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和家具工廠鞋櫃推薦 》舒適夜晚:TH哲居家的床墊,夢想的起點!
2024/01/27 08:39:59瀏覽13|回應0|推薦0

TH哲居家專業家具工廠已在家具製造業界積累了十年的專業經驗,成為了家具設計和製造的佼佼者。

我們的使命是提供高品質、創新設計的家具產品,滿足現代家庭和商業空間的多樣化需求。從舒適的單人與雙人床架、支撐性極佳的床墊,到時尚多功能的沙發,我們的產品範圍廣泛,每件產品都是我們對工藝的熱愛和對品質的堅持的體現。

在TH哲居家專業家具工廠,我們熱衷於創新,不斷探索更加環保和持久的材料,以滿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標準。

我們的團隊不僅擁有豐富的行業知識,更擁有對設計美學的深刻理解,確保每一件產品都能與您的空間完美融合。無論是為學生宿舍、出租物業、民宿還是高端飯店提供家具解決方案,TH哲居家專業家具工廠都能提供符合您特定需求和預算的高品質產品。

優質床架 - 為學生和房東打造完美睡眠環境

在TH哲居家專業家具工廠,我們深知一張舒適且耐用的床架對於保證良好睡眠的重要性。

無論是緊湊的單人床架還是寬敞的雙人床架,我們的每一款產品都經過精心設計,以確保最佳的品質和耐用性。

我們的床架採用優質材料製造,結合了現代美學和實用性,旨在提供長久而舒適的睡眠體驗。

針對學生群體,我們特別設計了多款單人床架,不僅價格合理,更兼顧節省空間的需求。

這些床架簡潔時尚,易於組裝,非常適合學生宿舍或租賃公寓的狹小空間。此外,我們還提供多種顏色和風格選擇,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室內裝潢進行搭配。

對於房東來說,我們的雙人床架是完美的選擇。它們不僅堅固耐用,能夠承受長期租賃的磨損,而且設計多樣,能夠滿足不同房產的裝修風格。

無論是現代簡約還是傳統經典,我們的雙人床架都能為租賃物業增添一抹獨特的魅力,提升租客的居住體驗。

舒適床墊 - 民宿和飯店的理想選擇

在TH哲居家專業家具工廠,我們的床墊是對完美睡眠體驗的承諾。我們精心設計的床墊兼具極致的舒適度和卓越的支撐性,不僅適合家庭使用,更是民宿和飯店的理想選擇。

無論是放置於我們的單人床架上,還是配合寬敞的雙人床架,我們的床墊都能提供無與倫比的睡眠體驗。

我們深知民宿和飯店對於客人舒適度的高標準,因此我們的床墊採用了先進的材料和技術,確保每位客人都能享受到最佳的休息。

此外,我們的沙發系列也同樣注重舒適性和耐用性,是公共休息區域的完美補充。

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特定需求,TH哲居家專業家具工廠提供了定制選項,包括多種尺寸、材質和款式。

對於民宿和飯店業主來說,我們的批量採購優惠將是一個無法抗拒的選擇。無論您需要配備單人房間或雙人套房,我們都能提供最適合的床墊和床架解決方案,並搭配優雅舒適的沙發,以滿足您的一切需求。

 

時尚沙發 - 適合各種商業和私人空間

TH哲居家專業家具工廠的沙發系列,是對時尚與功能完美結合的最佳體現。

從現代簡約風格到傳統經典設計,我們的沙發不僅滿足了不同個人品味的需求,更為各類商業空間,如民宿和飯店的公共區域,提供了理想的選擇。

我們的沙發與我們的單人床架和雙人床架相得益彰,創造出和諧統一的室內風格。

我們重視沙發的多功能性,因此不僅注重設計的美觀,更強調其實用性。

無論是用於家庭客廳,還是作為民宿和飯店的休息或等待區域,TH哲居家專業家具工廠的沙發都能提供最佳的舒適度和便利性。此外,我們的床墊產品也同樣遵循這一理念,確保每一個細節都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我們特別注重材料的選擇,使用耐用且易於清潔的材料製作沙發。

這意味著,無論是家庭使用還是商業場所,TH哲居家專業家具工廠的沙發都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保持其美觀和舒適度。我們的產品,從單人床架到雙人床架,從床墊到沙發,都是對質量和耐用性的承諾。

家具工藝的卓越與品質承諾

在TH哲居家,我們不僅僅是製造家具,我們是在創造一種生活方式。從時尚的單人床架到寬敞的雙人床架,從舒適的床墊到優雅的沙發,每一件產品都體現了我們對工藝精湛和品質卓越的承諾。

我們的客廳傢俱和臥室傢俱系列,以其獨特設計和無與倫比的舒適度,成為了無數家庭的首選。此外,我們的餐桌和腳椅組合不僅提升了用餐體驗,更為家庭聚會增添了一份溫馨與愉悅。

選擇TH哲居家,意味著選擇了質量、舒適和風格。無論您是在尋找完美的臥室家具,還是打造理想的客廳空間,我們都能滿足您的需求,並超越您的期望。

探索更多家具種類,實現夢想中的家

我們邀請您訪問TH哲居家的官方網站或是直接預約來現場看家具,從單人床架到雙人床架,從舒適床墊到時尚沙發,再到精緻的餐桌和腳椅,我們的每一件產品都是對美好家居生活的一次探索。

如果您有特殊需求,我們更提供定制服務,讓您的家具與您的生活方式完美契合。

別等了,現在就聯繫我們,開始打造您夢想中的家。我們期待著為您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讓您的家成為真正的港灣。

官網連結:https://www.thome-shop.com/

line線上諮詢:https://lin.ee/9bMNm8W

電話 /04-7523366

時間 / 11:00-19:00

電郵 / seenear2003@gmail.com

 

臺中家具行活動邊桌推薦TH哲居家家具工廠:您家居與辦公空間的完美選擇

在尋找高品質家具時,TH哲居家家具工廠無疑是您的理想選擇。憑藉多年的專業經驗和對工藝的精益求精,我們為您提供從時尚床架到舒適床墊、從經典沙發到現代辦公家具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每一件產品都是我們對品質和設計美學的堅持。

床架與床墊:舒適的睡眠開始於此永和家具工廠兒童家具推薦

我們的床架和床墊系列專為提供絕佳的睡眠體驗而設計。無論您偏好緊湊的單人床架,還是尋求寬敞的雙人床架,TH哲居家都能滿足您的需求。我們的床墊採用高

品質材料,確保提供最佳的支撐和舒適度,讓您每晚都能擁有恢復活力的睡眠。每一款床架都融入了時尚設計,不僅強調舒適,更為您的臥室增添一抹藝術美感。

沙發:您客廳的焦點中和床架推薦品牌

轉向客廳家具,TH哲居家的沙發系列兼具美觀與實用。從經典款式到現代設計,每款沙發都是對舒適和風格的完美詮釋。無論您是在尋找一款吸引目光的中心件,還是希望為家中創造一個溫馨的休閒角落,我們的沙發都能滿足您的需求。耐用的材質和易於清潔的表面,確保了沙發即使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也能保持美觀和舒適。

辦公家具:提升工作效率的關鍵永和家具行大茶幾推薦

對於辦公空間,TH哲居家同樣提供了多種選擇。我們的辦公家具設計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確保舒適度。從時尚的辦公桌到符合人體工學的辦公椅,每件產品都是對功能性和美學的深思熟慮。這些精心設計的產品不僅提升了工作空間的整體外觀,還為長時間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為您的家居生活增添一抹藝術中和家具工廠2人位沙發推薦

總的來說,TH哲居家家具工廠不僅僅是家具的製造者,我們是您生活空間美學和舒適度的創造者。從臥室到客廳,從個人空間到辦公環境,我們的產品系列旨在滿足您的每一個需求。每一件家具都是對優雅生活方式的一次致敬,讓您的居住和工作空間變得更加完美。

邀請您親臨TH哲居家,親自體驗我們對家具工藝的

熱情和專業。我們相信,無論是尋找理想的臥室家具,打造舒適的客廳,還是裝配現代化的辦公空間,您都會在TH哲居家找到滿足您需求的解決方案。我們的產品不僅代表了高品質和耐用性,更代表了一種生活的態度和風格。

