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掌握人生中場發球權
2012/05/28 05:39:17瀏覽746|回應0|推薦0

掌握人生中場發球權 採訪撰文/官振萱

企業第二代,往往評價很兩極。敗家的不少,被說爭氣的,依舊會被懷疑他們的真實能力,拿放大鏡仔細檢視。
我觀察王永慶的女兒、台塑集團接班人之一王瑞瑜,超過八年。八年前會注意到她,是因為台大國企所的湯明哲教授,教授她EMBA課之後盛讚:「王瑞瑜策略觀好得令人印象深刻。」「蘿蔔和棍子何時該用哪個,和競爭對手是戰是合,她一眼就看到問題核心。」當時EMBA才剛在台灣興起,去念的都是真正的大老闆,每人都有闖蕩江湖幾十年的硬功夫,然而當年才三十七歲的王瑞瑜,硬是在一票大老闆同學中,以第一名畢業。
八年來,王瑞瑜穩穩交出她的成績單。台塑以管理著稱,王瑞瑜正是總管理處的掌舵者、王永慶最好的幕僚長,她要綜視年營收八千億的龐大企業集團,建立制度、開源節流,經過她的巧手將資源重新整合,一年幫台塑集團省下一百八十多億元。除了當爸爸的軍師、六萬名員工的大腦,她同時也站上第一線,扛起台塑生醫、Forte化妝品、南亞光電、台塑網的成敗。

從來沒有「叛逆期」

去年六月,創立半世紀的台塑終於世代交替,王瑞瑜進入接班的「七人決策小組」。接班了,這位台塑的「二公主」也四十五歲了。
一九八四年進入台塑,是怎樣的修鍊,讓王瑞瑜可以做八千億企業集團的大腦?在瞬息萬變的產業趨勢中,如何「一眼看到問題的核心」?王永慶以「追根究底的管理」建立台塑王國,王瑞瑜自小耳濡目染,又怎麼做自我管理、時間管理,怎麼做她人生的管理?
這是一趟管理能力的取經。到了台塑二樓總管理處,傳說中的「紅衛兵區」,王瑞瑜準時出現,但是我差點認不出她。因為過去她總是盤起頭髮,像個女強人,這是第一次看她把頭髮放下來。一頭直髮、加上一六五公分的高身兆身材,顯得很年輕。但是才過一會,她突然做了一個讓人傻眼的舉動:拿起桌上的放大鏡——看手機簡訊。王瑞瑜有點害羞地說,「我有老花眼啦。」
桌上還有幾大落的公文,堆得像小山一樣高,老花眼鏡、放大鏡就在旁邊待命。王瑞瑜說每天都要批上百份公文,而且每份都是逐字詳讀。這是王瑞瑜的風格:嚴謹、仔細、條理、非常努力、四四方方,而她竟然是說風是雨、最難捉摸的雙子座。「我很不雙子座,」王瑞瑜笑說,「我早上吃麵包已經吃了幾十年了,我還是天天吃麵包。」許多企業二代過著風花雪月的日子,但是王瑞瑜完全相反。早上準八點四十分上班,中午和爸爸吃飯,她絕對乖乖報到,不敢「蹺課」。人人都有的「叛逆期」,她這輩子從來沒有。
學生時代的她甚至更square、更封閉。王瑞瑜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會計系,大二時曾經當交換學生到台大會計系一年,「我很內向,都不敢跟同學講話,每次上課都坐第一排,乖到不行,學期末有同學走上來說,我們還以為妳是助教耶,」王瑞瑜又補了一句:「而且那時候我都穿套裝去上課,很老氣的套裝,那時候才大二。」她如今想來自己都覺得好笑。

和女兒一起拼功課

雖然是日理萬機的女企業家,但王瑞瑜有一種特殊的幽默感。或許因為她的心思都在商業世界裡,有厲害的策略頭腦,對生活細節蠻不在乎,反而流露出一種親切的喜感。說到生活中的趣事,王瑞瑜真的不像台塑幹練威嚴的「二公主」。
EMBA,是王瑞瑜改變封閉個性的第一個轉折。之前十五年她都是「關起門來用頭腦」,念EMBA讓她有機會結交各領域的朋友,王瑞瑜形容是「從象牙塔中走出來」。
至於以第一名畢業,王瑞瑜則說,「我也差點跌到地上。」很多人臆測是家學淵源,王瑞瑜卻搖頭說,她是「拼了命」在唸書。她那種拼命也教人瞠目結舌。
「每週六、日,我都在做功課。禮拜六早上六點多就起來,開始打字、寫功課。那時我女兒念小學一年級,晚上我就坐在她們中間,她們做功課,我也做功課,」王瑞瑜點點滴滴敘述。「我有決心要做最好的,就盡全力去做,那兩年真是拼了命了,」王瑞瑜大呼。
創辦Forte,才真正把她方方正正的個性「鬆綁」。王瑞瑜自嘲,以前就只知道上班,不懂得打扮,保養的知識也沒有,就連出門要防曬也是創辦Forte後才知道。「所以以前斑蠻多的,」王瑞瑜坦然自嘲,「就像歐巴桑。」後來結識了百貨業的廖鎮漢(微風廣場負責人)等人,她才發現人可以把日子過得很有樂趣,有聲有色,會玩,也會工作。
玩的能力王瑞瑜有待培養,但管理能力的紮實,別人可就瞠乎其後。王瑞瑜是從小被父親有計畫訓練,為接下千億企業做準備。

