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經濟發展的奇蹟---蔣介石與尹仲容的改革因緣
2011/12/17 08:19:20瀏覽1338|回應0|推薦0
        像孫運璿、李國鼎、尹仲容等先賢都是台灣經濟發展、改革的推手,他們從沒有想到以自己或自己的家族成立一家相關的公司圖利自肥。那有蔡英文這樣一手遮天,膽大妄為,硬是砍掉南華,成立宇昌,居然退職後,毫不避諱的就任宇昌董事長,緬懷先賢像尹仲容等無私無我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蔡英文還有臉說,對她是人格的謀殺嗎?無耻到極點。緣特選 PO 下面這篇文章,俾對這些先賢表達萬分的崇敬與感恩!
「台灣經濟奇蹟」廣受世人矚目,很多人以為台灣生來就是市場經濟,其實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時,台灣三分之二以上的產業為公營,是典型的計畫經濟體系,而這個體系在台灣始終沒能發揮功能。當時的台灣,危機四伏,前途茫茫。

令人意外的是,國民政府很快在台灣站穩腳步,產業在兩年內恢復到戰前水準,並在1954年開始大轉彎--公營事業民營化;1958年推動大規模的外匯貿易改革,使台灣經濟和世界經濟體系接軌;1959年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從對美援的依賴中,逐步獨立起來;1960年綜合多項改革方案,推出「獎勵生產條例」,將改革擴大到社會、文化、教育、法律各個方面。十年之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從計畫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而且是個效率高、生產力強的現代化市場經濟。

這一連串的改革與轉型,造成長達30年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順利帶動台灣社會及政治的改革。這個起死回生、順利轉型過程中的關鍵的人物首推陳誠、尹仲容、嚴家淦等,而蔣介石的角色亦不可忽視。

◆讓尹仲容 放手改革

蔣介石信任陳誠,把經濟發展與改革的重責大任交給陳誠全權負責。陳誠首先成立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生管會),整頓公營企業,希望儘速恢復生產。陳誠政務繁重,他把實際業務交給副主委尹仲容,並放手讓尹仲容大刀闊斧去做。

尹仲容聰明睿智,勇於任事,採取若干重要措施,使局面完全改觀。他選擇電力、肥料、紡織作為政府扶植的重點。發展紡織業,反對的聲音相當大,頂頭上司省主席吳國楨、經濟部長鄭道儒都有異議,會議桌上,雙方經常爭得面紅耳赤,生管會呈上去的公文經常被吳國楨擱置。後來尹仲容繞過省政府,以「代紡代織」的方式推動。尹仲容獨具慧眼,紡織業果然快速發展,1960年後開始出口,後來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

所謂「代紡代織」是一個「計畫-融資-產銷」的三連環,尹仲容在生管會制定計畫、選定扶植的產業(紡織業),然後以他身為中央信託局局長的地位,掌握美援進口物資(棉紗)及資金,來幫助民間投資設廠。產品製成後,中央信託局透過它的相關單位,協助行銷。在50至60年代,台灣許多新興工業例如水泥、人造纖維、塑膠原料、玻璃、氮肥、飼料加工等,都是以這個方式開辦的。

尹仲容敢作敢為,不但把生管會(還有之後的「工業委員會」)本來只是工業規畫的角色,擴充到民營企業的輔導及金融貿易的決策,其最高峰時,幾乎取代了中央的經濟部、省府的建設、財政兩廳、及台灣銀行的職權。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有些越權的,但在50年代初那個生死存亡的關頭,政府首要穩定經濟、發展產業,只要有效,其他方面只得暫時犧牲。

尹仲容能放手去做,陳誠背後的支持是主要原因。陳誠了解尹仲容的人品、能力,把經濟發展大權交到他手上。但是,這一連串的作為,尤其是1953年通過「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及「公營事業轉移民營條例」,挑戰國民政府數十年的計畫經濟,揭開民國史上公營事業轉民營的序幕,這樣重大的政策轉變,若沒有蔣介石的同意,是不可能實現的。

蔣介石日記顯示,他密切注意經濟發展的情況及數據,不時找人討論財經問題,也親自主持每一個黨內的財經會議。蔣介石和絕大多數國民黨領導一樣,都是計畫經濟的頭腦,但隨著行政院的政策改變,他也調整自己對經濟問題的態度。

◆尹遭調查 蔣信清白

1954年尹仲容以工業委員會召集人、中央信託局局長,再兼任經濟部長,集經濟策畫、執行、及融資大權於一身,積極推動民營化政策、以及新興工業的發展。但是,改革並不那麼容易,許多計畫經濟、公營事業的支持者以及既得利益者反對民營化,再加上當時國民黨內派系傾軋,1955年,部分黨政人士藉著「揚子木材案」逼尹仲容下台,也挑戰民營化政策。