加入TH哲居家的家庭,開啟您舒適、優雅生活的新篇章。因為我們不僅僅是賣家具,我們是與您共同創造夢想家園的夥伴。五股床架訂製

1981年春節過后不久,在“春寒料峭燕難歸”的季節,我被借調到師政治部干部科幫助工作,同我一起被借調的還有另外兩個團的文書。師政治部辦公樓是一棟很久以前修建的二層小樓,灰白色外墻,黑色鐵皮屋頂,圓拱形窗口,木質門窗。辦公室內白色墻面,綠色墻裙,紅色地板,陳設整齊,窗明幾凈。 由于歷史原因,師里要統一對所有擬安排退出現役的干部檔案進行系統清理,這在當時來說可是一項工作量巨大且繁雜的系統工程。因為那時候機關辦公手段很原始,一切文字工作都是靠手工來完成的,加上干部科人員有限,便抽調我們幾個連隊文書來完成一些具體性文字工作。 這項工作由當時干部科副科長徐海河負責,我們三個人就是他親赴各團選調的。徐副科長是黑龍江省慶安人,1966年入伍。他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一雙烏黑有神的眼睛透著親和力,為人敦厚,工作踏實肯干,精益求精。 我們三個借調人員住在政治部機關辦公樓左前方直屬營的一間空房子里。正課時間,我們在干部科檔案室或辦公室里整理各種資料,有時也到上級機關傳遞或領取文件資料。雖然正課時有很多工作等著我們去完成,但業余時間比在連隊時輕松多了。不過,我自己的業余時間卻過得并不輕松。我當時已屬超期服役,不久就要退伍還鄉了,就這樣離開心愛的軍營我心有不甘,報考軍校成了我唯一的選擇。但是,我的文化基礎并不扎實,之前已經參加過一次考試,未能如愿,因此內心有些彷徨和苦悶。 徐海河副科長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多次鼓勵和開導我,要我樹立信心,踏實工作,同時把業余時間有效利用起來,系統地進行文化課復習,爭取參加下一次軍校招生考試。 我們團政治處有一位1968年從沈陽市入伍的王干事,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他的大名,只記得他中等個頭,身材有些偏瘦,絡腮胡茬較重,說起話來聲音格外爽朗,愛開玩笑。王干事是重點中學畢業的高中生,文化功底厚實,寫得一手好書法,當時在師政治部其他科幫助工作。業余時間,我經常跟他聊天,尤其喜歡他揮毫練習書法時那種龍蛇飛動的瀟灑姿態。 一天晚飯后,天氣有些悶熱,我拿著一把小紙扇來到王干事的宿舍,欣賞他寫書法。在寫字過程中,他不經意間瞥見我手中的小扇子,就停下筆,轉過身,笑容可掬地把小扇子要了去,在面前放好,然后舞動手臂,轉眼之間,一首遒勁有力的古詩落在了小紙扇上。我努力辨認,好一會兒工夫才認出那是清代大文豪鄭板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仔仔細細閱讀,前前后后欣賞,反反復復琢磨,最后終于明白了王干事的深刻用意,從心底感激他用這樣一種方式來鼓勵和鞭策我。 從此以后,我就增添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氣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如癡如醉地看書學習,有時候甚至通宵達旦。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大約在7月初,徐副科長終于為我爭取到了一個軍校招生考試的名額,這對我來說的確是意外之喜。經過幾個月的刻苦學習,我提升了許多信心,參加軍校招生考試時也呈現出了最佳狀態。考試成績公布了,我的分數超過錄取分數線一大截。我這才如釋重負,喜不自禁,安心等待錄取通知書。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漸行漸遠的村莊 文/向日葵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已到而立之年,眼瞅著直奔不惑而去。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雖然年齡到了,但仍然無所立,恐怕到四十更做不到不惑了。對于年齡的感嘆,只在百無聊賴的私里,在父母面前是不敢提的。父母老的速度更快,他們的模樣月以年,甚至以月為單位在發生著改變。娘的白發似乎每天都在增加,已滿頭星星;盡管爹還是一頭烏發,但依然能值班站崗的牙已寥寥無幾,僅剩幾顆門牙充門面。娘的腰椎病落下了左腿腳麻的病,爹的坐骨神經疼也時不時來搗亂。 爹娘年齡大了,有渾身毛病不斷,早就叫他們少種地,多在家休息,可我的話在他們眼里太沒說服力。他們總能舉出東家嬸子、西家大娘的例子,來證明他們干的動,他們還很“年輕”。 是的,爹娘的話雖有要強的成分,卻也是實情。現在的村里,尤其是這幾年,在家里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多數人外出打工去了。像爹娘這樣六十來歲的人,在村里成了壯勞力。說到這里,我不得不感慨這些年村里生活方式的幾度變遷。 記得兒時,整個村莊非常擁擠。不僅因為房小路窄,更是因為整個村莊的人,一年四季都呆在村莊里。春夏秋三季都在地里忙,冬天閑在家里,串門、拉呱、喝酒、抽煙。后來,我上初中高中那會兒,村里的一些年輕人開始走出村子,到外面謀出路。留在村里的人,冬天也不再閑著,紛紛打零工,做點手工藝活,不停的找掙錢的門路。到了這幾年,留在村里務農的中青年人屈指可數,村里長年居住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人們離開村莊的原因很簡單,土地的產出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單干解決了人們的溫飽,但要想致富,靠家里的十幾畝地是辦不到的。我們村里大部分都是鹽堿地,能長的好的作物只有棉花。棉花雖然耐堿,但它需要的投入也大,地膜、種子、化肥、農藥,每畝地光成本也得四五百元。投入了成本,并不意味著收獲,收成的好壞得靠老天。旱了,澇了,畝產低,價格不高時,就得賠本。像去年,作棉桃時下了澇雨,產量大減,每畝地平均下來能收三百來斤就很好了,每斤四元二角,一畝地能純收入四五百元就不錯了,種上三十來畝地,一年總共收入一萬多元。孩子上學,人情往來,一家人的生活,根本不夠花。現實的逼迫,人們只有走出村莊,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江哥是村里為數不多的中年人,他能出苦,手又巧,是干農活的一把好手。從灌溉到播種,從施肥到收割,他家有全套的工具。但多年的堅持,他家的生活條件一直沒得到多少改善,結婚、蓋房欠下的債一直沒還完。前年,他也到縣城一家工廠打工。也許是多年的習慣,也許是對土地的情感,江哥在八小時倒班之余,還種了七八畝地。地里種的莊稼夠一家人吃的,打工掙的錢除了一年花銷,還能剩下不少。 爹娘盡管不服老,但他們能種動地的年數越來越少。當爹娘這一輩農人老去時,那些養育我們的土地還會有人去打理嗎?南方的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撂荒現象,真不希望這種現象在我們這里出現。 難道那有著青青田野,裊裊炊煙,雞奔狗叫的村莊只能留在我的記憶中了嗎? 現在的村莊,還有空巢的老人,留守的兒童,但當老人逝去,兒童長大,那村莊就只剩荒蕪了。 母親的村莊 文/章中林 那里一定有一個村莊,母親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告訴我。這怎么可能?我來縣城雖然說只有很短的三、四年時間,但是縣城的角角落落我還都信馬游韁地溜達過。縣城的背面是一條小河,跨過河就是層巒疊嶂的山峰,樹木遮天蔽日。每天早晨、黃昏,或是有雨的日子,重云駐足,濃霧緊鎖,給人一種陰森可怖的惶恐。可以說,這是一個平日很難看見人的地方,怎么會有村莊?而且母親來了還沒有兩天,連大門都很少出,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母親過年的時候就說想來看看,卻始終不愿意離開家。每天喂著雞呀,鴨呀,豬呀;忙著燒鍋做飯,漿漿洗洗;伺弄著幾分地的菜園子……我前前后后催了幾次,讓她過來到縣醫院看看內風濕。看看將近清明,如果再不來就忙著春耕了。好說歹說,母親總算來了。 到縣醫院查過之后,醫生說沒有什么大礙,就是要注意休息,不能疲勞過度,不要下冷水。我埋怨著母親:不要太操勞,種的夠吃就行。要是有個閃失,后悔就遲了。母親笑笑,也不辯解,說要回去,放不下雞鴨,也放不下父親。每回母親來,都是前腳進門,后腳就回去了。這次我堅決不同意:一來現在正在農閑,沒有多少活兒;二來母親需要休息,一回家她一雙手又閑不下來了。母親看我堅持,就不再固執。 母親由于來的時候都是來去匆匆,左鄰右舍沒個熟人,只得窩在家中看電視。看得累了,掃掃地,我奪下了掃帚;摘摘菜,妻子攔住了。母親訴起苦來,說自己腰酸腿疼,整天悶在家中,就像蹲在鴿籠里,沒病都憋出病來。我知道母親閑不住,未置可否。第二天,母親不知怎么來了興致,說要我帶她到北面山坳里的一個村子里去轉轉,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我不禁疑惑了。 那里一定有個村莊,母親言之鑿鑿。她說,早晨的時候,她看見山坳里升起一縷縷濃白色的煙霧,那是燒柴禾才有的白煙。山巒時常籠罩著乳白色的霧氣,時濃時淡,飄忽不定,沒有什么奇怪呀。站在屋頂,即使在艷陽高照的日子,也有淡淡的霧氣掃過,可是從未見過人煙吶?許是母親待在屋里久了,每天對著死魚眼般的房屋生出的幻覺吧。 母親一下樓,整個人變得活躍起來。她邁著大步一路小跑著,一點都不像六十多歲的老人,似乎再也沒有了腰酸腿疼。我都需喘著氣才能跟上她。跨過小河,望里才走了不到五百米,傳來雞鳴狗叫的聲音。 “真的哦——”母親興奮地回過頭,緊鎖的眉頭舒展開,映著晚霞,似一朵秋菊。一股清新如水的空氣迎面撲來,我的精神為之一振,身心通泰。我震驚了。 近了,原來山坳像一個口袋,只有西南向有一條小徑。小徑濃蔭匝地,竹樹環繞,如果不到近前,任誰也不會知道這里還散落著幾戶人家。一條明澈的小河依徑傍村而過,河的兩岸垂柳依依,古木參天。三兩老人坐在門前曬著太陽,溫聲軟語的,身形影影綽綽,隨著樹枝搖曳。 夕陽下,小村是那樣的靜謐、祥和。母親也走近一戶人家,和老人們閑聊起來,說著,笑著,似乎有著說不完的話兒。 