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命, 讓人生不要留白 - 心連心 - udn部落格
心連心
作家:菩堤心
文章分類
    Top
    享受生命, 讓人生不要留白
    2006/03/11 00:57:41
    瀏覽:1114
    迴響:0
    推薦:15
    引用0

     

    一個真正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也是懂得享受人生的人.

     

    這個生活包括了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 享受物質層面的快樂, 也是和享受精神層面同等重要的. 因為身為一個人, 不是神仙, 肚子必須要先填飽, 才會有精力去追求精神層面的事. 脫離物質的束縛也就是脫離了生活. 那是出家人的想法和作法.那是一種理想而不是實際.

     

    但在追求物質層面快樂的時後, 得要很清處地認識並了解到物質的本質. 物質所帶來的快樂是一種短暫 虛幻的快樂, 會蒙閉了我們心靈那雙清徹的眼睛. 那要怎麼做才能享受物質的快樂而不被其所左右呢?

     

    那就是享受它而不要放心”, 不要放心於物質之上, 也就是不要在乎它是否存在. -我享受. 沒有-也不要掛在心上.

     

    我們對一些物質會形成依賴感. 譬如說冷氣吧! 夏天沒有了它, 簡直是渡日如年了. 有的人就會想了, 那天沒有了它, 那該怎麼辦? 於是就開始擔心這個還未發生的憂患. 這種依賴感之於你就形成了一種束縛. 更形成了一種煩惱(無謂的煩惱). 所以學習對物質的不放心, 是追求內心快樂的第一步. 現在有冷氣就好好享受它的涼快吧! 沒有冷氣之前的日子, 還不是也過過來了. 至於以後是否還能不能享受到, 就留給以後吧! 何必現在就去擔心?

     

    又譬如, 今天吃到了一道非常可口的食物. 就算是再好吃吧! 對很多忙的昏了頭的人也是無用. 因為他更本沒時間去好好且慢慢享受吃到口中的每一口食物的口感. 胡侖吞棗一下子下肚. 問他這菜的口感如何? 只得到一句: “很好”.

     

    在物質層面之外,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工作, 也要同時能夠享受它才好. 不管是為人打工的上班族,  求學的學生, 學畫畫, 音樂, 風雅的事, 學電腦, 等等專業知識也好.  享受你做的工作.  才能享受你的生活. 如果你只是無奈在做某一種工作, 是得停下腳步作一下自我認識了. 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喜歡這個工作?  如果換了一個工作, 就能讓自己感到滿意了嗎? 如果不能改變狀況, 就得再做些自我調整了. 想想如何在現有的工作裏, 創造出能引發你興趣的方法或是動機.

     

    我先生是個非常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包括享受他的工作). 所以他的臉上總是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 雖然他常忙的沒法好好靜下來作一下人生分析. 但他有天生哲學家的特性. 對物質享受而不放心的理論也是他說的. 而我的空比較多, 所以又愛探討真理又愛作分析.

     

    (我先生)有個日本客戶朋友, 很年輕, 也很不簡單, 25歲就被公司派到印度, 在印度開立分公司. 在舉目無親之下單槍匹馬一切從零頭開始在印度的事業. 當然也包括 要學習當地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  我們認識他時, 他才剛來印度 ,毛頭小伙子 一個. 憑的就是一股對工作的熱情. 6, 7 年下來已創下幾千萬的營業額. 印度總公司就將近有30-40位員工. 全國各地還有好多分社.

     

    他熱愛工作的成度, 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忘了吃飯也忘了睡覺. 常常忙的晚了累了就在公司睡著了. 生活之於他, 除了工作沒有其它的色彩. 有天,他和我先生開車出去, 在路上, 車子裏正在播放一首印度流行歌曲. 這位老兄, 就問我先生: “ 孟先生! 您知道這首歌嗎?” 我先生想趁機作一下機會教育, 於是就回答: “我聽好的歌, 我看好看的女人, 我享受好吃的食物, 你享受嗎?” 生活就應該是包羅萬象的, 就應該是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它, 這才是生活.

     

    光是有錢, 並不是我羨慕的對象. 有錢並懂得享受生活與生命的人才是我所羨慕的. 就像那位福特汽車老板 Mr.Henry Ford !  他的老婆是個印度人. 自己也叛依在印度教之下. 每天黎明即起, 淨身之後, 作菩事才去上班. 他還有棟面朝海朝東的別墅, 每天天還沒亮, 就面朝東打坐. 等待太陽從海平面升起. 身處凡塵,  又是人上之人, 還保有一顆清明之心, 不是更是難能可貴?

     

    用些心思想想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吧! 讓自己的人生不要留白, 就從現在開始. 只要有心, 就永遠不會閒太晚.

     

     

        

     

     

     

      

     

    回應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生活的智慧
    上一則: 知足常樂
    下一則: 生活的花園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