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投資不敗 基金女王林寶珠從零到上億人生
2013/11/07 09:53:35瀏覽245|回應0|推薦1

 

 

先鋒投顧董事長林寶珠從負債500萬元,如今身價上億元的傳奇讓人津津樂道。她說,錢不是拿來賭的,是用來「賺錢」的,最聰明的方法,才能累積讓你快樂的財富。

第一眼看到先鋒投顧美女董事長林寶珠,很難不被她一身貴氣裝扮吸引,時常穿梭在時尚派對的她對生活品味有一番獨特見解,實在很難跟投資理財專家畫上等號。

採訪過程中,林寶珠在電腦上秀出一路走來的投資報酬紀錄後,加上對於全球趨勢分析得頭頭是道,就能證明眼前這位美女,不只有亮麗的外表,還有著邏輯清楚的理財頭腦。尤其跟著全球景氣趨勢轉換投資標的,讓她投資路從未跌跤過,不論房地產、台股、基金或是黃金,藉由每次轉換波段操作,平均報酬率早就超過100%!

專注把事情做好

不喜歡回頭看的林寶珠表示,「既然要把事情做好,為什麼不做到最好?」要做到最好,在職場「專注」工作上對她來說一點也不難。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說:「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知識愈多,財富愈多。」若功課沒做足、充分了解目標,林寶珠絕不輕易出手。

從二十九歲那年擁有分析師執照開始,林寶珠進入投資領域,至今不但被業界封為基金通路女王,許多政商名流、大學教授也會向她請益投資方向,更是台灣唯一集研究、銷售、代理於一身的女性投顧董事長。

慘跌一跤學會人生成功之道

成立公司十二年來,許多專業級經理人都被金融股災所擊而慘賠,她卻每次都逃過,還能為客戶創下極高的投資收益,或許很多人會說:「這是僥倖、運氣使然吧!」但其實不然。

先鋒投顧2007年在金管會核准下,成為第一家取得從事境外基金電子交易(即網路下單)業務的基金平台公司,因此在台灣金融圈聲名大噪。究竟,林寶珠是如何從一位桃園鄉下小女孩,到創業負債五百萬,然後谷底翻身打造自己的財富人生,最後成功拿到人生的金鎖匙?

黃金證照加持 六年還清五百萬負債

林寶珠在桃園鄉下長大,高職畢業後北上,從新光人壽的臨時雇員做起,每天晚上還到牙科診所兼差,再坐夜車回桃園。過了好幾年這種生活後,林寶珠就像大部分女生一樣,認為在新光人壽這樣的大公司上班是很驕傲的事,在新光人壽短短四年內,她努力藉由內部升等考試及夜間繼續進修,年薪大幅成長達六十萬元,「在二十幾年前,這樣的收入算很高了。」林寶珠說到。

「其實那時候的我對股市根本不瞭解。」當時看著同事進出股市獲利不錯,她決定拿出十萬股本從股市起家,就跟一般散戶看報紙買股票的心態,下單買了華航(2610)及國泰金(2882)等個股,讓她小賺十幾萬,薪水加上懵懵懂懂的投資獲利,讓她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成為後續創業的重要資本。

二十七歲那年,結婚後的林寶珠決定投入一百萬資金,成立一家專門做臉及減肥的美容院,她說:「當時美容業就好像現在的茶飲店、咖啡店,感覺門檻較低,可是越容易上手的東西,卻是最容易賠錢的,因為每個月要付很多錢給美容師,還要付房租,可是你不一定會有那麼多收入。」不到一年時間,林寶珠就負債五百萬元。

不得已之下,林寶珠重新找工作,考上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靠著老公與自己在信保基金上班每月五萬多薪水,每月攤還八萬元,花了六年還清所有債務。

成功絕非偶然,林寶珠對於人生不設限,「專注」本業學習機會及「持續」堅持,成為她今日成功必要的基礎功夫。林寶珠提到,當時在信保基金公司上班,很多同事藉由每天加班一小時有四百元加班費的福利,每月薪水可以多六千元,但林寶珠有不同的思維,她寧可下班時間專心到圖書館唸書,一旦考上證照,投資報酬率更高。

當時林寶珠聽說只要考上「證券分析師」執照,就可以坐收租金,因此,她下定決心一定要考上,而這張執照果然改變她的一生。

軟硬實力兼顧 收入三級跳

憑著這張執照,林寶珠進入外商投顧公司擔任「專任分析師」,負責代理基金業務,每月光是底薪就高達十幾萬元,加上業務獎金,年薪高達四百萬元,後來跳槽到另一家外商投顧公司,負責的都是基金相關事宜。隨著一路升官薪水三級跳,三十三歲這年,她還完債務後人生重新開始,此時林寶珠萌生創業念頭。

說起創業基金由來,林寶珠慶幸進入職場專業的形象及人格態度的建立,受到親朋好友肯定及信任,創業資本初期的二千萬,就在婆婆拿出房子抵押,跟銀行借了一千萬元,加上一通電話就有七位同事朋友一起加入,決定自己開投顧公司代理基金。

「好的證照帶你上天堂,不好的證照無用又破財。」林寶珠建議年輕人,對於投資自己,可分為軟實力與硬性技巧,軟實力有時候比硬性的技巧更重要,硬性技巧如同技術、證照的考取等;軟實力就是本身開闊視野後,內化的涵養,遇到挫折如何調整自己心態再出發。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ooxxx52&aid=937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