奔走于小城這么多年,每天忙碌其間,我竟然渾然不知這里還有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當我們為著生活打拼,為著明天尋找,每天穿行在車流、人流之中,宛如一只餓狼在四處窺探。面對灰蒙蒙的天空,鐵桶般的房屋,我們的觸覺似乎變得遲鈍了,只是反反復復做著單調乏味的工作,昏昏沉沉不知所終。如果那如花瓣的村莊能悄悄的打開,卻也只能留存在夜的夢中。而這時,母親卻把花瓣鑲進我麻木的眼里,刻進我失色的心房。滿披著繁華的竹樹,漫溢著沁人心脾的馥郁,浸潤著如水的笑語——這就是母親的村莊。這個村莊樸實、真純,沒有一絲矯揉造作,讓人無法忘懷。我卻險些錯過了它,我汗顏;我終于擁抱了它,我慶幸。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如詩如畫般的地方——那就是母親的村莊。 流淌在村莊旁的小河 文/都市農夫 江蘇自古就是魚米之鄉,魚和米,都離不開水,大河小溝在蘇北平原隨處可見。在我家的西邊不遠處,二百米左右吧,有一條小河靜靜地依偎在村莊旁邊。小河沒有名字,它的源頭是長江,途經南官河、蔡圩中溝等水道,曲折回旋,緩緩穿過莊子。河水清澈見底,干凈可人,兩岸楊柳依依,隨風飄蕩的柳枝倒映在水中,逗得魚蝦來回嬉戲。多少年來,人們在這里抽水澆田,洗衣淘米,取水燒飯,這條無名河養育著潘莊小莊的幾百口人。 在小河的岸邊,每隔幾十步就有一個水碼頭,我們叫“水跳”,大都選擇水草少、水面開闊的地方,安放一個水跳,在河半中位置立起一個梯形的木頭架子,跳板用兩三塊厚實的木板拼起來,一端搭在水邊的岸上,一端搭在梯形木架上,方便人們洗衣挑水。做一個水跳要不少木料,材料錢由鄰近的幾戶人家共同出資。 擇好的菜用竹籃子裝好,連同淘米簍,一起由家庭主婦提到水跳上。洗菜容易些,菜籃子淹在水里,手在籃子里攪動,再拎起來顛顛晃晃,反復幾次菜就很干凈了;淘米要眼明手快,一邊淘一邊揀出小石子。白白的淘米水引來成群的小魚兒,它們貪婪地吃著不小心灑出來的米粒,大人只用手揮揮,孩子們則連水帶魚捧在手里玩玩,水從指縫漏得差不多時,把小魚兒重新放入河里。那時的小魚真是幸運,要擱在現在,早被一網打盡,做成腌菜燒小魚了。 每天早晨,主婦們拎著一籃子的衣服,先在水里搓洗,然后就著水跳板,掄起棒槌,“啪啪”一頓猛捶,在岸上等候的其他女人則張家長李家短地閑扯著。擊打聲,說話聲,歡笑聲,流水聲,打破了河邊的寧靜,農家新的一天開始了。 夏天河里水大,是我們這些孩子的天堂,有趴在河邊撲騰著雙腳學游泳的,有站在水跳的梯子上高臺跳水扎猛子的,有貼在河沿用泥草封堵螃蟹洞的,有伸出細膀子在洞里捉黃鱔的,有練踩水捎帶踩河蚌的,洗菜洗衣的大人不時抬頭看看,說聲“小心一點”。有次可能是水泵抽水太猛了點,河里的水越來越淺,大魚小魚清晰可見,幾乎無處藏身,我急忙回家拿個大挎籃,和幾個孩子一起跳進河里,把水攪渾,魚東奔西逃,慌不擇路,我們把籃子沉在水下,待魚逃來,再猛地朝上一拎,呵呵,有人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卻打上一條大鰱魚。 有一年的夏天,天像漏了,大雨幾天不斷,河水猛漲,漫過河堤,越過田野,站在我家西邊的大路上,水幾乎就在腳下,放眼望去,直到南官河邊,一片汪洋,洗衣洗菜的小河早已不見蹤影,平時看上去很高的楊柳,此時只有樹尖露在水面,宛如一簇簇水草。“發大水了”,大人們的言語焦慮不安,臉色像天一樣沉重。中午,還是大雨,忽然爸爸從雨中急急忙忙跑回來,邊跑邊說“要倒壩了”,卸下大門的門板,夾在腋下,腳不著地又沖進雨中,與莊上的人一起奮力守護世代居住的家園。 冬天的河水很安靜,農閑下來后,有點捉魚技術的人穿起水鬼服下河撈魚摸蝦,換幾個油鹽錢。站在岸上看熱鬧的我們,縱使在陽光下也感到寒意逼人,不由得問問摸魚人冷不冷,得到的回答是“摸到魚兒手不冷”,但我始終認為一定是很冷的,只是為了生計顧不得那么多了。南莊的一個瞎子,一年四季以摸魚為生,養家糊口,大冬天的也不例外,現在想來依然心生惻隱。 冬天有時冷得出奇,河里的冰結結實實,人甚至可以在冰上行走,媽媽一大早去河邊洗衣服,用棒槌硬是敲不開,后來回家喊爸爸,帶著釘耙好不容易砸開一個小口子。河面頓時變成孩子們的游樂場,以前要繞好遠的路才能到對岸,現在小跑幾步即可到達。我們腳下踩塊小冰塊,來回溜冰;或用一小塊碎冰摔在冰面上,比誰的滑得遠。 家家戶戶門前總有一口水缸,用來解決一家老小的吃水問題,一副水桶是家里的必備工具。吃水主要靠水缸,要經常去河里挑水,把水缸裝滿,這是個力氣活,挑水的任務大部分是爸爸和兩個哥哥的。上初中后,他們有時不在家,燒飯卻又急等著用水,我就只好硬著頭皮去挑水。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力氣活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肩膀的老繭也是逐漸磨出來的,一擔水七八十斤,我剛擔上肩,扁擔硌得肩膀生疼,百把米的距離要來回換肩好幾次,后來看了電影《少林寺》之后,便也學那個小和尚,改用兩手提水桶,疾走幾十步,停一下,再快走幾十步,肩上是輕松多了,可滿桶水到家就剩半桶了。 分田到戶后,為提高產量,種田使用化肥農藥的多了,河水開始受到污染,吃水漸成問題,莊上已經有人家開始打井,最早的一口井大概在1978年。這口井距小學校很近,盛夏時節,學校的很多同學拿著鹽水瓶、軍用水壺等喝水器具,到她家灌水,平時喝慣河水,忽然喝到井水,覺得無比清甜,井水溫度低,更是感到透心的清涼,如飲甘泉。 1980年我們家也準備打井了。那不能叫打井,是名副其實的挖井,爸爸把屋后的一塊雜草叢生的空地清理干凈,與鄰居吳三小等人手挖肩挑,全無科技含量,采用最原始的辦法,大面積開挖,挖到見沙土冒水,自下而上一節一節地豎放水泥涵洞,再回填泥土,夯實,一口土井就誕生了。人們依水而居,自從有了這口簡易的井,往常亂草橫生的地方人氣漸旺,附近幾家常來此打水洗衣服,夏天孩子們也圍在井邊沖涼嬉鬧。但由于是人工挖的,比較淺,1987年前后就斷水了。 莊上打井的人家越來越多,人們去河里洗菜洗衣服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河水也越來越混濁,慢慢地,小河淪為人們傾倒生活垃圾的場所,臟亂不堪,它日漸衰老,被拋棄了。塌陷的堤岸,彎曲的河道,時斷時續的河水仿佛在嗚咽,傾訴著被時代變遷所冷落的哀怨。 我每次回故鄉時,總不由自主地走到老家的原址,試圖找回一點過去的影子,可無情的時光阻斷了我的視線,開發商移走了高大的白果樹,填平了那條曾經哺育過我們的小河……這是我魂牽夢縈的土地嗎?我疑惑了,仿佛踏進別人的家鄉。 斗轉星移,滄海都可以變成桑田,一條小河也就更無可能逃過注定的劫數。故鄉?他鄉?我不敢多想,只默默祈禱那條小河以后常常能進入我的夢鄉。 童年的小村莊 文/馮敏 沒有在農村待過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 兒時的我,最期待的事就是媽媽帶我去外婆家。外婆住在一個小村落里,村子不大,人不多,一座古老的祠堂,兩口陳舊的水井,背面靠山,前面是條新修的瀝青馬路,只有一輛公交可達村口。 清晨,天蒙蒙亮,山野的霧氣還沒散去,村子里就漸漸地熱鬧起來。挑著水桶去井頭打水的,裝滿了水的鐵桶發出咿呀咿呀的聲音;進村賣肉的小販,性子直爽,說話聲音粗獷洪亮,不時發出哈哈的笑聲;不知道哪家的嬸嬸井邊洗衣回來遇到另外一家的叔叔,順道聊兩句今天的活兒和今年的農事;外婆早早就起來,洗漱完先把自己養的雞放出來,然后給它們喂食,小雞一邊吃一邊發出咯咯咯、咕咕咕的聲音,不時有雞想獨占食物而企圖趕走身邊的雞,每當此時,外婆總是帶著責怪的語氣訓那只霸道的雞。 我雖不在村子里長大,對那個小村莊卻有著獨特的情感。早上,跟外婆到菜園子里摘綠油油的蔬菜,紅登登的番茄,青色的尖椒是小舅舅的最愛,紫色的茄子是表姐的心頭好,外婆在提水澆菜,我在一邊找熟透的番茄或者挑長得最大的茄子來摘,外婆不會怪我摘太多或者弄壞她的菜園子,蔬菜多了可以分與鄰居,園子亂了可以整理。中午,我們午餐不吃白米飯,外婆會做手工瀨粉,或者番薯糖水,或者是香芋粉條,炒河粉,紅豆糕,小米粥,柴魚花生粥,一般都是一餐兩樣,一粉一粥或者一粥一糕點。不喜米飯的我特喜歡這樣的午餐。甚至是回家后,偶爾還是會在吃午飯的時候鬧脾氣,為什么中午不是吃粉或者糕點。下午,外婆總是想方設法讓我午睡,我就想方設法找借口溜出去玩,總是盼著此時表哥能經過家門然后可以順便帶上我去山上河里玩耍。表哥比我大幾歲,他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經常到山里掏鳥蛋,到河里抓魚,每次都是滿載而歸,想想就覺得威風,偶爾他能帶上我,就覺得無比榮幸。但,表哥帶我,上山只能走不陡的已經被人踩了無數遍已經成為一條小徑的路,下水,想都別想,只能在河邊幫他看著衣服把風,然后他和其他男生到水里游泳。可是,他掏到鳥蛋或者小鳥,他會分我一個,抓到小魚泥鰍,他也讓我先挑。他想方設法撇下我這個跟屁蟲,可是他又怕我哭。夕陽西下,放牛的二伯趕著他那兩頭全身沾滿泥巴的牛回來了,牛哼哧哼哧地走過,可聞到一股青草的腥味和泥巴的腐爛味道,尾巴一甩一甩,悠哉悠哉。一家兩家的煙囪裊裊升起了炊煙,柴草味,菜香味,一家合著另一家。誰家開飯了,家里的老人或者父母站在家門口長叫一聲小孩的小名,那娃喂了一聲就呼啦呼啦往家跑。夏日的傍晚,大家都喜歡在門口吃飯,一來涼爽,二來吃完好拉家常。外婆家門口有張長石椅,椅子旁邊種著一株柏樹和一株狗牙花,狗牙花開著白色的花,樹枝可做成小葫蘆的掛飾,據說避邪。外婆喜歡把飯桌搬到柏樹下面,再搬兩張椅子,飯菜上桌就可以開動了。整個夏日的傍晚,我都留意著柏樹上面的那只蜘蛛,蜘蛛不大,它的網總是破了縫,縫了破,偶遇下雨無法在外面吃飯,我也會出去看它一下,雨不大的時候,它還是很淡定地坐在自己的網中間。風來了,網在動,蜘蛛也隨著網一動一動。我不知道它有沒有故事,我不知道我們是不是它眼中的故事。舊時的村里娛樂活動少,吃完飯歇歇就洗澡,然后就準備關燈入睡。那時外婆家里還沒電視機,沒有收音機,沒有風扇,但是外婆有一扇可扇涼風的蒲扇,一塊冰涼的石枕,她一邊給我扇風一邊用粗糙的手撫摸我的背,她還給我講生動的故事,一個不夠再一個。 小時候總是想不明白,為什么井里的水總是取之不竭,為什么泥鰍長在泥里不會窒息,為什么外婆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童年很短,回憶很長。 >>>更多美文:好文章