行政院長俞鴻鈞不但不支持尹仲容,反而把他送到最高檢察署那裡調查,尹仲容被起訴,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辭去所有職務,專心打官司,民營化政策也受到重大打擊。

「揚子木材案」在當時是個驚動朝野的大案,蔣日記顯示,蔣介石對此極為關心,曾仔細詢問內中情由。在尹仲容提出辭呈後,他還約見張群、俞鴻鈞,想留任尹仲容的經濟部長職位。日記寫道:「商討胡光麃與尹仲容案,仍留尹為經濟部長。」
可見他相信尹仲容的清白。

「揚子木材案」一審,很快判定尹仲容無罪,蔣介石在判決當天的日記記下:「尹仲容案已判決無罪。」沒想到最高檢察署執意再提起上訴,蔣介石相當憤怒,日記寫道:「
尹、胡(光麃)宣判無罪案,檢察署長仍念上訴案情形,甚覺公務員之無國家觀念也。」

第二天,11月14日,蔣介石再和陳誠討論這個案子,本想阻止上訴,但顧及制度,決定不加干涉,但他在日記中記下內心的憤怒:「與辭修談尹、胡案,准其上訴方針,對立法、監察兩院不肖黨員,囂張跋扈,…加以痛斥與警告。」

法院終於判決尹仲容無罪確定,尹仲容於1957年復職,擔任經濟安定委員會(經安會)秘書長,不久升任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外貿會)主委,挑起台灣外匯貿易改革的重任。1958年4月展開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從此從「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這個改革被經濟學界視為「開創了台灣在1958年以後高速經濟成長和高速出口成長的新時勢」。

1958年經安會改組為美援會,陳誠任命尹仲容為副主委,負責實際的業務,仍兼外貿會主委。不久又兼台灣銀行總裁,他再度集台灣經濟計畫、外匯貿易、以及金融大權為一身,主導台灣經濟進一步發展與轉型。

◆美援漸止 迫台自立

這個時候台灣經濟已面臨新的挑戰。美國自1957年改變它的援外政策,正準備逐步終止對台灣的援助。台灣必須儘快改善經濟體質,自立起來。然而,迅速提升經濟環境,談何容易?

1959年底,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署長郝樂遜(Wesley
Haraldson)正式提出一個備忘錄,要求台灣儘快檢討國防預算、賦稅改革、外匯改革、改進預算政策、公共設施費率改革、設立證券市場、單一匯率、與出售國營事業,這就是著名的「郝樂遜八點財經改革建議」。

美方的要求頗高,幾乎是全面的改革。但面對美國壓力及國內外市場的各項挑戰,台灣已無選擇,唯有大幅度改革。蔣介石對改革一向支持,唯有國防預算不能碰。陳誠和主管財經業務的嚴家淦、尹仲容、李國鼎等心中明白,台灣經濟欲上層樓,必須繼續改革,而且是全面性改革,問題是如何說服蔣介石削減國防預算?

◆財經改革 助台騰飛

陳誠一方面指示尹仲容率領美援會提出改革方案(美援會迅速擬出「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同時想辦法說服蔣介石。

1960年1月7日,陳誠帶著嚴家淦、尹仲容、李國鼎到士林官邸,由嚴家淦擔任報告人。嚴家淦口齒清晰、委婉分析當前情勢、以及接受美方建議的利弊得失。蔣介石仔細傾聽,沒有什麼異議,很快就同意他們的方案。蔣介石在當天日記寫道:行政院提出「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頗為適當,予以同意」。

「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以及1960年的「獎勵出口條例」,是一個財政、經濟、金融、社會、政治上的全面性改革計畫,包括經濟發展、預算、金融、外匯,還包括行政方面的革新。這次的改革使台灣經濟成功起飛,終能自立,邁向現代化經濟及行政制度。

正當台灣經濟開始提升,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尹仲容突然病倒了。1962年12月26日因急性肝炎住進醫院,不到一個月就過世了,來不及看到他推動的改革開花結果,就匆匆離開人世,距離他60歲還差57天。

尹仲容住院期間,蔣介石幾度詢問他的病情。1963年1月24日尹仲容逝世那一天,蔣介石無限感傷,在日記寫下:「尹仲容今晨病逝,台灣經濟發展失一健兒矣!」(作者郭岱君為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蔣介石與尹仲容的改革因緣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ulhsu333&aid=593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