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也說拾穗的光
2008/07/17 02:25:21瀏覽1073|回應4|推薦44

有兩種。

這幅畫裡能看到的日光,居然由左上方投射在遠處的地上,那廂堆滿一車車豐盛的收成,多個力壯的工人忙於裝載,右遠方更有個舒服騎在馬背上的地主或工頭(壓迫者),
而這廂三拾穗者光線晦暗,然成為整幅畫的焦點(弱勢)。

不見的真光是,窮弱婦人不能像那些力壯的人工作。只能前來拾遺,從右邊那位腰上所繫的布袋來看,顯然她們不是受顧來拾穗,地主不會在乎那些微遺落,不然地主會提供她們收集的籃或筐,撿拾的工人更應是滿地,不只三人,更不會要她們這樣底產能一族來工作。然她們三人雖未耕種,但躬親加上很多的彎腰後仍有穫可收,內中有律法的恩典,不是法律的規定,乃是沿於利未記的教導。作畫年代,充滿社會主義與危險馬克斯思想共產宣言發展的背景之時。在壓榨與憐憫中爭扎,無神與有神中奮鬥。真光卻是在這三人的身上反射。當時貧窮人能下別人田地撿拾是神賜權利,主人不能驅趕。

聖經中在路得記前的利未記就教導人

利19:10 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利23:22 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我們小時候在村裡,母親就是交代家人及前來幫收穫的工人,稻田四角不要故意割淨,有斷落的地瓜也不要故意去撿拾挖清。也許這種良善的留傳沿於猶太民族。

、、、、、、、、、、
撿拾麥穗不翻土,中間那人的手觸及地面,是在掐斷未被割斷的麥穗,在拿麥穗時,不會手握穗末端而是梗的頸部,原因是這樣可以抓握最大量也不會讓果粒因磨擦而掉落。
畫中這三人真是手到、腳到、眼到、心更是,雖然地上看不到什麼麥穗,她們全然不看在遠在一方一堆堆滿車子的麥子,而傾全力務實專注於眼前屬於她們自己因努力能得的微薄。

藝術是很個人的
一撇、一坨
在作畫的人,與看的每人的感覺也迥然有異
同樣一曲音樂給每人感覺不同
藝術如此
這幅畫給我更多未表的感觸
此畫的精神,在法國或是在摩押地的背景就會有相當不同的結果
諸如為何三人拾穗?
衣服的樣式、顏色,鞋子,裙擺、、
皮膚的顏色、手的樣子、甚或臉部的表情、袋子的印象
畫的命名(例如拾穗與拾穗的人) 也穩藏不一樣的意涵
能被拾起的麥穗與掉在地上的子粒
宗教在名畫裡居要素,宗教也是需要在生活化中找到


依著非常的個人,可以將畫面延伸擴大領域,或得鼓勵,或得警惕、或得安慰、、、

畫,使腰酸沒得止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otaupaobuei&aid=2047066

 回應文章

小小豆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很棒的分析
2008/07/26 14:21
隨著你的導覽,讓我更懂這幅畫的趣味,謝謝你!
包╰Φ╯包(paotaupaobuei) 於 2008-07-26 23:15 回覆:
藝術是很個人的
一撇、一坨
在畫的人,與看的人的感覺裡迥然有異
同樣一曲音樂給每人感覺不同
藝術如此
這幅畫給我有很深的諸多感觸
畫,在法國的背景是摩押地就會有相當不同的結果
諸如為何三人拾穗?
衣服的樣式、顏色
皮膚的顏色
甚或臉部的表情
袋子的印象
畫的命名(例如拾穗與拾穗的人) 也穩藏不一樣的意涵

依著個人,可以將畫面延伸擴大領域


cpbass萍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怎麼樣
2008/07/25 05:15
學看畫看得這麼仔細?
你這篇我前後來讀很多次,你好棒!
包╰Φ╯包(paotaupaobuei) 於 2008-07-27 00:18 回覆:
作畫的人了不起
我算老幾
不過茍且偷生
我若能說萬種語言、、
無異於鈸鐃罷了

風的心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腰痛
2008/07/21 18:07

拍打腰下屁股上方的地方和膝蓋後方下面

用力拍直到痛到想哭即可使腰痛舒緩

請試試看

包╰Φ╯包(paotaupaobuei) 於 2008-07-22 06:34 回覆:
那有時間捶背
穗不拾,「馬上」發芽
不必捶都要哭

客旅貞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拾穗
2008/07/17 11:54

拾穗﹐反應出當時地主的一些溫情﹐給窮苦人的恩典。

地上的人能作到如此已是不易。但神施恩於人﹐是滿滿傾倒下來。願意領受的﹐都可以白白來取用﹐如同祂在以賽亞書裡講的﹐沒有銀錢的人也可以就近來。。。留意聽祂的話﹐就可以吃那美物﹐得享肥甘。

包╰Φ╯包(paotaupaobuei) 於 2008-07-18 01:35 回覆:
人雖有惻隱之心
但本性是貪婪的
在資本主義世界
必需有神的同在
留遺給需要的人
應該是來自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