我的夏日況味 文/白沙道人 黃梅季節,空氣都是濕漉漉的,彌漫著野草的青澀、樹木的滋潤、雨后的清新和泥土蒸發的味道,整日不息的蟬的鳴叫和不時傳來鳥的啁啾。梅子黃了,杏子肥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等濕悶多雨的日子過去,就是漫長、炎熱的盛夏。美國作家、詩人黛安·艾克曼說:“沒有什么比氣味更叫人難忘了。一個氣味,也許在不經意間就轉瞬即逝,卻足以讓你想起很多年前的那個夏天,你在山里的湖邊度過的童年。”那是個充滿慵懶、自由、思想和夢幻的季節。 童年的我,每到此時,特別盼望父親回家。父親在江邊小城執教,兩地相距僅二、三十里,但他只有寒暑假才能回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每年七月父親都送學生來參加高考,總要帶回當地山區的時令特產——蟠桃。扁圓的桃子外面,覆蓋著細細的絨毛,幾分淺綠,幾分鵝黃,幾分牙白,透出濃濃淡淡、大大小小的紅暈,咬一口,芳香撲鼻,甘甜爽口,吃到最后,那桃核還含在嘴里,舍不得吐掉。父親帶回的不僅桃子,還有歡聲笑語。 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到教場去玩,有時就在西南角的大光明書場聽書。開始我還坐得住,只見臺上一個老頭將折扇“刷”地打開,驚堂木一拍,繪聲繪色地說《武松打虎》,抑揚頓挫,惟妙惟肖。但時間長了,就要走動,何況外面教場除了茶樓,還是一個大賣場,各式玩雜耍、賣花鳥魚蟲、文房四寶和小玩意的。有一次,父親看我實在坐不住,沒等結束就領我出來,后來知道那個說書的人就是王少堂。父親有時在飯桌上,端著小酒杯,一邊喝酒,一邊給我搛花生米或香干,來了興致,也即興說上一段笑話或故事,笑得我常捧腹不止。有則笑話至今記憶猶新:一位老先生買了一塊芝麻燒餅,坐在店堂里,一手托餅,一邊慢慢吃,可一不小心,灑了一些芝麻在桌上,老者用手指沾了唾液,點起桌面上的芝麻放進嘴里。還有幾粒落在了桌縫里,他左思右想,終于用力拍了幾下桌子,大聲喊道: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于是那幾粒芝麻隨著桌子的震動,從縫里蹦了出來。 長夏的夜總是姍姍來遲。那時的后院里還相當寬敞,中間一條小路直通井欄,“曲徑通幽”接到火巷盡頭的小門。從春到夏,兩旁次第開著紫荊花、繡球花,凌霄花,此時,正是姊妹花盛開的時候,紅的,粉的,紫的,一叢叢、一簇簇,燦若云霞,散發著淡淡的香氣。晚飯后,從井沿上,拎起早就吊在井里的西瓜,切成片,紅瓤黑籽,冰涼冰涼,沁人心脾,吃完后,滿腮還留著紅紅的西瓜汁。乘涼時,父親坐在天井里的凳子上,搖著芭蕉扇,前面圍坐幾個大大小小的孩子,有時也有大人立在旁邊,聽他說書,直到夜深,才在母親的催促下,戀戀不舍地回屋,臨散,還要求父親“明天再講”。 一年之中,我與父親聚少離多,后來發現對他的印象,竟沒有他的學生多,著實讓我羨慕。聽他的學生回憶,他在課堂上也常說書,而且曾提過,如果他不當教師,說不定會說書。不過,父親講的故事,不是一味逗笑,他最擅長的主要是歷史人物和掌故,尤其是《東周列國志》和《三國志》里的精彩章節,令他的學生們至今不忘。有時他還在課堂上按古法吟誦唐詩宋詞,多年后有聽過的他的學生問我,你怎么沒有繼承你爸爸的“絕活”? 父親曾把我接去學校過暑假,美其名曰“集體療養”,教師們各自住在家里或宿舍,學校每個周末安排聚餐,晚上在禮堂放電影,記得有幾部是前蘇聯片子,什么《運虎記》之類,那時還是中蘇熱戀時期,后來“蜜月”結束。到我十歲前后,因為大饑荒,生活十分艱難了。我幾次獨自乘車到學校,去取父親托人買的胡蘿卜,裝在一只大麻布口袋里,他把我送到車站。那時,境況好的人家可以買到“人造豬肝”(據說是樹上垂掛的蟲子、俗稱“吊死鬼”做的)和山芋點心等一般人買不到的食品,而胡蘿卜就是我家的美食了。我一直以為,我的瘦長體型大概就是當年吃太多胡蘿卜造成的。其間有一年,我還在父親學校附近的小學讀過一個學期,從操場的后門出去,走不多遠就到了,小學里有一位擅講福爾摩斯探案的女老師,每逢她間隙精神病發作,就被人綁到三輪車上,送去醫院,我就眼巴巴地盼望她早日回來。 父親住在學校池塘邊的平房宿舍里,他的被頭上濃濃的煙草味給我留下很深的記憶,我也曾幫他裁紙卷煙,搶著為他點火,父親不知從哪里還搞到一個自制卷煙的小機器,我時常在旁“實習”,直到能獨自操作。每到中晚,跟在父親身后,端著褐色的瓦罐,到食堂去打“飯”,其實就是兩個黑黑的粗糧餅和照見人影的清湯。在此前后境況稍好的時候,父親有時在宿舍開伙,他帶我在屋后的冸池邊上摸螺絲,光腳踏在水塘里的滑溜感覺真好,躺在水底或吸附塘邊的螺絲,帶著泥土和水草的腥味。等摸到足夠我倆吃時,就回去養著,炒了吃,雖然沒有多少調料,但味道鮮美。夏日的冸池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光,四周綠柳成蔭,池中亭亭的蓮梗,田田的荷葉,間雜著含苞待放或紅裳初露的荷花,晶瑩的水珠在葉上滾動,歡快的水鳥在池上追來逐去,不時聽到青蛙蹦入水中的“撲通”聲。這是我印象中最閑適的“荷塘摸螺圖”,如今,仍是我心中的水墨意境。 父親身體不是很好,尤其冬天是他最難熬的時候,但除了假期,也從未見他回來休養。我最后一次去學校看他,是一個濕熱的夏日,他被貶到食堂撿菜,在所有被批斗的老師中,對他算是“優待”了。他所住宿舍南面幾百年的木結構奎光樓,登樓能看到萬里長空,大江東去,此刻更加殘破不堪,不久就被徹底拆掉,當柴火燒了。父親后來病重回家,他去世前收到一封部隊來信,在師道尊嚴被徹底踐踏的年代,讀到一位戰士認認真真、規規矩矩、洋洋灑灑寫來的信,委實十分難得,令我們全家感動。前些年,父親的學生告訴我,那是他最艱難時候曾經資助過的一位樸席的學生,而父親從未對我們提過。在那個春寒料峭的日子,父親知道母親性格,在安排好自己后事的當晚,仿佛如釋重負,躺下睡熟后,再也沒有醒來,再也沒能走出那所深宅大院。 父親生前對我沒有很高的希望,在絕望的年代,他曾說過,要我做一個鞋匠,他相信,即使百年以后,人們總要穿鞋,所謂“三年大旱,餓不死手藝人”。四十年后,當我在美國邁爾密所住的旅館后面的海灘上,迎著加勒比海溫暖濕潤的風,看著各式各樣休閑的人們,突然想到,如果父親能活到現在,一定帶他來享受這白色的沙灘和金色的陽光。你陪我度夏,我伴你過冬,但那也就是癡人說夢罷了,我曾寫過一首小詩:孤帆遠去泗源溝,塔影倉橋伴鼓樓。月映泮池驚倦鳥,朝陽初照大碼頭。詩中嵌入父親的名字和他曾帶我走過的五、六個熟悉的代表性地名,里面盛滿夏日光影,碼頭魚市場上人頭攢動和魚腥味,陣陣江風吹送著漸行漸遠的漁船。 童年的冬天比現在寒冷得多,結冰的地面很是濕滑,屋檐下掛著長長的冰凌,開春的時候,冰柱斷裂的聲音十分清脆。但夏天也沒有現在這般炎熱,暑期沒有很多作業,輕松自在,滿世界地瘋跑。年紀漸長后,曾三五成群,溜進瘦西湖,劃著湖邊的小船,到湖心采摘野菱,有時干脆在五亭橋上午休,瞪大眼睛,望著亭頂曾經彩繪的藻井,被慘烈的白色覆蓋,慘不忍睹。最涼快的是在大明寺內、平山堂面朝江南諸山的大廳里,躺在大理石的桌上,睡夢中竟一次沒有獲得歐陽修的接見,也許這位老知府也被關入“牛棚”或進了對面觀音山上的“五七干校”。 在家里,夜晚則在火巷里放幾只凳子,做著“仲夏夜之夢”,睡到半夜被母親叫回屋內。故宅舊屋與東邊人家僅一墻之隔,兩邊高高的山墻上長滿了爬山虎,葉下有夏蟲低吟,偶然還有壁虎“撒尿”。不時有螢火蟲忽閃忽閃的,轉眼飛高飛遠,帶走無盡的遐思。一年四季,只要有空,母親總把火巷打掃得干干凈凈。