一週一封家書,不准流水帳

王永慶栽培子女的方式很奇特,他從來不過問子女的成績,出國唸書都是小孩自己申請,他從來沒有去美國看過小孩,小孩從小到大的畢業典禮也沒有參加過。
但是王永慶規定女兒,一週要寫一封家書,而且還不准寫流水帳。王瑞瑜真的乖乖每週都寫,「很痛苦,每次信一寄出去,就開始寫下一封。」為了不寫流水帳,她絞盡腦汁,寫自己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想,王永慶就會針對感想回覆自己的看法。父親的回信王瑞瑜全部都細心保存,現在翻看還覺得受用無窮。「一週一信」從王瑞瑜小學六年級,一直寫到大學畢業,足足十一年,王永慶是要鍛鍊女兒的觀察力,以及言之有物。
王永慶給留學費用都給得剛剛好,王瑞瑜寒假還要打工,暑假則必須回台塑體系工讀。她做過長庚醫院的櫃臺、掛號、病歷,也做過台塑的營業部、接單、英文翻譯、成本分析。「到最後我真的體會,所有事情都跟管理有關,就連掛號也有,」王瑞瑜有感而發,「管理和實務就是一體兩面。」
台塑的管理特重「制度」,也是王瑞瑜後來傾全力經營的部分。台塑大大小小有三百多本制度,制度還要電腦化,又化為一千多項電腦作業。這些說起來沒什麼,但實際做起來卻枯燥乏味到極點。
王瑞瑜隨手拿起一本最簡單的台塑出差制度,就有厚厚二十幾頁(含表單),包括制度的目的、使用時機、精神、流程……,鉅細靡遺到不可思議。而她是一字一字去看,一條一條review,一個制度一個制度和相關部門開會。全部制度review完,竟然花了好幾年!而台塑如此龐大的集團,就要有一個人耐得住性子,把所有制度重新review,才能讓管理做到滴水不漏。

一輩子都是孝順女兒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窩得下去,」王瑞瑜不掩自豪「心思要很細,因為制度是環環相扣,比如看資材時,就要有心思想到和工程有關,和生產也有關,這樣整個制度串起來才不會有漏洞。」
王瑞瑜是下了苦工,了解父親血汗建立的台塑王國。
從很小的時候,她就知道自己始終要進入父親的企業。她和姊姊王瑞華都是聽話的女兒,不像兩個妹妹嚮往自由不受束縛,也不像同父異母的哥哥姊姊如王文洋、王雪紅(二娘的兒女),自己創業走出了另一番格局。
王瑞瑜一輩子都是孝順女兒,她打從心裡依順父親的想法,從不違背。大學畢業想念研究所,父親一句「阿係實務卡重要」,她立刻整裝回國進入企業。她是至今與父母同住的唯一女兒,中午、晚上必定陪爸媽吃飯,有事也一定先打電話報備,簡直就像活在古代規矩森嚴的大家族。
問她從來沒有想過離開台塑、走自己的路嗎?「我以前也提過,去別人那邊訓練再看往哪裡發展,可是那些都是一種夢想,」王瑞瑜口氣好淡好淡。或許還是有遺憾吧,這樣嚴格地鍛鍊自己,即使在台塑之外也會是難得的經理人,可是家庭讓她全然放棄、斷絕這些可能性。父親是經營之神,帶給她機會,也給她壓抑。「妳忍得下心跟妳父親這樣說嗎?我不敢,我非常乖,」王瑞瑜平靜地說。她接受,還開起玩笑:「我媽媽每次都說,妳小時候都很乖,怎麼妳女兒現在這樣?」

一眼看到問題核心的能力

現在的王瑞瑜,除了掌管台塑集團總管理處,整合來自企業、醫院、學校的資源,還要領軍台塑往未來產業轉型。她更要「代父出征」,為台塑在中國的石化布局催生。她是怎麼掌握複雜詭譎的產業趨勢,一眼看到問題核心?
王瑞瑜立刻回答,第一靠經驗,第二是數字。

