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7 08:45:22瀏覽1183|回應0|推薦1 | |
(照片來源:http://overthenet.blogspot.com/2008/07/bring-in-clones.html) 在西方主修歷史系或藝術史系的學生大都有其來歷,文化家世或某某名門之後,主要在於他們的歷史淵源部分及跨不同領域的知識必須融入於學科當中,因此,若從小沒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 文化資本 ) 及必須帶著嚴謹理性的頭腦來就讀,最悲慘的下場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第一類接觸,因不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潮及脈絡,讀藝術史系簡直是霧裡看花。這是我個人的經驗談。話說十幾年前,我非常不切實際到法國攻讀希臘藝術考古史就吃足的苦頭,從此以後放棄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以前的藝術史。原因 : 我的老師精通兩種古代語言,精通五種現代語言 ( 英文,德文,希臘文,法文及義大利文 ) 略通一些其他語言,這是西方對於希臘藝術史系的基本要求,其他的部分我就不用羅列了 …… 即使如此,硬的頭皮 + 老師的仁慈,完成了碩士論文 …… 。這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來自於個人的幻想認為藝術應該越老越好。很幸運的這麼個夢想漸漸被實際生活環境及見識所打破,開始注意當代藝術。 但我對於當代藝術觀感大轉變在於 2004 年 MOMA 在柏林的新國家畫廊展示。我剛好去了柏林也參觀當代藝術展。在排隊的過程中,我被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所吸引,當初的理解可能是為了紀念某某重要事蹟的藝術作品,期望可以喚起人們對於當時歷史事件的記憶,呼喚我們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那是霎那,我才警覺到以往對於當代藝術的認知偏差多大,從此以後,嘗試去了解藝術品本質與價值。藝術其實就是時代的一個鏡子,反應出時代現況與時代需求。不同時代的藝術家用他們敏銳的眼睛,清淨的心靈幫我們去看世界上發生的各種事件,利用靈巧的手心眼製作各類藝術作品幫我們記錄這些事件,而我們只要用心細心去體會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意涵。更進一步去思考被我吸引的古典時代的藝術,那些遺留下來的藝術品也不正是當時代的當代藝術 ? 我可以接受西元前的當代藝術,為何不能現代的當代藝術 ? 學會用開放的心去欣賞藝術,這是我從 MOMA 在柏林展的第一課。 這一課的老師是 Barnett Newman ,媒介作品是 Broken Obelisk 。 先說說作品本身, Broken Obelisk ,是一種特殊鋼材料 (Cor-Ten) 厚重,粗糙鋼度表面,上面看似懸空卻顛倒的方尖碑以只有 2.25 英吋的接合點,完美平衡地固定在下方金字塔的鋼杵中。 Barnett Newman 於 1963-4 開始構思及實驗這份作品,到 1967 年完成兩件,目前共有六件放置於歐美各國。 2003 年柏林經過 Barnett Newman 基金會的同意,將此作品展示在新國家藝廊,在隔年迎接 MOMA 的觀眾,這也是我在柏林所看到的作品。 這份作品最吸引我之處在於兩個不同形狀如何保持完美平衡,其中帶有破裂的意象,也有破裂後重逢意象。 方尖碑與金字塔在埃及幾乎常常與死亡,紀念碑意象相連。但 Barnett Newman 重新賦予方尖碑與金字塔新的意義 --- 生命及超越。若把藝術家創作的歷史背景放進來,就可以更深刻地體會藝術品所要表達的內涵與本質。 1960 年代是美國動盪不安的年代,甘迺迪競選總統成功於 1963 年遇刺,馬丁路德遇刺, 越戰 ,古巴飛彈危機,太空時代等等。就藝術領域而言, 也是 Barnett Newman 所屬的極限藝術團體開花結果的時代,極限藝術簡單的說是反對普普藝術無高低之分與不需要專業訓練及反對抽象藝術是表現藝術家瞬間的感覺,重視以極少的形式,最簡單的顏色通過繪畫或雕刻形式表現自己的宣言。極限藝術的兩大思想來源就是 (1) 塔特林 (Tatlin) 所倡導的 「真實空間,真實材料」發揮極地地表現色彩的準確性,空間尺度的準確性及材料使用的準確性, (2) 蒙德利安 (Mondrian) 認為藝術創作是必須經過精心思考得到理性的秩序結果的作品,重視表現畫面或立體雕塑平衡的律動與美。根據以上的敘述, Barnett Newman 這份作品創作的表現手法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他所堅持的美學觀點。再來,藝術家用他們的眼睛幫我們是世界,敘述世界現況。而柏林在 MOMA 展示之後,期望可以得到 Broken Obelisk ,是否也是反映著柏林政府的期望。面對 1989 年的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東德與西德人再次統一,統一之後要如何超越過去,迎接未來,這或許是我所見到這份藝術品給我的感受,也是讓我可以念念不忘的一份藝術作品。這或許是藝術所擁有無限力量之處。 藝術品所展現的另一個力量是讓我願意關注當代藝術,讓我去 觀察被擺在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並關注公共藝術在台灣的發展趨勢,台灣公共藝術品是否有達到這類藝術力量,還是只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公共藝術。 參考資料 : l Broken Obelisk: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oken_Obelisk l Barnett_Newman: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nett_Newman l The story of artists-Barnett_Newman: http://www.theartstory.org/artist-newman-barnett.htm# l http://www.barnettnewman.org/chronology.php http://overthenet.blogspot.com/2008/07/bring-in-clones.html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