夏日的暴雨時常突如其來,狂放不羈,火巷成了小河。我小時最喜歡折紙船,放在水上,看它飄到盡頭,還喜歡穿著木屐,在水中來回地趟。有一年,外面“兵荒馬亂”,不時聽到槍聲,整整一個夏天,我被母親關在家里,大多數白天時間都在火巷里度過,一坐幾個小時,臨摹法國作家薩克雷《名利場》和俄國作家果戈理《死魂靈》里的全部鋼筆畫插圖。火巷狹小、窄長,但陰涼、寧靜,抬頭是一線天,看白駒過隙、亂云飛渡。有一位支校的解放軍曾經來過,說這里是“長江三峽”,他一定是重慶人。這位可愛、可敬的呂班長沒有收繳我們撿到的子彈,而是到火巷盡頭通往后院的門前臺階上,小心翼翼地倒出里面的彈藥,把黃亮錚錚的彈殼留給了我們。我心目中的這個“長江三峽”現也早已沉入濁流暗涌、險浪滔天的江底,包括那座賞罰分明、懲惡揚善、陰森慘淡的東方神曲之鄉——鬼城豐都。 舊話說,樹大聚陰,老屋有鬼。暑期常跑到西邊隔壁的“何家大院”去玩,里面有棟危樓,傳說有人吊死在里面,大人多次關照,不準進去。我小學時回家晚了,常帶著紅領巾,高聲唱歌,走過火巷,因為據說鬼怕紅色、怕火光、怕聲音。那時正似懂非懂地看《聊齋志異》,雖沒有夢到蒲松齡筆下的“好事”,但對妖狐鬼怪還是心懷敬畏的。有一年夏天,確實有人夢游,半夜跑到后院,覆在井沿上,對著井里大聲痛哭,我至今一直不明白他為什么對井痛哭。若干年后一個夏日中午,他幼小兒子不知為什么大發脾氣,又哭又鬧,在堂屋的地上來回打滾,渾身裹上泥巴“鎧甲”,我把他拎到井旁,提了幾桶水,才幫他洗凈。幾十年后,當這座古老的宅院被徹底“改造”成兵營,據說有一位武警士兵發生夢魘,于是,就有傳說,宅里“鬧鬼”。 夏天是母親相對比較清閑的時候,她用剩飯發酵,做“酥頭令”,就著稀飯吃,那松松泡泡、酸酸甜甜的味道,至今難忘。饑荒年代,母親總是絞盡腦汁,用最簡單的食材,做出盡可能可口的食物,給我們充饑,麥糝菜餅、元麥焦面,甚至有兩、三年的端午節用大麥粯和蠶豆瓣包粽子。有一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家里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是父親過去同事的爸爸,說江都鄉下已經餓死人了,兒子一家又不管他。母親趕緊安排他吃飯,不顧暑熱,坐在煤爐邊,用家里僅有的粗面粉,為他炒面,那滿屋的焦香令人饞涎欲滴,但母親并沒有留下一點,全都給他帶走了。 我的父母親感情甚篤,從未聽過他們吵架,哪怕拌嘴,也從不大聲呵斥。他們對孤苦無依和老弱無助之人充滿憐憫和關愛,總是竭盡所能給以幫助。父親對學生更是諄諄善誘,而母親則善良忍讓,甚至看到人家吵架斗毆,揪扯頭發,也會嚇得瑟瑟發抖,久久不能平復。他們雖不富有,但絕不吝嗇;雖不外露,但絕不冷漠,他們的遺產無法用金錢衡量。正如十九世紀末的美國作家和詩人雷克斯福德所說,“懂得愛的心靈,不會有冬天的冰霜和嚴寒,夏日的暖意會恒久停留。” 母親喜歡清香淡雅的花,梔子花、茉莉花、白蘭花。每到秋天,還喜歡芬芳馥郁的香櫞,每每帶回三、四個,放在盤子里,漸漸地滿屋生香,窗外都能聞到,從淡黃到深黃,直到干枯成深褐色,變得蜷縮干硬。但母親最喜歡的還是白蘭花。白蘭花在云南一帶叫“緬桂花”,電影《阿詩瑪》里有一首著名的插曲《緬桂花開十里香》,可見其香傳播之遠。盛夏時節,常有農家婦女提著竹籃,沿街過巷叫賣,籃子里整齊地擺放著用細鐵絲串成的對對白蘭花,小小的淺綠色花萼上,修長的象牙色花瓣緊緊地包裹著,含蓄雅致,清香雋永。白蘭花的香味從含苞未放時就開始散發,直到盛開、生銹、枯萎,因而留香最為久長。每年母親總要花幾毛錢,買上幾對,用水養著。晚上用小手帕托著,放在枕頭旁。白天就別在老式大襟衫的第一個布扣子上,那和白蘭花一樣顏色的柞蠶絲的大襟褂子,是母親一針一線自己縫制的,那老式的布扣子也是她在昏暗的燈光下一上一下自己結成的。母親帶著含苞的白蘭花做事、出門,從東圈門、小蓮花橋、古旗亭,到翠園橋,在她走過的地方留下一路浮動的暗香。 直到現在,每年盛夏,亦已步入暮年的我,也總要買幾對白蘭花,養在盛水的小盤子里,供奉在母親的照片前,以祭奠那些逝去的夏日況味。 炎炎夏日 文/piaoyidexing 再等兩天頭伏就來到了,炎炎夏日的三伏天帶著熱情帶著溫度降臨了。 前幾天高溫下在室外從早晨八點呆到12點,頭暈嘔吐胸口悶,雙手無力竟然握不住一杯遞過來涼茶,手機拿不穩也摔倒了地上。被送進醫院打針輸液,在醫院里我難受的想哭,還有一種恐懼的念頭在還算清醒的意識里被揪起來,如果我有什么突發的意外,我家孩子大學還尚未畢業。那一刻內心的害怕和身體的不適讓我的淚終究沒憋住,躺在醫院里身后要面對的事情千頭萬緒,身邊也沒有一個親人,感覺到力不從的心恐慌。 好在虛驚一場,回家里靜養幾天。一直覺得精神有些恍惚,胸口也覺得不舒服。天熱,稍一活動就大汗淋漓,關了空調就覺得渾身潮濕的能擰出水來。高溫一切都是有氣無力,家里的綠蘿卻郁郁蔥蔥垂下很長的枝條,或許在這樣的季節里,只有這些綠植能夠生機勃勃笑對炎熱吧! 心浮氣躁也許和天氣無關,何去何從又成了眼前至關重要的必須解決的問題。十年了自我放隧,當有些存在是空氣,生活里把孩子的需求看的高于一切,換而言之孩子成了我全部的精神的的寄托和希望,那么我存在的意義有是什么? 一直不不愿意承認自己的一事無成,小時候靠父母工作靠父母,就連現在也是靠著以前的經濟基礎做依托,自己忙碌的價值和位置又在哪里? 我很羨慕我的同學他們開個夫妻店,夫妻齊心協力打理著自己的生意,掙錢養家靠的是的勤奮和努力加上數年如一日的堅持。我很羨慕朋友有著一份高薪的的工作,自己有才氣有能力,努力工作掙錢買房養育兒女。他們都值得尊重,他們都是真正的靠自己自食其力的活著。 我的前半生都留下了些什么? 晚風從窗外習習吹來,樓下放暑假的孩子的嬉鬧聲也隱隱飄進窗內,周末休息的人,如果沒有事情,這個時候大都在家里準備晚飯,或許過日子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吃吃喝喝,或許要想明白什么是四十不惑。中年后的目前穩定的一切,就是最適應你的生活。不要不甘心,那么些年華都已經過去,該發生都已經發生,那些沒有來得及做的事情,也成了定局。 別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十年五年人和人都會有越來越遠的的距離。這么多年安然無恙穩定的生活著,為每一朵花開微笑,為每一件新衣服喜悅,為孩子的成長的每一步歡呼,為老媽一句夸獎覺得不虛此生。在該上學年齡上學,該上班的時候,工作了。適當的年齡結婚生子,不坑蒙拐騙不啃老,力所能及給與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我曾經相信過花好月圓白頭偕老,我曾經哭過醉過,也曾擦干淚水堅強獨立。我兜里沒錢,臉色沒顏,身邊人也沒有不離不棄陪伴,可是我始終不放棄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我不能懈怠不能不作為。暑假過后孩子大二的學費書本費住宿費,厚厚一疊紅版要如數打進卡里,方能保證孩子下學期能正常的坐在教室里。我生了他,養育他成人也就是我不可推卸責任。 什么樣的工作,在哪里工作,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能夠通過這份工作換取生活必須的的鈔票。 倦了厭了累了,背上熊囊,約上好友帶上孩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去古城去名山大川,也可以去海邊看潮落潮張。