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0 13:57:56瀏覽481|回應0|推薦9 | |
舞蹈之美,如何穿過時間洪流? 台灣的品牌雲門舞集 編按 台灣舞團的史料保存 舞蹈是一門身體在空間與時間軸展演的綜合藝術,迷人動態轉瞬即逝,這使得舞蹈重建乃至舞蹈文獻保存與運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是重現舞蹈藝術原貌,二是豐富作品意義與價值。而對歷史悠久的舞團來說,舞蹈文獻保存的迫切性與困難度又特別高。本文即以超過三十歲的雲門舞集與新古典舞團為例,了解舞團在保存史料上的實況與困難。
那些舞蹈史料,不是燒了,化成灰了,就是發霉了,褪色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珍貴的設計手稿、製作紀錄,在八里排練場灰飛煙滅,在舞蹈家的收藏小房間內發潮泛黃,漸漸不見天日,無人知曉。 舞蹈是一門身體在空間與時間軸展演的綜合藝術,迷人動態轉瞬即逝,不僅沒有恆久的實體,不同的舞者、表演狀態、觀眾、場地、空氣氛圍,也造就不同的演出形貌。此種「虛擬性」,使得舞蹈重建乃至舞蹈文獻保存與運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是重現舞蹈藝術原貌,二是豐富作品意義與價值。 對於歷史悠久的舞團來說,舞蹈文獻保存的迫切性與困難度又特別高。下面以三十五歲的雲門舞集和三十二歲的新古典舞團為例,談談保存的架構方向、現行方式與所遇到的困難。 雲門文獻室,以十年四階段規畫收藏 雲門舞集設有文獻室,員工三人,負責文獻的收藏與運用,運用包含文獻的展覽、出版、授權、學術研究等,本文將把重點擺在收藏。文獻有如藝品,分門別類及說明可讓人們瞭解作品是如何做出來的、舞台上的各種事物、設計理念是什麼,其意義對不同時期觀眾又是不同的。雲門文獻室在主任陳品秀的主持下,自二○○三起,進行為期十年的四階段作業:一是盤點、建檔、儲存規劃,二是檢索文獻電子化,三是文獻外展規劃,四是開放館藏之終極目標。 在分類建檔部分,舞蹈文獻依主題分類可分藝術家(人)、活動(事)、舞作(物),再依媒材內容分成影像、聲音、圖像、文字之類別。文獻歸檔建檔原則是因事制宜,而非圖書館分類。而文獻室與技術、行銷、行政等各部門密切相關,形成相互支援的活絡循環。 舞蹈重現包含了保存影像記錄及舞作檔案。前者透過現場錄影和排練指導的筆記、腦袋、身體記憶共同構成,錄影是首要任務。舞作檔案有燈光圖、服裝設計圖、舞台設計圖、舞台模型、音樂版本、Cue表、衣料、道具……等與節目製作相關的各式物件,這次在八里排練場損失慘重的即是此部分,例如《風影》和《水月》的服裝、《九歌》與《白蛇傳》的道具,九○年代之前的音樂盤帶,及各種設計圖稿和排練錄影帶等。 排練場大火後,從頭盤點重建收藏 儲存舞作檔案的困難性則與儲藏條件和技術有關,儲藏條件一為人力和人才,人力關乎經費。陳品秀認為,文獻人才需要對舞團和舞作有一定瞭解,對博物館圖書館的館藏處理方式有所涉獵,及擁有行政組織能力。條件之二為空間,空間涵蓋了場地大小及儲藏技術。雲門的文獻儲存空間分成三個區塊,文宣海報影像存放於復興北路辦公室,小道具與服裝在八里排練場,大型道具和佈景儲存在租賃的貨櫃倉庫(如《水月》的地板)。儲存技術像是影帶保存所需的溫度、溼度、光線控制(防紫外線)。而數位化的工程更是浩大,照片經由掃描、色彩校正、修片、輸出調整而儲存電腦即可,然影音載體的變化日新月異,過去的磁帶易掉磁粉,音樂盤帶及錄影帶的轉檔費用甚貴,轉時還有斷裂的危險,而剪接儲存需要高階錄音設備或數位攝影機器讀片轉檔,花錢費功。 雲門文獻室從重要舞作著手,例如得到獎項榮譽的、耳熟能詳的、編舞家重視的舞作,先建檔儲存文宣及影帶,出版年度報告,及放置於網路上。從二○○六年起,雲門與交大資訊圖書館合作,申請國科會內容數位化典藏計畫,由雲門提供素材,交大提供人員、數位技術、資料庫、網路等資源設備,目前已將至少二十支舞作完成上線,三份數位典藏資料分別由雲門、交大、國科會保管。 八里排練場燒毀重要文獻後,目前最要緊工作又回到了盤點,清查火場還剩下什麼,例如道具中的金屬製品、鐵製品都還在,像是《九歌》中的腳踏車,《紅樓夢》裡經防火塗料處理的粉紅花瓣也還在。清查文獻後建立專門檔案,從照片史料、相關人物記憶來重建文獻。對於這段歷史的災後記錄和報導詮釋也相當重要。此外在新場地該如何存放及備份舞蹈文獻,都是當務之急。 新古典舞團,用四、五台電腦運作和存放舞蹈史料 新古典舞團創立三十多年,而藝術總監劉鳳學創作已逾半世紀。