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人若要修佛道,一切法門都不妨
2011/08/09 04:49:27瀏覽141|回應0|推薦1
譯 文:
 世人若要修佛道,一切法門都不妨。時常自己反省過,與道即就能相當。
論 議:
 道不屬修,修與不修是兩頭語。誌公云:『大道不由行得,說行只為凡愚;得理返觀於行,始知枉用功夫。』但於行住坐臥一切時中,貧富苦樂一切境中,善惡都莫思量,時節到來,便會摸著娘生鼻孔。如幻人生,一切境緣,畢竟了無妨礙。《證道歌》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但是,話雖如此,初機不能承當,容易流於任情放縱,犯著圓覺經「作止任滅」四病中的「任」病,所以緊接著說「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緜緜不絕,醒夢一如,叫作常。貪、瞋、癡、淫、殺、盜、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及計執有無、斷常等,都是過。相當,猶言相應,即是合覺合道。這是說修行人要時常迴光返照,檢點自己過失,使念念清淨無絲毫滲漏。《禮記。大學篇》所謂「誠意慎獨」,《中庸》篇所謂「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顏子不貳過,曾子三省身,子路聞過則喜,孔子曰:「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可見儒門亦極度重視「知過」一著。因一般凡夫不克直下承當,回頭轉腦去修道,那就首須常自覺照自己過愆,才得與覺道相應。圭峯宗密云:『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以上說業因。)狂亂隨情轉,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以上說業果。)』
 又云:『身中覺性,未嘗生死。....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托?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然多生妄執,習慣已成,真理雖能頓達,而喜怒哀樂微細流注難以卒除,須常覺察,損之又損。……但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但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則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繫。.....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惟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合觀圭峯所說,可為六祖頌意的副詮。(另見「重訂無相頌講話」。)
摘自六祖禪經禪學基本教材
編輯 心印法師
校閱 唐一玄居士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kia2100&aid=551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