不能奢望擁有很多,可以給身心多一次游走與美景中享受。 安全感和存在感壓迫的不僅僅是我自己。我本一個最普通的平凡人,想那么多干嗎?所有前思后想的回憶于事無補,徒增困惑。有時候人生需要難得糊涂。人生就這么幾十年,對于永恒天空大地,我們每一個人都注定只是一個匆匆過客。 我愛夏日長 文/吃麥子的羊 左眼皮上揉掉了一小撮睫毛,它們生長的速度讓我等得心灰意冷。它們只管使勁兒耍著小性子,整天同你插科打諢,給你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失落感。六月,許是參透了我是個急性子,又許是覺得我惱羞成怒的樣子挺可樂,便也來湊熱鬧。只是短短的三十個日出日落,日子卻慢得像是橫七豎八地躺在校園人行道上的黑色柏油,被太陽曬得融化掉,死皮賴臉地粘在人的鞋底上。 月初時候,我從宿舍樓大門的墻角,拾來一盆植物。它的形狀像株蘆薈,可是又不全然相同,葉子內部多了些密密麻麻的白色斑點,觸上去有明顯的凸起感。這棵生得奇怪的植物,顏色綠得暗暗的,氣色極差。呼吸也遮遮掩掩,就像那天課上的細胞學老師。 老師已經站了大半節課,臉色很不好。她挺累,我們都明白。上個月,老師穿著風衣上課,小肚子輕微隆起,除了面部干澀的疲憊感,讓人察覺不出她的身體里已經有了一個小生命在和她同步呼吸著。這個月,胎肚已經十分明顯。他長的真快。陡然增加的負重,讓她很吃不消。氣色和心情都沒有準媽媽的滋潤感。她的一只胳膊支在講臺上,盡量讓語氣里塞入點力氣。呼吸緊巴巴的,像是大雨將至,費力游到水面上層的魚,氣若游絲。 有誰會不愿意大口吸氣呼氣呢,只是那樣需要的氣力太大了,身體已經消受不了這樣的動靜兒。 彼時,尚只有二十六七度的氣溫,可對于這棵植物薄薄的葉肉來說,已算得上是大劫了。墻角那一隅窄窄的陰影,并未帶給它多么牢靠的庇護。安置它的是一個瓷看到了些微能拯救一個生命的可能,讓我最后決定帶它走。倒不是我有超人的觀察力,進進出出這么多雙眼睛,總會有一些注意到它。她們沒有彎腰去撿,想必多是認定它已是垂垂將死,撿起來也是枉然吧。 我想賭賭,那絲生氣,并不是我的視覺幻像。這盆小家伙,到底沒有辜負我。僅二十多天,它就已經可以在白剌剌的太陽下,昂著臉硬氣地伸長,毫無畏懼之色。夏天的暴脾氣,已經被它制服得妥帖。這個夏天,讓它畏懼半生,又讓它熱愛半生。 這些時日,它好像遇到了一群難纏的家伙。它被放在宿舍的陽臺上的,頭頂就是兩扇大開的窗子。去給它澆水,看到一大團一大團的楊絮將它深深地埋著。飛入白花尋不見。我能想象出它氣急敗壞的小臉兒,竟站在一旁輕輕得笑了。受到困擾的,不只有它。宿舍里角角落落都懸著楊絮,我們日常的吸氣都成了一項技術活。 樓旁,就是兩棵楊樹。它們的姿勢很奇特。粗壯的根部幾乎融為一體,像是從同一個樹坑里長出來的。勢均力敵的它們,完美地構成了一個巨型等腰三角形的兩個腰。栽種時,它們還是孱弱的樹苗吧。栽種它們的人,未曾料到它們能長得這般粗壯,就也沒有費下心思去規劃一下各自的生長范圍吧。我也是湊巧,目睹了它們平日里隱匿的氣場。 東風說來就來。這兩棵楊樹,此時就像是得勢的梟雄,一聲號令,楊絮變化作了千軍萬馬,從軍他的身后疾風驟雨般向西邊挺進。密度,賜予了它們驚心動魄的力度。它們本是腰肢細軟,針線閑拈伴伊坐的美嬌娘。此時,卻分明是步伐鏗鏘,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娘子軍。我被楊絮的速度和密度震懾,似是見證了一次靜默無聲的萬馬齊喑。它這副形象,是夏天賜予它的。 課上,老師陡然驚叫一聲,竟哭了。我們也慌了,擔心她的身體。她眼睛汪汪,望著我們笑著哭:寶寶,它剛剛踢我了!我的心里一軟。我真為她高興。 夏天,賦予了生命體太多無法預測的可能性。它無法無邊的脾氣,可以讓一個村莊轉瞬間沒于泥石流,可以讓萬畝農田顆粒無收。卻也只有它,才能容得下大地上層層疊疊的綠色;卻也只有它,才能載得起這整個大地上綿綿長長的生長。 夏日觀洪水 文/原子 小學時,老師講授《鯀禹治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于是,每到夏日,當石破天驚、狂風暴雨停下時,我就和同伴們撒著小腳丫子跑到到河埠看洪水。 記得有一晚,半夜被巨雷驚醒,接著就是雨點砸在瓦片上爆豆似的響。無休無止,整整下到天大亮。好不容易等到風停了雨住了,我一骨碌翻身起床,一路小跑來到了河埠上。這時,岸上的人們早已忙乎開了。這其中,有捕魚的、有撈蘆柴的、有看熱鬧的等。暴雨過后的河面,陡然增闊。雨前平靜溫柔的河流,突然變得暴怒。洪峰推波逐浪,氣勢洶洶,猶如一條龍咆哮著肆虐河床。此情此景,看得人驚心動魄,熱血沸騰。再有那波濤逐浪聲,嘩——— 嘩——— 嘩,震耳欲聾,讓人心驚膽戰。 你看那撈蘆柴的人們是多么賣力。這里面有男人有女人,有壯年也有小小少年。壯年人站在洪水沖刷的岸邊,用一根長長的竹竿或木桿,桿的前端用一號鐵絲做成彎鉤,再用繩索牢牢地綁緊。這東東也很管用,洪水沖下來的木材呀枯枝呀,只要竹竿夠得到,往身邊一掛就得“財”了。有時幸運,洪水沖下幾條大杉木,要是能掛上來,那可是得了大“財”。能撈得幾條大杉木,可以做床做凳做柜子,那豈不是一筆大財哦!記得有一次也是洪水暴漲,我堂叔和他兒子撈到十來條杉木,很神秘地藏到我家后園里。過了幾天,外面傳出話來,上游一處木材站杉木被洪水沖走,站里來人搜查。我堂叔聽后馬上帶了兒子來藏匿,剛把后園的土坑挖好想埋到地下,就被站里的人逮了個正著。于是,堂叔被辦了幾天學習班,大“財”沒得到,還減了工分破了小“財”。 觀看了人們跟洪水搏斗下搶得的成果,自然精神振奮,但狂放不羈的洪水也讓人惡夢連連。我們在觀看洪水泛濫、洪峰追逐時,有時也看到漂來房梁和門窗,偶然還看到漂來死豬或死牛。看到這些我心里嘀咕,一定是建在江邊的房屋被洪水沖垮了,可千萬別傷了人啊!因為我知道,每次大雨,住在江邊的叔叔深更半夜就把我家攪個雞犬不寧。他的雞、豬舍建在河邊,為防被洪水卷走,不管是白天黑夜,洪水來臨之前都要把雞鴨等趕到我家安頓。原因是我家在村中高處,不懼洪水。想啥就來啥,突然有人一聲驚呼:看,上面漂下來一個人!我和人們的眼光一同瞄向洪峰推涌著的一個黑點。黑點越來越近,看清了,峰面上漂浮著一具人的尸體,身著一條黑內褲,頭下背朝天,洶涌的洪水一起一伏地把尸體急速推向下游。這個恐怖的畫面在我的腦海里記憶猶新,一輩子忘不了。 長大后,離了家參加了工作,而后結婚帶小孩,夏日觀洪水已是非分之想。即使后來調到沿河單位,每發洪水之時也無心觀看。時間一晃就過了幾十年,靜下心來再看世界,家鄉巨變讓我們的母親河也換了新裝。昔日凸缺的江邊兩岸,已修成了整齊劃一的高高的防洪堤,防洪堤上是寬闊的休閑大道,休閑大道上綠樹成蔭。站在休閑大道上,人們已不再懼怕洪水,而是每到夏日洪水暴漲時,人們就走上防洪堤去欣賞洪水的壯觀。過去那種由于洪水暴漲給人們帶來的驚悸和恐怖,到現在則是帶著一種激情和贊嘆來欣賞。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沿河兩岸低洼處的村莊已全部搬遷到高處,以電代柴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寫到此處,一道閃電劃過長空,屋外的雷聲驟然響起,緊接著爆豆般的雨點砸在屋頂上樹葉上玻璃上。我把鍵盤一推對妻說:走,看洪水去! 夏日涼皮 文/王自亮 涼皮由來已久,不知其始于何時何地,又由何時何地傳至小城。但在小城,涼皮因價廉物美,老少咸宜,深受歡迎;無論達官顯宦富商巨賈,還是平頭百姓普羅大眾,都對其鐘愛有加。 