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簡介
一、研究動機(大範圍之研究起因)
二、研究目的(小範圍之研究內容)
三、理論基礎(文獻探討、分析、比較)
貳、系統內容
一、系統說明(目標、功能、應用範圍)
【專題製作課程的特色】
1. 學習者主動:老師轉換為「指導協調」的角色,學習者由傳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
2. 團隊合作: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專題目標,學生除了學會分工、合作、討論、協調等團隊合作的能力外,也會經歷包容、關懷等心境,學習聆聽、腦力激盪的歸納概括能力。
3. 做中學:利用所學理論基礎,實際動手實現設定的研究主題,直到完成。除了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外,也能較貼近產業界的脈動。
4. 問題解決:從發現問題、尋求解答,到問題解決,是實務工作中最需要的能力,專題製作過程提供完整的解決問題的訓練。建議老師不要在問題發生的第一時間,立即給予學生答案與解決對策,應給予學習者學習空間。
5. 歷程學習:專題製作課程的實施,不侷限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要定期瞭解學生進度,評量專題報告與成品外,更應重視專題實施過程,要求學生記錄學習歷程,透過專題實施過程,反饋與省思,讓學習更紮實。 【專題製作五階段】
專題製作的實施流程區分為準備(Preparation)、實施(Implementation)、呈現(Presentation)、評鑑(Evaluation)與進階(Advance)等五個階段,簡稱為PIPE-A。各個階段說明如下:
1.
準備階段:包括尋找組員、確定專題主題、蒐集資料、撰寫計畫書。
2.
實施階段:依據計畫書的分工與預定時程,透過可行的實施方法(研究方法)完成專題目標。
3.
呈現階段:依照學校或老師規定的專題製作報告格式,進行撰寫專題報告、專題成果網頁製作與口頭簡報,呈現專題的成果。
4.
評量階段:主要是針對專題製作的成果進行評鑑,評量的項目至少包括專題成果(成品)、專題報告、口頭簡報等,另外,專題實施過程的歷程檔案也應納入評量。
5.
進階階段:以專題製作的成果為基礎,參加各項競賽,或在相關研討會議中發表成果,分享專題成果、研究交流,並藉由別人的經驗與建議,修改或思考專題的其他可能性。 【專題成員選擇的原則】
應依據學生的專長與特質互補性分組,分組時應設置組長一人,作為專題製作的協調中心,並為與老師溝通報告的主要負責人。
【 專題主題選定的原則】
專題製作主題選定的原則說明如下。
1. 符合興趣:專題製作主題必須能配合學習者的興趣,這樣才能在專題製作的過程中,藉由志同道合所組成的團隊,讓專題製作能持續地進行下去,達成學習的目的。
2. 充分與指導老師進行溝通:由於同學所涉略的主題面向過於狹窄,若能與不同專長老師的意見交換,充分地瞭解專題製作主題的內容與方向,相信對未來專題製作的進行會有相當大地幫助。
3. 配合自己的先備知識與專業能力:對於專題製作主題的方向與內容,必須能與自己的先備知識與專業能力相互配合,千萬不能超過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過多,否則未來在進行專題製作時,會更加地辛苦,甚至無法完成。
4. 主題範圍不宜太過深奧與廣泛:對於專題製作主題的範圍,不宜太過深奧與廣泛,應該針對小範圍的主題進行,而且涵蓋的主題內容不宜過於廣泛,否則將造成相關知識的探究及設備的需求負擔太大,無法在限定的時間之內完成。
5. 主題應切合實際:對於專題製作主題,應該切合實際,不能好高騖遠,必須考慮實際團隊成員的能力、專題製作的時間、各項設備的場地與經費需求的實際狀況,這樣的專題製作主題才能完成。 【專題製作課程可以提升學習者哪些能力】
1. 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者透過開放的學習空間與時間,尋找問題,然後蒐集、分析資料,選定主題進行探究知識的過程。當發生問題時,學習者(或小組)必須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解決問題。不同於傳統紙筆測驗或口頭問答,問題與答案的廣度與深度都加深了,老師也由教授者轉換為指導者,甚至旁觀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可以培養學習者獨立學習、主動學習的學習態度。
