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 元 節
2019/08/15 11:12:31瀏覽49|回應0|推薦0

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佛教徒稱之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稱之為中元節。『盂蘭盆』一詞,來自佛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解救在地獄裡受苦的鬼魂。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因此道士都在這一天誦經,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渡十方孤魂野鬼。因為盂蘭盆節以及中元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渡眾生,時日一久,兩者之間的界線就逐漸模糊,形成目前這個以孝順、博愛為宗旨的節日。傳說:目蓮非常善良,平日行善布施。但是目蓮的母親生性吝嗇,又喜歡,一欲僧眾上門,就命令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由於她的惡行,死後輩打入阿鼻地獄,日夜受苦。目蓮得道後卻發現母親身墮阿鼻地獄為了解救母親,向如來佛求救,如來佛教他於七月十五具菜飯、五果等供養十方大德僧眾。目蓮依法施行後其母親果真得救。目蓮就告訴佛祖佛門弟子亦應奉於蘭盆供養,佛祖大悅,便傳言弟子,從此七月十五供盂蘭盆的習俗廣為流傳。

 (二)中元的傳說:

農曆七月十五,這個節日和周朝在七月舉行的幾項祭禮有著內在的聯繫。《禮記》「月令」篇上說:「是女也(七月),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在收穫的季節,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時,會被嚇得逃開。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我們可以說,七月舉行的活動都以溝通為方式(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祭拜祖先,是世代或兩性的溝通),目的在求取更美好的新生活。七月十五也象徵著復活與新生。因為盂蘭盆會及中元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度眾生,時日一久,兩者之間的界限就逐漸模糊,形成了目前這個以孝順、博愛為宗旨。

 (三)中元節的習俗:

台灣的中元節也有拜祖先的習俗。同時舉辦盂蘭盆會,延請一名和尚主持,黃昏後登壇說法,並向台下拋拋袍袍凹拋灑食物羹飯,稱為「普施」。

1.放水燈:

是用來通告水府幽魂(溺斃的鬼)來享用祭品。水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分為圓形燈籠和紙厝(房屋狀的水燈)兩種。水燈排是用木材紮成木筏上面再懸放燈籠。放水燈的遊行隊伍以樂隊為前導巡迴市街一週,來到河岸,並備有三牲祭品,請僧道訟經致祭後再將水燈放入水中,相傳水燈流得越快,該字姓人家當年運氣愈好。基隆的中元祭放水燈活動熱鬧非凡而且正朝國際觀光節發展中。2.普渡

台灣俗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中元節普度孤魂野鬼就稱為「拜好兄弟」。普度的型式又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議好時間輪流普度。舉行普度的當天下午,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豐盛的菜飯以及其它的食物等,俗稱「拜門口」。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公普又稱為「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又叫「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

 3.搶孤

在普渡的廣場上搭起高丈餘的台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湧而上搶奪,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民國八十一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由於有遊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搶孤由來: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明此活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台中寶鴻當舖

政府立案:店面經營
親切服務:迅速撥款

隱私保密:分期付款
借款周轉:小額信貸
手續簡單:超好商量
營業時間: 09:00~20:00

地址:台中市北區三民路三段332號(原順天中醫正對面)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422379977&aid=1285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