在她家的一個小房間內,堆滿各種手稿、講義、論文、影音資料,房內的除濕機長年開著,然她發痔l潮濕,許多資料都已經發霉,她非常不捨又天人交戰:「我常想等我不創作了,就來整理這些歷史資料……」可她創作不懈,去年才推出第122號作品,實在缺乏時間、體力、和經費來歸整這些寶貴資料。 目前保存舞蹈史料的空間,劉鳳學家中存放著材料豐富、歷史意義珍貴的唐樂舞、儒家舞、及原住民舞蹈資料,另個從前的家、新生南路排練室擺放一部分史料,痊齙薵L劇場也存放一部分。負責執行保存任務的人員,單靠一兩個平時就要負責舞團事務和公關宣傳的行政人員是不夠的,所以舞團舞者會利用空閒,合力建檔,例如將服裝的樣式、數量輸入電腦,衣服拍照存檔以明瞭其顏色和布料。 新古典舞團用四、五台電腦運作和存放舞蹈史料。以電腦檢索架構而言,分成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與新古典舞團兩路資料,前者包括舞蹈文化人類學和新古典用功日等文字、照片、影音資料;後者先以年份歸檔,同一年度裡,再以專案形式區分,各專案如劇院公演舞碼、海外巡演國家、校園巡迴,專案中再分節目製作檔案和文宣品等類型。 在保存實務上,可分節目製作檔案與海報、簡報、照片等文宣品兩大史料類型,不同類型有著相應的儲存方式,同時也遇到因應媒材所生的保存困難點。在技術層面,紙張類文宣品的儲存似乎較為容易——除開一堆歷史久遠的、累積繁厚的、儲藏在劉鳳學小房間內無力整理的文史以外。劉鳳學認為:「最保險的保存方式,是電腦存檔和文獻儲存兩者並行。」數位存檔仍有其風險,操作失誤及科技和載體的日新月異都隱含不確定性,然紙本文字卻恆久存在。新古典舞團用透明塑膠將紙本裱褙起來以保存長遠,另將其掃描進電腦作數位存檔,目前,已將民國七十九年至今的文宣檔案和研究文獻通通數位化。「像唐樂舞的文字譜、樂譜、舞譜,再不整理會變成廢紙。」劉鳳學說。 道具服裝缺空間儲存,舞碼動作靠拉邦舞譜 節目製作檔案種類繁多,大型者如道具佈景,「因為太重,從前的都扔掉了,直到這兩年才留下來。像《曹丕與甄宓》有帝王圖的金屬簾子,會讓天花板垮下去,也只能丟掉。」劉鳳學相當惋惜。服裝方面,民國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服裝早因空間不足而扔掉,其後則選擇性保存,並靠團員協助電腦建檔。有些珍貴服飾所花的保存功夫令人難以想見,例如唐樂舞的「頭髮」,需要定期清洗烘乾,不然會壞掉。 最近有位藝術家,願意出借郊區的私人空間,新古典舞團近期的道具服裝才將有好好安放的場地。 製作檔案裡諸多舞台、燈光等各環節的設計圖,部分在設計師手上,部分歸到卷宗,尚未電腦建檔。技術上發生困難者出在影音史料,例如五○年代第一代錄影機所錄下的帶子,因已無當時機器,無法轉拷至光碟載體,新古典找了兩年,才找到第二代錄影機,可將影帶轉成DVD。還有盤式錄音帶,也希望公家單位、學校或私人錄音室提供機器將帶子轉成碟片。照片和幻燈片陸續整理,此番歸檔又需要對舞團歷史較為熟悉的人才能準確分類圖像。 將舞蹈動作變成文獻的符號記錄,是拉邦舞譜的主要概念,也是新古典舞團一直努力的方向。新古典培植舞者撰寫拉邦舞譜的能力,這還須具備節拍掌握等音樂素養。從早期的手寫到現在的電腦輸入,拉邦舞譜可記錄舞蹈的舉手投足等動作、四肢伸展程度、力度輕重;此外還可分析動作,如用符號解析施力時的動作質量(quality),及歸納舞蹈時的情緒面。舞譜對研究古代舞蹈特別有幫助,劉鳳學舉例,像唐樂舞是文字譜,一個「蹲」的古字,先依唐代文化背景瞭解其動作指涉,變成脈絡相連的現代動作和文字,再來將其轉為拉邦舞譜,依此發展動作和訓練舞者,最後成為舞台上的表演藝術,再錄製成影帶保存——如此才完成一個循環。「DVD僅是二度空間,舞譜更好,能記錄三度空間。」劉鳳學表示。影音錄製加上拉邦舞譜,雙管齊下,是新古典舞團目前主要採用的舞蹈記錄方式。 保存需經費人力,期待公資源挹注 總結以上舞蹈文獻保存的困難,有經費與人力人才層面,有科技技術及數位化層面,有存放場地空間及儲藏條件層面。曠日費時費錢費功對於一向自食其力、資源不足的舞團來說,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僅能從近期的、重要的、珍貴的舞作緩緩施力,在創作與維生以外,花功夫一點一滴做著急速消失的身體文化史料保存。是要拿舞團的時間追流逝的時間嗎?還是能有更多的公家資源挹注?希望雲門之火喚起更多的關注討論和實質資源建構。 本文原載於《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83期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