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06 08:05:47瀏覽144|回應0|推薦3 | |
在媒體上有看到一則報導 關於台北萬華區的華江橋附近 有著一大片的集合式住宅 影片中這一大片有歷史感的住宅 狹小密集的社區型態從某個角度拍攝起來 像極了電影中香港老式住宅區的房樓
隨著台灣社會現代化的發展 這類型的建築 正在快速的消失中 想體驗一下走在老社區中的 那種充滿歲月感的滄桑 於是 趕緊的安排起來 到現場走走去吧
關於這群建築 由於年代有些久遠 身邊也沒有朋友或是長輩可以詢問 只能先在網上科普一下
這個地區一般人稱呼她為 在當年興建時這個建案有個官方的稱呼 是台灣早期的一個社會住宅項目
歷史可以追溯到50年代 那時台灣經濟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 靠近淡水河邊的萬華區 是台北市區較為邊陲的地帶 當年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的人口大量湧入 台灣鄉下偏遠地區的年輕世代也北上謀生 淡水河兩岸成為這些人 在台北安身立命的中繼站
隨著移入人口快速的增加 這個區塊面臨著擁擠和雜亂的居住問題 當時政府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住房問題 開始興建這類公共住宅 提供給低收入戶及弱勢族群 用來改善人民的居住品質與市容
從60年到70年萬華整宅陸續完工 吸引了許多家庭進駐 這些整宅設計為多樓層建築 也僅提供基本生活上所需的設施 所以在租金上也相對便宜
隨著時間的推移 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 萬華整宅逐漸老化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對於住宅的舒適度和品質有了不同的需求 這些公共住宅因結構老舊 空間不足及生活品質不佳 逐漸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 從2000年後 隨著台北市進行都市更新 萬華整宅也開始面臨各種新的規劃
現代人的生活中 除了注重生活品質之外 對於心靈層面也是個不可或缺的重點 建設之前會面臨一些破壞性的前置作業 許多人不捨這些記憶中的場景快速的消失 至於要如何在都市化的腳步中兼顧歷史文化的保護 這類具有宏觀的偉業 就只能交給具有專業素養的專業人士去安排了喔
位處數條交通要道的匯集點 立體化的高架道路遮蔽了天空 交通繁忙的華江橋和周邊幾條馬路上 轟轟的車流聲為此地帶來了些許的活力 二樓長長的廊道中沒看見走動中的居民 只有散落著幾座棄置的老舊家具 一旁可見緊閉的門窗和帶著鏽斑的鐵門
再轉個彎前方依舊有著深邃的視野 屋旁窄小陰暗的小樓梯間 據說是通往三樓的空中花園 只是 布滿灰塵的階梯感覺上似乎是很少有人進出 這景象讓我們選擇在二樓的明亮處繼續遊蕩
走在人行天橋上 這座天橋是附近幾個里行政區的分界線 在這個範圍內可以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 行走其中可以看到許多小型的宮廟 經由多方的分析與探討之後 有個僅供參考的說法 由於早期移入的居民來至各方 在外地討生活的出外人內心難免空虛 將家鄉的傳統信仰帶入新居 並設立神壇以求心安 透過各種不同宗教信仰的力量 可以得到心靈上的寄託與人際關係的延續
建築物的一樓 連接到環河南路以及和平西路附近的巷弄中 經過多年之後 居民的年紀 以中高齡人口居多 其中部分居民仍從事傳統產業 在社區內經營小生意 像是小吃店、雜貨店等行業
早餐店裡有著傳統的中式早餐 像是燒餅油條和包子饅頭 加上老闆簡單直白的經營模式 在這簡單美味的食物中 讓我回到了記憶中老眷村的小巷口
走過馬路在對面的騎樓內 是那濃濃豬油香氣指引 小攤上那鍋肉燥正沸騰著 先來碗米粉和油麵 記得一定要加滷蛋喔 再切一盤軟爛脫骨的豬腳 吸一口麵配一塊豬腳 夭壽喔 這才是正港的台灣味啦
在這個融合多元文化的老社區內 我們漫步其中 用心地去感受各種不同的風情與味覺 也期待著萬華整宅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