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經新聞報導,鴻海集團準備在中國廣東省珠海市興建半導體基地,投資規模可能高達約90億美元,鴻海發言系統對此消息表示,不予評論「no comments」。
最強鴻海分析師、異康集團暨青興資本首席顧問楊應超認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心中有兩個不能對外說的秘密,一個是發展自有品牌,另一個就是投資半導體。
郭董為什麼想投資半導體?以下為記者越洋採訪摘要。
楊應超分析,這要先從鴻海公司的經營策略談起,鴻海在20年前,開始走垂直整合的路線,也領導郭台銘走向成功之道。鴻海的垂直整合,不同於IBM,是一個「反向」的垂直整合。
楊應超曾任職IBM公司,他舉IBM為例,IBM是先有品牌、再跨入製造、組裝,組裝需要零件,IBM再向外購買。而鴻海是反過來進行,從零件開始,做到連接器、PCB,再做機殼、螢幕。
鴻海反過來的「垂直整合」,其實是跟客戶搶訂單,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然後把客戶幹掉,不論是PC、平板,鴻海都是這樣做。
鴻海投資夏普時,郭董提到了「出海口」概念,這是什麼意思呢?楊應超說,這就是郭董的第一個秘密,他想發展自有品牌。
鴻海選擇夏普這個做電視的品牌,從面板製造到電視組裝銷售,掌握零件,這也是前述的IBM模式。鴻海由品牌掌握到組裝及零件,是為了拿下主導權。
楊應超常常說,他很尊敬郭台銘,因為郭董的概念很先進,郭董想做品牌,夏普已浮上檯面,他也想做半導體,但先前因為時機太早,還不能講,郭董的第二個大秘密,就是上游半導體,珠海半導體投資計畫,應該是鴻海另一個「出海口」。
楊應超指出,鴻海的代工業務沒有成長,必須有所突破,所以郭董向夏普出手,做電視、家電的,與大客戶蘋果沒有關係,投資夏普不會觸怒客戶。而向上游半導體產業發展,股市對此的反應,已不若以前敏感,現在的投資時機「timing」到了,且為了營收成長,郭董也不得不這樣做。
除了企業成長因素、出海口概念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郭董的第三個考慮原因。楊應超再舉IBM為例,IBM專注品牌,將代工外包,越分越細,但現在因為生意不好,零組件、品牌通路,全部都拿回來自己做,也就是「校長兼撞鐘」的意思。
鴻海要投資半導體產業,既然水到渠成了,為何態度還要遮遮掩掩?楊應超說,
因為半導體產業資本支出大,投資半導體產業不是「大賺」,就是「大賠」,300萬美元可以投資組裝生產線,但要花10億美元,才能蓋一座晶圓廠。郭董是外行入門,低調進行為上策。
楊應超也認為,郭董投資半導體廠,主要是生產自己需要的零件,與夏普一樣,都是「出海口」概念,他不會去做晶圓代工,因此,鴻海的半導體廠,跟台積電毫不相關。他要生產的是手機、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裡面多種不同的IC等,主要是供自用。
至於鴻海跨入半導體產業,對同業的影響是什麼呢?楊應超認為,對下游同業的和碩、廣達來說,鴻海與他們的差距將越拉越大,對零組件供應商的威脅也更大,因為鴻海最擅長切入成熟產品,鴻海可以做到量大且成本低,這就是其競爭優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