涼皮制法相對繁瑣:和面、揉面,面須揉得光潔筋軟后,再注水搓洗,待得水清如新,不著面痕,瀝水,下沉濁者即是面筋。將瀝后之面水靜置,沉淀,去水,尋一細籮,鋪一層棉布,面糊倒一層,晾一晾,揭起,再倒,如同造紙,千余張涼皮就需要一天工夫。火候拿捏到位,所制涼皮,皮白如玉,薄厚恰好,面筋也筋道多竅,松軟適中。不然,則非硬即軟,非薄即厚。 涼皮吃法有三:一是涼拌,拎一張涼皮,切條裝碗,放入醬、醋、鹽、黃瓜絲、面筋塊、荊芥葉、辣子油,片刻即好。二是熱炒,類似炒菜,涼皮切條入鍋,澆油、蔥花翻炒,稍后放入豆芽、面筋塊、芹菜梗,灑少許水,略等片刻,待面皮吸入汁液后裝盤,其味無窮。還有一種做法,將涼皮鋪開,鋪上黃瓜絲、面筋,抹上芝麻醬,放點鹽、醋,裹起來,謂之“卷涼皮”;吃起來不用碗筷,放于方便袋中,如津門的大餅雞蛋,可邊走邊吃。 小城內有家炒涼皮很有名。該家掌勺的是一對老夫妻,炒的涼皮,色澤濃重,鮮香無比。香氣浸染半條街巷,過往行人也不自覺吸兩下鼻翼。剛結婚時,單位在其近旁,妻每有電話來,不用問,準是要吃炒涼皮。久而久之,我也學得乖巧,隔三岔五買得一碗,妻喜笑顏開。 掌勺的老夫妻有一怪癖:一日內只是上午營業半日,中午過十二點就歇業關門,人再多也不開。但小店越發食客盈門,趨之若鶩。時下,有人責怪蘋果公司的饑餓營銷,他們卻不知道,我們小城的這對老夫婦,比喬布斯還要聰明,十多年前就實行了。 涼皮涼吃,清涼解暑。炎炎夏日,來上一碗,涼皮白如玉,辣椒紅似火,黃瓜如綠水,讓人想起皓齒明眸的水靈姑娘,看上去就十二分歡喜。美美地咬上一口,清風徐來,白云緩飄;再配個脂油火燒,一口濃香,一口清爽,一時之間,不是神仙,勝似神仙,手便緊把了桌子,生怕一陣清風,飄然而去了。 夏日思緒 文/蝶戀花.杏花雨 夏日的農村,天高、地遠、云淡;夏日的田野,風輕、鳥鳴、蟲喃。 站在老家碧綠的山坡,微風中飄蕩著野花的芬芳,空氣中散發著泥土的清香,藍天下飄逸著白云的安詳。此刻,躺在柔軟的綠草地上,和野花做伴,與鳥蝶為伍;讓清風撫面,任草染衣衫;地為席,天做被……此時,塵世的煩擾煙消云散,人世的恩怨不再浮現。 靜靜地享受安逸,淡淡地品味灑脫。閉眼遐想,用心聆聽,露珠在悄悄地擇別;花兒在追逐著戲蝶;蟲兒在竊竊地呢喃,鳥兒在歡快地聊天……人似乎飄逸,心似乎遠離,魂似乎歸去。好一派美妙的風光,好一幅絕妙的美圖,沉醉在心無旁鶩的品味中,迷失在如夢似幻的愜意中。 烏云遮住藍天,心頭掠過了酸楚。頃刻,淚眼模糊了視野。莫不是惋惜歲月匆匆帶走了花樣年華,莫不是輕嘆時間流淌喚不回年少時光,莫不是留戀逝去歲月渴盼著再次重逢…… 永別了,無拘無束的童年,天真爛漫的歲月;永別了,毫不吝嗇的青春,莽撞青澀的失落;永別了,雖苦猶樂的軍旅,荒廢時光的記憶……微風驅散烏云,天還是那么藍,藍得深邃;云還是那么白,白得純凈;草還是那么綠,綠得清新;花還是那么艷,艷得耀眼。人卻不是那個人,滄桑中變了樣子。心卻不是那顆心,挫傷后留下痕跡。 笑容的蒼涼和嫵媚里顯露出歲月的體溫,風撩的額角和發梢已有年輪的斑痕。留不住的,何需挽留,讓歲月的車輪碾碎;忘不掉的,何需提起,讓記憶的影子拾起;不是你的,何須強求,讓美好的回憶醉迷。過去的終究過去,今天的還得珍惜,明天的寄托希冀。 夏日絲瓜 文/伍中正 久居鄉村,自然對村莊的一些瓜菜有所牽掛,有所念想。絲瓜也不例外。 絲瓜是村莊普通的一種瓜菜,它用藤、葉、絲瓜告訴我它的形狀、氣味和用途。絲瓜也是我熟悉的一個名詞。這個名詞,我用心打量,并用心愛著,在夏天,在其他的日子。 在我的家鄉,絲瓜是家家戶戶必栽的藤菜,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懶婆娘不用興菜園,一株絲瓜吃半年。這句諺語足見絲瓜結瓜多,結瓜期長。仔細算,從春天絲瓜秧苗探出頭來,再到夏天打蕊開花結瓜,一直結瓜到秋天,一株絲瓜穿越了三個季節。因此,那些不愿在菜園子侍弄蔬菜的女人,只要栽上一株絲瓜,就能解決夏、秋吃菜的問題。我所在的屋場上,還真有這樣的女人,平時,她們不愿在菜園子種下伏菜秋菜,倒是種上一株兩株絲瓜,那些拼命結著的絲瓜,讓懶女人又有了更懶的由頭。 在我的眼中,往往一根木樁,一段草繩,就把絲瓜的脖頸引向了夏天。我發現,絲瓜藤生長的方向就是夏天的方向。我還發現,絲瓜藤的依附性很強。絲瓜藤最喜歡沿藤架、樹木跑,它的觸須只要粘著啥東西,就迅速地占領。如果沒有東西依附,絲瓜藤就滿地跑。那些藤上長出的絲瓜遇到螞蟻或者青蟲叮咬,便長不成氣候,爛掉了。 一路行走在藤架上、樹木上絲瓜藤當陽、透風,結瓜也多。那幾年,我家的絲瓜藤爬到屋頭一棵高大榆樹上,滿樹的絲瓜藤散開,藤上的絲瓜結了一根又一根。如果不走近榆樹,倒認不出榆樹了。那些絲瓜吃不完,也沒全部摘下來,到晚秋,不知不覺,樹上的老絲瓜臃腫滄桑,明顯地多了起來。 有時候,絲瓜藤爬上樹,長出的絲瓜不好收摘。過去,我常常用一把鋒利的劃鐮綁扎在一根長長的竹篙上。握著竹篙,找準絲瓜的瓜蒂,然后輕輕一劃,絲瓜就割掉了。那些割下的絲瓜弄不好摔在地上,摔斷身子,露出里面白白的瓜肉。摔傷身子的,還從里面流出絲瓜的汁液來。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絲瓜的眼淚? 我打小時候就喜歡看絲瓜藤開花結瓜。印象中,絲瓜花呈黃色,花朵算比較大的。我經常拿黃瓜的花跟它比。它們的花色非常相近,只是,黃瓜的花朵明顯的沒有絲瓜的花朵大。在絲瓜藤上,我還發現一個事實,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結瓜。有些絲瓜花是空花,不結瓜。空花開過幾天,就蔫了落了。暗暗地,我替那些就那么走了一遭的空花惋惜。除了看花之外,我還經常走到絲瓜花下,特意去聞聞絲瓜花的味道。聞過很多次,聞過很多絲瓜花,倒是沒有聞出特別的香味來。 我的家園里,經常就能看到絲瓜生長的場景,安靜地生長,安靜地度著夏天。常常是水嫩翠綠的藤葉,對夏天充滿好奇。它修長、曼妙的身子,隨一條草繩纏綿而去。我常看見,夏天在絲瓜上走動的身影。 暴雨是夏天的常客。一場暴雨來,整個絲瓜藤上就是一個水世界。水在花上流,水在藤上流,水在瓜上流。夏天的光陰也隨之一寸寸流去。我常聽見,夏天在絲瓜上說話的形態。 絲瓜藤朝前張望,又不時回首。轉眼,從最初出發的藤老了,一些絲瓜就老了。再轉眼,一些絲瓜就進入了秋天。 我就是那個牽掛絲瓜的人,在秋天的家園,看那些絲瓜無語走遠,走遠。 夏日圣誕季 文/李冰 住在遠離悉尼市中心的小鎮,日子過得如隱居“桃花源”般“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幸好隔三差五有郵差送來免費報紙,才略知周邊世事。 這日讀報得知某處有一迎圣誕社區活動。周六的早晨,便由汽車導航將我們引領到20公里開外的另一小鎮商業街,去湊個熱鬧、看個新鮮。 約100米街區,一支色彩鮮艷斑斕、裝扮造型各異的游行隊伍,一下子點亮街頭人群的心情和表情,一起融入濃濃的歡樂圣誕季。只是這支隊伍走得有些散散漫漫,看上去并非那么訓練有素。他們行行歇歇、走走停停,時不時與街道兩旁或坐或站的觀眾打招呼。也許是人口不多的小鎮,表演者和觀眾彼此間是街坊,是朋友,是家人。因此,不管你扮作圣誕老人、扮作小丑、還是扮作天使,不管你只是路人甲、乙、丙,都不必嚴格定位,分出個子丑寅卯。相聚只為共度此刻,共享歡樂。 于是,你可看到隊伍前列,一支步伐與鼓點共鏗鏘的樂隊,其指揮身佩紅綬帶、面容威嚴一本正經。便偏偏有一瘦瘦高高的小丑,死死跟著身形渾圓的領隊,一旁亦步亦趨,有樣學樣,湊趣逗樂且怪模怪樣。 你還可看到本是此次活動第一主角的圣誕老人,卻坐一輛“烏鯊”摩托,“低調”出場。