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20 10:47:51瀏覽284|回應0|推薦3 | |
协商一国两制 先听台湾人要什么3月8日,大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听取工作报告。(中新社) 2019年03月19日 18:36
言论部
大陆台籍人大代表陈雪英在两会上,针对大陆和台湾社会协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提出「更开放、更充分,让每个人都满意」三原则,建议初期阶段台湾人士的代表性不必固化。陈雪英是大陆13位台籍人大代表中唯一出生在台湾的代表,不久前刚刚来过台湾,对台湾民情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她的意见,大陆官方应该重视。 自从习近平提出两岸代表人士展开民主协商的倡议之后,台湾内部正反面意见皆有,不少人支持两岸应该开启商谈,而且早谈比晚谈好。但一般对两岸民主协商仍有疑虑,甚至将「一国两制」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会导致台湾主体性的丧失。 这一方面是因为长期的反共宣传,让台湾民眾对大陆抱持恐惧怀疑的态度,一国两制被污名化,成为「政治不正确」的代名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对两岸如何谈、谈什么,以及最终会达成什么结果,乃至协商结果会否得到落实,缺乏清楚的认知与信心。民进党姑且不论,蓝营政党也没有做好开启两岸协商的准备,民间社会也没有想清楚未来两岸应该要走向何方,大陆更未说清楚统一的具体方案,与台湾民眾建立有效的沟通,让台湾民眾对「一国两制」产生信心,这也是台湾主流民意支持维持现状的原因。 台湾社会内部对两岸前途及对大陆的看法,存在多元的意见表达,在多元观点广泛存在、且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的状态之下,到底何者能够代表台湾社会,或者至少能够代表台湾社会的某个领域、某个群体,实际上并无标准的答案。为此,大陆官方确应重视陈雪英女士的意见,在两岸协商启动之际,尽量广泛的邀请台湾各界人士参与民主协商,避免因为身分敏感或者意见、立场不同,而将真正有代表性的台湾民眾排除在外。 两岸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两岸民心相通与心灵契合,大陆是统一进程的推动方,更应主动了解台湾民眾的核心关切,这就牵涉到两岸协商主题的问题。虽然大陆曾言「什么都可以谈」,但实际上,大陆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两岸民主协商的主题能够更加明确和可操作化,而不至于变成空谈。同时大陆也必须做好长期的准备,须知两岸民眾对两岸前途的认知和主张仍然存在相当的距离,因此,协商对话需要经歷长期的沟通过程,让台湾和大陆民眾能够在沟通中增进了解,并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让双方的认知逐步趋近。 需要注意的是,「民主协商」属于相对正式的对话形式,但是两岸双方在政治问题上分歧甚深,彼此之间的立场又相差甚远,在没有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就径直展开协商,难免会导致各说各话、甚至不欢而散的结果。为了避免这一局面的出现,也为了两岸政治协商能够行稳致远,两岸应该先从「沟通对话」开始,循序渐进地达成协商目标。 具体而言,两岸民间社会应该在正式展开协商之前或之初,先在不拘形式、不限主题且尽量扩大参与面的基础上,让两岸人士能够进行深入对话,让各方人士特别是台湾民眾,都能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彼此立场和核心关切,并根据需要调整乃至修正自身的看法。 在此过程中,既需要两岸专业人士、智库学者进行两岸政治进程的讨论,提供可供社会各界参考借鑑的各种方案版本,同时也需要各行各业的有关人士,能够收集自身所处领域或群体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专家提出的方案提出有代表性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补充方案,甚至新版本。 需要注意的是,在两岸沟通对话过程中,大陆也必须加强对内沟通力度,让各方的意见都能产生讨论,并及时化解长期存在的种种强硬立场,避免激化两岸对立情绪。同时,大陆官方也需要根据两岸民间对话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两岸之间持续存在的、阻碍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诸多困境,从而台湾社会能从两岸对话中感受到实际的获得感。 两岸唯有经过广泛且深入的对话,才能在各自社会内部,以及在两岸之间,按照已经达成的共识逐步朝向共同的发展方向前进。当两岸民间已经对统一的终极结果有正面期待的时候,两岸代表人士再来展开相对比较正式的民主协商,应该会产生更有可操作性的成果。(世界)
Paul 在「思想溝通很重要」一文中曾提到: 習近平主張和平統一,避免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武力統一的舊思維,基本上,我是肯定的。至於「一國兩制」,「兩制」如符合兩岸人民的需要,又何嘗不可?唯習近平提出,在一個中國前提下,要研究對台灣作制度性的安排。「一個中國」是什麼「國」?並未明確交代。因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迥異於港澳。而且中共過去一再強調,兩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絕不是誰吃掉誰的問題。中共若堅持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體,對台灣作制度性的安排,中華民國如果不見了,這不是消滅了中華民國和併吞台灣是什麼?大陸如失信,台灣恐怕很難認同,這是大陸必須正視的。 思想溝通很重要 作者 許業武 http://classic-blog.udn.com/paulhsu333/125160226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