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申根公約」國家多達26個,包括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儘管歐盟聲稱不是要取消美國公民免簽,新政也非專門針對美國,美國也有一套類似旅行授權電子系統(ESTA),但新簽證政策實施,無疑將增加美國公民遊歐洲的不便。

川普在大選期間就對美歐盟友關係批評多多,認為歐洲等盟友「占美國便宜」。他單純從商人立場出發,把美歐之間的關係簡化為赤裸裸的金錢和經濟利益關係,認為美國為歐洲提供安全保障,歐洲就應為此埋單。

首先,川普一再表達有意讓美國退出北約(NATO),讓歐盟寒心。北約成立70年來,各國政府和美國共和黨、民主黨都堅持不懈,建立可能是歷史上最強有力的北約軍事同盟,但美國若退出,就等同於摧毀北約,將是俄羅斯總統普亭夢寐以求的。

川普不斷抱怨北約成員國未提高國防預算,導致美國承受「保護整個歐洲大陸的重擔」。有報導指川普政府正擬定「成本加上50%」(Cost Plus 50)計畫,要求德國等所有美軍駐在國,不僅要支付駐守美軍全部軍費,還要多付50%或更多費用。

儘管川普聲稱在他施壓下,北約盟邦已增加數十億美元國防經費,但他仍不滿增加速度太慢。預計他的「成本加上50%」計畫將更嚴重冒犯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忠實盟邦,也將讓這些國家認真思考是否還要美軍駐守。

其次,川普上任以來,實施戰略收縮和東移,重心逐漸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轉移。他不顧「伊斯蘭國」(IS)仍可能壯大的事實,在英、法、德等盟友反對下,仍聲稱IS已被消滅,美國已在敘利亞付出太多,準備撤出,要求「最親密的歐洲盟友」用自己的軍隊幫忙填補空缺。歐洲對美國撤軍反應強烈,德國總理梅克爾月前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就警告,「美國計畫從敘利亞撤軍,伊朗和俄羅斯很可能因此占上風」。法國總統馬克宏說,若美國撤軍,法國也會跟進。

第三,美歐貿易摩擦是川普上台後,美歐矛盾激化的另一因素。川普和歐盟主席容克去年7月在白宮會晤後,曾聲稱雙方就未來貿易協議談妥了條件。但八個月後的跡象表明,川、容並未達成任何一項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川普政府認為,任何協議都須解決農業貿易壁壘問題。歐洲官員則反駁,農業從未包括在談判範圍內。另一方面,美國可能對歐洲汽車加徵關稅,成為另一顆未爆彈。貿易談判的最新爭執使兩個傳統盟友之間的關係,跌至幾十年來的最低點。

第四,在有關中國電訊大廠華為的爭議上,儘管美國不斷勸說,要求歐盟各國認識企業或政府使用華為5G網路產品會有安全問題,應該禁用華為,但歐洲各國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華為產品有優勢,價錢低廉,若禁用華為產品,會影響自己競爭力。英國政府只想對企業通訊網路使用華為產品設置限制,不會全面禁止。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更明言,德國不想禁止華為參與5G網路建設。更讓川普政府惱火的是,義大利總理孔蒂不顧美國警告,稱他可能會在本月稍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協議,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英、德、義在對待中國問題上與美國離心離德,可以說「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前不久在歐洲盟邦代表雲集的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副總統潘斯宣揚「美國優先」,備受冷遇;前副總統白登批評川普疏遠歐洲的政策,卻獲得熱烈掌聲,可見一斑。英國廣播公司分析,這說明歐洲人懷念「過去的美國」,對川普政府深感不習慣。

隨著與川普政府關係日益緊張,歐洲正從美國的傳統敵手輕易結交新朋友。中、俄從中漁翁得利自不必說,在對待美國單方撤出與伊朗的核協議上,歐洲也頂住美國壓力,選擇和伊朗站在一起。毋庸諱言,川普政府奉行傾向「孤立主義」的政策,把世界帶入大國競爭時代之後,歐洲的「戰略自治」才剛開始,對美國不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