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瀨戶內海自行車/廣島.宮島
2014/02/11 18:05:27瀏覽1384|回應0|推薦2

日本瀨戶內海自行車/廣島.宮島

宮島是日本三景之一(其他二景是陸奧松島.丹後天橋立).也是日本人口中的神之島.宮島最出名就是矗立海中的紅色大鳥居.以及保留平安時代優雅氣息的嚴島神社.今天本來要騎自行車到宮島(單程約20公里).但氣象報告指出強烈颱風今晚將來襲.所以.改搭廣島電鐵的電車.趕在颱風來臨前造訪宮島.搭車時間約1小時10分鐘.

市區有很多站的廣島電鐵搭乘比較方便.廣島電鐵一日乘車+乘船券840日圓.可以在列車上向車掌購買.

蘭陵王舞樂是指<蘭陵王入陣曲>.蘭陵王為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戰神高長恭.其將士為慶祝勝利並讚頌蘭陵王的威猛.編排一曲<蘭陵王入陣曲>.是一種戴上面具的雅樂舞蹈.唐朝日本遣唐使把此曲傳入日本.日本將其視為正統雅樂.在皇室慶典或神社等重大活動中的正式場合演出.在嚴島神社也重現<蘭陵王入陣曲>.每逢重要慶典都會演出.是嚴島神社的傳統重大活動.

有兩家渡輪.使用廣島電鐵Pass券.只能搭乘左邊的宮島松大汽船.右邊是配合搭JR火車的JR西汽船.乘船時間約10分鐘.

下船後棧橋廣場的宮島町歡迎大燈柱.

嚴島神社表參道的大石獅及鳥居.

目前的大鳥居建於1875年.是平清盛打造起算的第八代.由樟木建造.並非埋在沙中.而是靠著本身重量矗立.

嚴島神社前的鹿群.這裡的鹿和奈良東大寺的鹿一樣出名.

 一個朱紅色大鳥居.一個旅人伴著一隻鹿.畫面溫馨祥和.

兩個人映照著兩根主柱的大鳥居.畫面一樣很棒.

嚴島神社.593年創建.於1168年由平清盛打造成今天的規模.早上退潮.露出沙灘.為防颱風侵襲.以木柱交叉補強.

近中午時.漲潮了.神社彷彿浮在海面上.這是在日本唯一運用潮水的漲潮退潮原理來設計的海上木造建築物.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時.其建築物和自然渾為一體的美觀.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嚴島神社的建築物本身及寶物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國寶.並在1996年和彌山一起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進入嚴島神社門票300日圓.

 

 迴廊邊懸掛燈籠.造景優美.

石燈籠.

 

 東迴廊.

 坐在青銅燈籠柱前.背景大鳥居的經典畫面.是觀光客在這裡的重要排隊行程.

大鳥居高16米.寬23.3米.中央匾額.靠海的寫著「嚴島神社」.靠神社這邊寫著「伊都岐戲神社」.這裡大鳥居和奈良春日大社.敦賀氣比神宮並稱為日本三大木造鳥居.

從御本社本殿往外的大鳥居照相.在殿外稍高的是高舞台.就在此酬神演出蘭陵王舞樂. 

矗立在海平面上的寢殿造樣式壯麗的神社正殿.保留平安時代的風華至今.現在神社的正殿是1571年由毛利元就所建.以正殿為中心.分別有客神社、門客神社、大國神社、天神社等各殿.還有朝座屋、高舞臺、樂房、能舞臺等.各神殿的顏色基本呈朱紅色、但也有不同顏色的建築物、這也許反映了建築時代不同.還架設了內侍橋、長橋、反橋等、以東西方向約長300m的迴廊將其連接起來。

御本社拜殿.

 從神社平台眺望遠方的五重塔.其鮮艷紅色彩.和神社顏色很搭配.

能舞台.也是舞樂.能劇演出場所.

天神社.這裡奉祀學問之神管原道真.於1556年毛利隆元所建.

 大願寺是真言宗古寺.位於嚴島神社西側出口處.

大願寺的九本松.

千疊閣(豐國神社).1587年豐臣秀吉為了供養戰死將士而建造的桃山時代歇山頂形式的大經堂.由於鋪設的857塊榻榻米佔了大經堂的大部分.因此被稱為千疊閣.

千疊閣興建到中途.豐臣秀吉去逝.千疊閣也隨之停止建造.讓千疊閣尚未完工模樣保持至今.

千疊閣後方的五重塔.高約27米.建於1407年.是結合中日建築風格的優美建築物.是國家重要文化財.

往大聖院的瀧小路.

坐在小路古民宅前喝罐UCC咖啡.

往彌山登山道.

紅葉谷公園.位于彌山山麓.是一個觀賞楓葉的勝地.

小橋流水.楓紅時節.風景一定很漂亮.

這頭鹿看起來很乖.很溫馴的在一旁.

宮島由于是恭奉神之島.所以也被成為「嚴島」.自古以來整個島就被信仰為神.還留下了許多豐富的自然、傳說等.島的最高峰是被原始森林所覆蓋的彌山.山麓的四季如畫的峽谷吸引了不少遊客.

岩物本店(Lwaso).是一間百年的老旅館.連皇族也會來拜訪的老牌日式旅館.

宮島商店街.

宮島名產烤牡蠣.一盒兩個400日圓.

 另一宮島名產--紅葉造型饅頭.生意很好.以機器大量生產.

蒸饅頭.

杓子(飯匙)長7.7米.是宮島吉祥物.有開運及祈福用途.而在商店販賣的各種造型的大小杓子.係有名的伴手禮.

這頭鹿可能肚子餓了.想要進餐廳吃飯啦!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ldtang&aid=1102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