2. 收集資料的能力:網路資料無遠弗屆、不分國藉,我們雖然身處在資訊發達的世代,該如何收集、整理這些資料(data),成為我們所需的資訊(information),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可以透過專題製作一開始時的資料收集,學習收集資料、過濾可用資料的各種技巧。
3. 實務應用能力:學習者能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與現有的儀器、設備與工具等,整合製作出實物或成品,驗證所學的專業知識,讓學習更貼近產業界的實際狀態。
4. 團隊合作能力:以2~4人為小組,在專題製作過程中通力合作,透過溝通、協調、分工、互補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習者團隊合作的素養與能力。
5. 知識整合與表達能力:透過撰寫專題計畫、專題報告,整合有關專題的相關知識,完整呈現專題製作的過程與結果。另外,期中與期末的口頭報告,也可訓練學習者表達與反饋思考的能力。這種書面報告與口頭報告的能力,也是未來大學,甚至研究所階段,進行較為嚴謹研究時所需具備的能力。 【專題計畫書的基本架構】 共七大項,包含專題基本資料、團隊成員個人資料、設備清單、材料清單、專題製作背景及目的、專題製作方法步驟與進度、預期成果等。 【兩種專題製作常使用的研究方法】 專題製作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研究法、實驗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以下只簡述文獻研究法與調查研究法的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是指有系統地整理、分析別人的研究結果(文獻),並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成為有系統的知識。 文獻研究法實施步驟為: 1. 確定研究主題。 2. 搜尋有關研究主題之國內外之書籍、期刊、相關論文研究報告、網站資料等。3. 經由文獻探討,提出一套有系統之整理,作為對研究主題提出的改善方法之依據。 二、調查研究法:是指「在選擇的樣本範圍中,研究不同角色(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工作性質等),與其產生的行為(態度、意見、動機等)之間的相互關係」。 調查研究法可分為問卷調查法與訪談調查法。 1. 問卷調查法實施步驟為問卷設計、問卷發放與回收、問卷結果統計。是社會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又可依據問卷問題設計方法,分為限制式問卷與開放式問卷兩種。 2. 訪談調查法可採個別訪談或開調查會兩種方式,大都採用訪談問答式、討論式。 【專題實施過程中,老師與學生應如何掌握進度】 以下分為老師與學生兩部分說明專題實施進度的掌握: 一、老師掌握專題進度: 1. 課程進度表:在擬定專題課程計畫時,以課程進度表描述專題實施時程,供學生制訂專題進度表參考。 2. 進度追蹤表:透過與學生的週進度表與學生討論,以瞭解學生的專題進度,並紀錄進度追蹤表。 二、學生掌握專題進度: 1. 專題進度表:參考老師提供的專題課程進度表制訂專題實施進度表,作為專題實施過程中進度管制的依據。 2. 週進度表:每週依據實施現況填寫週進度表,並繳交給老師,與老師討論。 【專題實施過程中,可包括的歷程檔案內容】 專題製作的歷程檔案可包括開始、實施與完成三階段,各階段應包含的內容描述如下。 1. 一、開始階段:計畫書、資料蒐集的來源與資料、實際執行計畫的進度記錄、主題趨勢改變與想法變動等。 2. 二、實施階段:學生的週紀錄表、老師的進度追蹤表可以展現專題製作過程 3. 三、完成階段:專題報告、成品展示(照片)、成品規格書成品操作手冊、專題評量表、老師的建議等。 【資料搜尋的管道有哪些?如果你現在要蒐集有關奈米的相關資料,你會怎麼做?】 (1)資料搜尋的管道如下: 1. 善用圖書館內的藏書 2. 利用網際網路(Internet)搜尋資料 3. 網路書店 4. 相關重要資料中心,例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或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2)可以利用圖書檢索系統或網路搜尋工具蒐集有關奈米的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