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不像讀其他類型的文字。情緒指涉性太強的東西,你不需讀完就大概能猜知結果:
從單戀對象來的情書,看倒數第二段──通常那是埋下傷害性語句的寶地;
托福考題的閱讀測驗,選第一段與最後一段──因為時間不夠,背景敘述通常在第一段,而結論假說在最後一段,讀了它們才方便猜題;
聖人聖黨發的宣言,讀第一個與最後一個驚嘆號之前的句子──通常那就是整篇文字的目的,至於中間的連段高論大言,應該都只是熟諳群眾心理學的語境製造者,他們事先設定好的,要激起「群眾反應」的廢話;讀了會心跳加速、眼眶泛紅、腸胃絞痛、猛起雞皮疙瘩或是瞬間覺得我種我人我國我島無比偉大的文字──特別是嵌有「正義」、「傳統」、「愛國」、「普世價值」、「台灣不能輸」,這些文字,都不用浪費時間讀。
而讀詩完全不同。可以囫圇吞棗,讀得很快──像小兒學語般喃喃唸過,每個字都會但不知其義;或細嚼慢嚥,讀得很慢──試著體會詩人書寫時的物境,領略詩人摹描時的情緒,閉目揣想,凝思反芻,低迴她一筆一手錘鍊字句時的推敲與躊躇,這樣子讀起詩來,才能品出箇中三味。
所以啊,詩是讀不完的哩。
我愛讀舊詩舊書,但「舊愛」品起來,滋味就不一定了。是醇香猛烈的高梁,還是三分果香,七分丹寧的紅酒?
詩集裡的《舊愛》卻是這般寫的:
不,它只是咖啡渣
不合沖泡
啜飲
有人曬乾
護養新栽植苗
或是放進櫥櫃消弭酸辛
腐苦
怨
日日月月累累異味
我卻迷信它的卜算功能
今天明天後天
是什麼心情
消逝的情愛,昨日的餘嬝,舊愛,還有甚麼功能?讀到詩人用「咖啡渣」破題,我不禁啞然失笑:哈,我怎麼連想到周思仁《安士全書》裡的「藥渣」典故?
用過了,流走了,蒸發了,寂滅了。舊愛就像算籌,算來算去恐怕都是「下下」吧。
而詩集裡不僅僅是傷逝煩憂,我們還讀到青春的火紅。像這首《盛夏的水花》:
走過社區花園小徑
水管爆裂噴吐漫天水花
少女的我會衝過去吧
淋溼就淋溼
絕不肯繞路的
今天
我
一樣衝了過去
並不為奔赴一場約會
青春的焦躁
或是迫於兩頭燃燒的生活之燭
噢,園裡結滿小紅辣椒
夏天正夏天
我真想為這首詩加個驚嘆號!流年偷換,歲月淹蹇,可詩人的生命力怎能囿於有形的「你貴庚」或「芳齡幾何」?我們閉眼靜想:赤足的少艾奔過水霧,像林中的小鹿──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詩人,鼓著吹著青春的狂想曲,火辣地有如路旁的小辣椒,踩碎一地火紅的盛夏!
這樣的熱情,在讀到《四周,非常非常乾燥》時,倏地冷卻下來:
我在夢中結巴
腦波浮上一個
字眼
胃咕嚕咕嚕地翻攪
(把○○刪掉)
胸腔蹦出一句
話
膽汁倏然狂噴
(把□□□□□擦掉)
喉痛,乾啞裡醒來
陽台上
我辛勤照顧嬌弱的蘭花
有幾顆怯生生的花苞
悄悄綻開
四周
非常非常乾燥
我記得在網路上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時,當下也口乾舌燥,似乎滿腹滿腦,都翻攪不出現今深文周納的思想網羅。幾番折騰,吐出來的也只剩苦澀的「和諧」或「擁護」。
我想不揣簡陋,將這首詩的副題訂為《審查》。
四周非常非常乾燥,但淚珠──它像海水一樣是鹹的哩,漲滿我的雙眼。
不甘於僅只在濁浪裡濯足的人,不想「有聲音的人們被割掉了舌頭,被迫用剩下的舌根來榮耀暴君」(娜傑日達‧曼德施塔姆)的人,只想像俄國詩人葉賽寧般高聲抗議:
「我不是你們的金絲雀,我是詩人!」
詩詩入寇絲絲入扣
中鴦驅蛋美軍武桶台灣加強巡妔
中鴦驅蛋美軍武桶台灣加強巡妔
中鴦驅蛋美軍武桶台灣加強巡妔
娼狂論文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