程序,在總統府下設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邀請朝野領袖參與;在這個新平台下,藍綠最高領導人可直接對話和溝通,對凝聚台灣內部共識,有極大助益。



中共看中華民國 可惡→可愛→頭痛

【聯合報╱記者羅印沖/台北報導】

2012.03.14 05:06 am


中研院政研所籌備處主任吳玉山昨天表示,馬英九總統贏得連任,顯示國民黨將經濟問題與兩岸議題連結,發揮很關鍵的效果;馬總統說,台灣經濟困境是因為兩岸關係不好,這是很重要的論述,為馬爭取到很多選票。他直言,經濟是觸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但馬總統並未打動選民的心。

吳玉山與台大國發所教授陳明通、中研院政研所副研究員徐斯儉出席「海峽尋新台北論壇」活動,發表對未來兩岸政治局勢的想法,不少陸生也參與這項講座。「海峽尋新」是廿一世紀基金會與台灣大學號召兩岸三地青年學子,為尋找兩岸新共識推動成立的論壇。

吳玉山指出,馬總統對內提中華民國等於台灣,幾乎把兩者畫上等號,但面對大陸時說的中華民國,卻是涵蓋大陸地區的中華民國,因為這樣北京才能接受。他認為,馬總統用「兩種語言」說中華民國,是工具性的說法;馬執政時,台灣人的台灣認同愈來愈高,顯示兩岸在經貿密切往來之中,還暗藏很多焦慮。

提到中共應正視中華民國時,包宗和表示,過去中共認為中華民國可惡,直到民進黨執政後才覺得中華民國可愛,現在則是認為中華民國令人頭痛,想找出面對的方法;中華民國逐漸成為朝野的最大公約數,顯示台灣共識正逐步形成。

徐斯儉從公民社會的角度看兩岸關係未來發展,他以陳仕懷和陳竹男案說明,兩岸統獨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人民要的是有保障的兩岸社會環境,這涉及到人權和人的存在價值;兩岸民間團體如果能有更多交流,增進雙方社會的認同,兩岸很多衝突就能夠避免。



陸將擴大與台灣基層民眾交流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李春/北京報導】

2012.03.14 05:06 am


大陸十一屆全國政協五次會議昨天閉幕,大會通過政治決議,指要進一步擴大與台灣島內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和基層民眾的交往,不斷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意基礎。

這分政治決議還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大陸政協系統與中共中央統戰部關係密切,近年來與台灣各黨派私下來往接觸頗多,根據決議內容,未來大陸政協系統仍將在對台交往部分,扮演重要角色。

昨天閉幕的大陸十一屆全國政協五次會議,也是本屆全國政協的最後一次會議,明年將換屆,會議依慣例表決通過政治決議。

該政治決議除提到對台交往部分,還提到,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畫承先啟後的一年,中國共產黨將舉行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政協要做好對外交往,擴大國際社會「對華友好」的民意基礎,為中國大陸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政治決議強調,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政治決議重申,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必須按照「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ulhsu333&aid=621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