她講了一個故事。要上大學時,她跟父親說想念企管,父親說,不要念,以後工作就會有企管的經驗,大學應該學比較專業的科目,他給了三個選擇:醫學、法律、會計,最後王瑞瑜選了會計。這麼多年回頭看,王瑞瑜很感激父親當年給的建議,「什麼叫一眼看到核心?就是靠經驗,這是我父親人生經驗的判斷。」經驗很主觀,很難學,全憑個人累積。王瑞瑜從小就回台塑工讀,也是父親希望從各個角度,將「管理」深深融入她的生命經驗。
另外是數字管理。「我父親下判斷,一個投資要不要做、要做多大規模,他不是靠第六感,數字全部在他的腦海裡,」王瑞瑜說。比如做乙烯,台灣的供需是多少,台塑產能多少,競爭對手產能多少,對手營收獲利是多少,全世界又是如何……。「當決定要不要擴建時,馬上就可以換算出我應該用什麼規模,」王瑞瑜俐落地說,「要記數字,數字記得了,妳就懂管理,就會比較。人家沒有看到這個過程,但它早已在妳腦海裡做計算。」
王瑞瑜要記很多數字。她關注的產業非常多,而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策略目標要去記不同的數字。
她甚至「硬背數字」,讓數字「生根」在腦海裡。「有時我記不起來,我就會放在桌上,每做完一件事,我就去看一看,直到背到心裡面。」王瑞瑜也要求部屬要背數字,「現代人太懶,太依賴電腦。」從小王永慶給她的訓練就是不准依賴電腦、計算機,要心算,給數字就能劈哩啪啦算出來。

開會或看電影皆需事先預定

王瑞瑜的角色也不僅是企業領導人,她同時也是女兒、媽媽、太太、部屬、老闆,時間永遠不夠用。但她也有自己一套時間管理的原則,就是「絕對不臨時做任何安排」。
「我的會議,都是前一個月就排好了,妳看我的schedule,下個月全部排滿了,我不喜歡措手不及的感覺,」王瑞瑜說,「當然突發的重要事情還是會插進來,但如果我覺得不重要,我一定不理它,因為我也希望別人好好規劃,不要匆匆忙忙。」
王瑞瑜工作量極大,但維持有紀律的作息,保持了自己的能量。她每天六點半起床,先靜坐二十五分鐘,之後運動、洗澡、吃飯、上班、下班,都有固定的時間。晚上陪父母吃飯,陪女兒做功課,十點前必定和女兒一起上床睡覺。妙的是,她連休閒時間,也有精準的紀律與管理。
「我絕對不允許我老公說,我們現在到台中去」王瑞瑜笑得有點害羞,「大概只有談戀愛時可以。」女兒也不能突然說,媽媽我們今天去哪裡哪裡。至於她自己,更不會突發奇想說,現在去看部電影吧。
「如果看到很好看的預告,我一定會想,我安排一下。我喜歡把時間整個做一個安排,」眾人聽到她如此嚴謹幾乎絕倒,王瑞瑜依舊只是微笑,不動如山「我就是這樣嚴謹、紀律的人,我從小就會排計畫表,記錄我每天做了什麼。」
週末她也常常進公司工作,還會帶女兒一起去,跟女兒講解她在做什麼。就像父親希望她接掌企業,王瑞瑜也明確告訴女兒希望未來接下她的事業。「平常就要身教,現在她們還太小,就要奠定她們的人格,品行要好。」王瑞瑜說。

人生中場的發球權

幾十年來走在一條固定的軌道上,王瑞瑜有她的堅持,但事實上,也有想改變的地方。
她真心希望自己在個性上更好。這麼多年來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就像繃緊的弦。王瑞瑜坦言,「我很急,我太急了,我希望自己緩一緩。」她長期為失眠所苦。她開始每日晨間靜坐,藉靜坐緩和自己的急躁,治療失眠,也讓思考沈澱、緩慢、清醒。
四十五歲接下父親的棒子,對王瑞瑜而言,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心境上,她已走過年輕,邁入更成熟。
「年輕時我很鑽牛角尖,人家說我好不好,我好在意。我爸爸如果稱讚我一下,我就好care,好care,」王瑞瑜真情流露、真誠不諱。「但是現在我覺得,憑良心做事就好,自我肯定更重要。」她不求第一名,但求下決心、盡全力。然而就像念EMBA,盡了全力,幸運與榮譽,反而會不自覺地源源而來。
人生上半場,她的選擇不多,但是下半場,王瑞瑜有自己的發球權。她才要開始走出自己的風景。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dchang&aid=649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