但見這穿一身圣誕服的白胡子大爺,混在衣著清涼的俊男美女中,氣場全無。倒是隨他左右,與他同樣紅衣紅帽裝扮的一位身材窈窕圣誕大媽,手提一小籃子糖果,受到孩子們追捧。 這支游行隊伍中,最為搶眼的當屬二三十個小屁孩,其眼藍膚白,黃衣黃帽襯得臉蛋愈加粉嫩。看他們坐在一艘船中出場,我揣度也許是關乎諾亞方舟的故事。便向當地人求證:卻說這艘船跟那方舟無半分錢關系。 當地人告訴我,那艘船,是救生艇。那黃衣黃帽裝扮的小屁孩,是“未來沖浪救生員”的模樣,當地人稱之為“Nippers”。 對于澳大利亞人,夏日海濱是他們的天堂。但若在海濱玩水時遇上暗流、礁石、鯊魚,還有劇毒的藍環章魚,天堂會秒變地獄。因此,就有當地民間組織——沖浪救生協會的救生員,化身天使,巡邏于海灘,提醒玩水的民眾或隨時救助遇險者。據統計數字,該組織每到夏季,救生員每天會救助近30個遇險者,每小時會提醒100多人脫離險境,可見其重要性。于是,一些沖浪救生俱樂部,專門開班培訓5—13歲的少年,培養接班人。每到夏日,他們以沙灘為教室,學習游泳潛水沖浪及救生技巧,也培養特殊氣質和精神。巡邏沖浪俱樂部負責人拉弗認為,這些技巧和氣質之于少年,就如海浪之于沙灘,終將共依共存。 聽如此這般詳解,看游行隊伍中,小船載著的面容尚且粉嫩的小屁孩,的確在人群中最受關注和歡迎。想澳大利亞夏日圣誕節的歡樂主題,便是享受戶外,享受陽光、沙灘和海浪,這就怪不得這群小小少年,這群未來的沖浪救生員,成為迎圣誕活動、成為這支游行隊伍的主角。 想來,小至坊間的節日游行活動,中西方各具風格特色——緣于風俗、緣于人文、緣于生活方式,是不是? 夏日記雨 文/墨剛 雨是大自然神奇的贈予。在燥熱的盛夏,一顆焦灼的心便分外渴盼一場淋漓的雨。 有時候,盼雨,雨便如期而至了。 當田里的玉米長到一尺多高的時候,就該施一次肥了。到時要邊澆水邊施肥,為了省卻澆水這道程序,瞧準哪一天要下大雨了,父親便套好驢車(那時還沒拖拉機),裝上幾袋化肥,在天上開始掉雨點的時候,一家人全部出動,急急忙忙往玉米地里趕。雨越下越大,我們在身上披塊塑料布,胳肢窩里夾著盆,快捷地將一把把化肥施在每株玉米的根部,經過雨水的澆灌,融化、生效。施完肥,父親抹一把臉上的雨水,興奮地說:“好雨啊!這能省下不少的澆水費呢。” 坐上驢車回家時,驢淋著雨,不用揚鞭,自己便風風火火往家跑,它知道回家的路。田間路上,也有和我們一樣趁雨施完肥趕著驢車回家的人,他們的驢也急急地跑著。車上的人也跟我們一樣,將施肥用的盆及裝過化肥的空袋子頂在頭上,遮雨。彼此看看,誰都是一幅狼狽不堪的模樣,并且又有些滑稽,于是,相視大笑,雨中這幅圖畫,多有趣! 現在,村子里已經沒有人為了節省一點點水費而去冒雨施肥了。畢竟,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誰還會去做“傻”事呢? 不過,雨天一般是沒有多少正經事要做的,整日為生計而勞碌不停,下雨則正好給了人們一個好好休息的機會。尤其是在太忙太累的時候,恰好來了場雨,便是天意了吧。因此,此時人們大都歇得從容不迫,心安理得。有的人愛玩牌,有的愛喝酒,有的愛看書,有的愛睡個懶覺……無論干什么,雨都能營造一種怡人的氛圍。 似乎只有小孩子們最愛與雨親近了。下雨的時候,他們是在家里憋不住的,頭上戴一頂破草帽,身上披塊塑料布,穿著拖鞋,或光著腳,全然不顧家長的呵斥,雨不停便沖出家門,到雨中玩。 一群小孩子中,不知誰來了興致,腆著肚子,大聲地叫道: 下雨哩 流水哩 王八挽著褲腿哩…… 話音未落,即刻便有人將高挽的褲腿拉下來,并開口還擊: 下雨哩 冒泡里 王八頂著草帽哩。 高挽的褲腿可以拉下來,天上仍落著雨,草帽就不必非要摘下來了,玩笑嘛。于是,歡笑聲、叫喊聲乍起乍伏,如快樂的雨點。 雨天的飯,常常少不了餃子。因為沒事,有的是時間,到菜園里割一籃鮮嫩的韭菜或茴香,稱上斤肉,或打上幾個雞蛋,便開始和面、剁餡,包餃子。一家人齊下手,搟皮的、包餡的還有燒水的,分工合作,忙得有條不紊,樂樂呵呵。燒開了水,餃子下了鍋,鍋里騰騰的熱氣和灶里濃濃淡淡的炊煙在雨簾中彌漫著,一點一點散去。看看隔墻的鄰居家也是如此。隔墻問一聲,做啥吃?答,煮餃子。 屋外的雨連綿不絕,寒意疊疊,屋內,一家人共享美食和天倫,這或許便是百姓生活中最溫暖最幸福的一瞬吧。 雨后不經意才發現,地面上長出了蘑菇,像一把把玲瓏的小傘。或許有小蟲子在下面避過雨吧,許多枯木上悄悄生出了一簇簇木耳,它們仿佛是人的一只只耳朵,似乎還在入神地傾聽雨音的余韻…… 夏日山居 文/梁惠娣 夏日炎炎,我回鄉下避暑度假,開始我為期半個月的山居時光。 我的父母在一座山的半山腰建了一座房子,房前屋后是茂密的樹林,房子被滿滿的綠色包圍著。山上山下皆有人家,一座座房屋像棋子一樣散落,在綠樹掩映中若隱若現。 我在鄉村里漫無目的地行走。鄉村里的一切,是那么安詳寧謐。黑色的大母豬帶著一群小黑豬在悠閑地走來走去,大母雞也帶著一群小雞在覓食,小雞嘰嘰喳喳像在交頭接耳,聊得正歡。鄰居家的小黃狗和小花貓懶洋洋地趴在大榕樹底下睡覺,仿佛周遭的一切都與它們無關。山腳下有口池塘,一池碧水像一面鏡子,一只小木船像一片樹葉飄在水面上,一群鴨子排成一排悠然地游來游去。池塘邊的草地上,一頭黃牛在低頭吃草,偶爾抬起頭,對著高遠的天空“哞”地叫一聲,把我牛背上的童年記憶也叫了回來。此情此景,想起唐代詩人李遠的《閑居》里有詩云:塵事久相棄,沉浮皆不知。牛羊歸古巷,燕雀繞疏籬。 山野景色美如畫。每天,最早開放的是朝顏花。當太陽還躲在被窩里睡懶覺的時候,朝顏花便一朵一朵競相開放了。花色有淡藍、緋紅、絳紫,或淡雅,或艷麗,或神秘。它們是善舞的仙子,在晨光中扯起裙裾,跳起曼妙的芭蕾舞。 我每天清晨睡到自然醒,吃罷早餐,坐在窗前,看書幾頁,寫字幾行,發呆半晌,然后掩卷起身,到家門前的小溪邊提水,給小菜園里的菜澆水。喝飽水的菜蔬愈發精神,抖著翠綠的腰身,仰著頭,努力拔長。澆完菜,順便摘一把小青菜,扯幾個燈籠椒,采一把扁豆,那是午餐桌上的美味。我想起了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原來,隱隱山居,求田問舍,竟是這般的詩意啊。 每天,我漫步到樹林中去,愈走愈往樹林深處,林靜山幽。有一天,我發現樹林里有個角落長滿了蛤蔞。蛤蔞是家鄉特有的一種野生植物,有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活絡暖胃的功效。家鄉的人們常用來煮蛤蔞飯,清香美味。于是,我樂不可支地采了一大把蛤蔞葉回家,讓母親煮蛤蔞飯來吃,這是平時吃不到的野味。 山村的夜晚,雞不鳴狗不吠,一切像跌進了寂靜的穴里。我喜歡在如許的晚上,臨窗靜讀。左邊的鄰居家傳來咿咿呀呀的粵曲聲,深情幽怨地唱著《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折,那般的兒女情長,情深繾綣。右邊的鄰居是個信仰佛教的老頭,用收音機整夜放著禪曲,梵音裊裊,蕩滌塵心,像涓涓清泉流淌進我的心里,讓我心境澄明。如此的夜,安眠無夢。 我的山居時光,充滿了詩情畫意。我這避世的女子,竟樂不思蜀了。 >>>更多美文:好文章

TH656801HO1845EG11VEEG


信義日式床架推薦
員林實木床 》沙發,不僅是坐著的藝術:TH哲居家設計!
( 時事評論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28fq3sk34231&aid=18029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