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筋急轉彎2:大腦與情緒行為 - 沈政男 - udn部落格
沈政男
作家:沈政男
文章分類
    Top
    腦筋急轉彎2:大腦與情緒行為
    2024/09/01 09:10:28
    瀏覽:1383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腦筋急轉彎2:大腦與情緒行為】

    皮克斯與迪士尼合作的動畫《腦筋急轉彎2》,創下影史動畫最高票房紀錄,也是台灣今年電影票房冠軍,這使我感到不解,因為,這純粹是一部心理學與腦科學的電影啊!

    上周我到新北一所高中給老師們演講,主題是「大腦與情緒行為」,就以《腦筋急轉彎2》為梗概,把這部電影裡頭的心理學與腦科學講過,大腦與情緒行為這個主題就完成大半了。(這是我第一次由林口交流道下高速公路,學校司機來載我,結果好驚訝!台灣竟然有塞車這麼嚴重的地方。)

    這部動畫是續集,而第一集的發想,真的就是情緒心理學。製作團隊偶然間看到了一個心理學教授的論文,覺得很有興趣,想到了可以改編成動畫,便跟那位教授聯絡,幾年後《腦筋急轉彎》就誕生了。製作過程裡,有諮詢情緒心理學大師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電影裡頭的五個情緒角色,樂樂、憂憂、怒怒、厭厭、驚驚,便來自他最先提出的基本或核心情緒概念。(其實省略掉一個「驚奇」。)

    人的情緒,有多少種?我對情緒心理學非常有興趣,有一天會把所有情緒歸納出一個體系,然後把這個體系應用在文史哲,比如用來分析文學作品裡的情緒成分。已經有人陸續提出分類了,最多可到一百多種,而共通做法,是以核心情緒為基礎,再堆疊出其他較為複雜的情緒,或者說次發情緒,比如在《腦筋急轉彎2》裡頭的阿焦、阿慕、阿廢與阿羞。

    你應該可以想到,次發情緒是基本情緒的混合,再加上社會因素與認知因素。比如羨慕,社會因素就是「別人有,但你沒有」,而認知因素則是「這代表別人比我好」,至於情緒成分,包括憂憂、怒怒與厭厭各有一些。

    動畫裡,雖然沒有直接提到這些情緒相關的腦區,但概念就是這些情緒都有相對應的腦部解剖位置與功能作用。

    人的情緒,純粹就是腦部的作用,沒有其他;事實上人的所思所感,一切情緒行為,也都是腦部的作用,此外無他。比如動畫裡除了情緒,也提到了性格、信念、記憶、自我意識等情緒以外的心理現象,以及家庭、交友等社交模組,而這些心理作用,你看動畫裡頭展示得很清楚,就在腦子裡飛來轉去,彼此撞擊、整合、抵銷,然後形成一個完整的人。

    情緒牽涉的腦區,主要是下視丘、視丘、杏仁核、島核、前扣帶迴、內側前額葉,大概所有基本情緒都需要這些腦區一起作用。當外在有刺激,比如看到前方草地上裡有長條狀的東西滑動,視覺經驗傳到視丘,整合起來,比對記憶庫裡的資料,然後跑出兩條路線,一條直接通往杏仁核,產生恐懼感受,於是啟動下視丘的自律神經連結,產生心跳加速等生理反應,另一條路線則是通往島核、前扣帶迴與內側前額葉,意識到「這是蛇,被咬到很嚴重!」然後採取下一步動作,而如果能夠辨認出是無毒的蛇,就會停下後退的腳步,鬆一口氣,並嘲笑同伴:怕什麼,這無毒啦。

    情緒的英文是emotion,教育體系喜歡講情障,也就是情緒障礙,就是講emotion,但精神醫學不講emotion,而是講moodemotionmood,差別在於mood是情緒的基調,而emotion是某種刺激或情境產生的暫時狀態,過了就沒了。

    為什麼要產生這樣的狀態?要到達另一個狀態,好讓身心與行為重新回到平衡。情緒的定義,你問專家也不一定講得清楚,或者大家的講法都不同,在我看來,乃內在世界與面對外界的總體狀態,一個情緒就好像一條麻繩,把一綑粽子提了起來,而這捆粽子包括:表情、內在感覺、思想、自主神經反應與行為,也就是情緒的五個成分。

    情緒的出現,沒什麼,就是為了演化上的優勢;有了情緒,個體遇到內在與外來刺激,不必每次從頭計算該怎麼反應,而是一次拉起一綑粽子,快速又方便。

    情緒中樞,又叫哺乳類腦,貓跟狗就有情緒了,但爬蟲類沒有情緒,它們只有爬蟲類腦,也就是人腦的腦幹,等於是生命中樞。再往上,則是人類才有新皮層,認知中樞。

    情緒中樞跟傳統上大家知道的邊緣系統很接近,但隨著研究越來越多,邊緣系統以外的腦區也被納入情緒中樞,比如島核與前扣帶迴。

    大家知道嗎,強迫症如果藥石罔效,最後可以動手術,把前扣帶迴打洞,症狀就會緩解,這是因為前扣帶迴是情緒與記憶的連結地帶,在這裡會形成一個反芻式的思考動作,「手洗乾淨了沒?門關好了嗎?」一般人很快做出決定,不再反芻,但在強迫症,就無法把焦慮的情緒按捺下來,腦海裡一直冒出手不乾淨、門沒關好的畫面,於是產生強迫行為。

    島核跟外在刺激的重要性評估有關,如果不重要就忽略,而如果不能忽略,就會啟動執行中樞,做出回應。

    情緒跟行為是一體的,而如果情緒生病,就會產生病態行為。比如愉悅,就會產生追逐行為,而過頭了就會成癮;恐懼會導致戰鬥或逃避,而太害怕就會出現畏懼症;憤怒會導向攻擊,這是所謂B群人格,比如反社會人格、邊緣人格常見的問題;憂傷讓人氣餒,生病了就容易出現自殺行為;厭惡產生排斥,而過頭了就會導致刻板印象與行為。

    比如檢舉達人,是怎樣的病態?就是厭惡情緒失控啊!厭惡一開始是針對食物與氣味,比如小孩子都不喜歡吃花椰菜,後來衍生到抽象的人事物,比如道德感,背後的情緒就是厭惡。一看到有人違規,就好像吃到花椰菜那麼討厭,一定要除之而後快。

    古人就知道七情六慾了,七情就是基本情緒,但他們不知道相對應的腦區。大家都在說「做情緒的主人」、情緒管理,還有情緒勒索這些流行字眼,好像情緒跟空氣一樣,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其實情緒是沒辦法直接掌控的。

    不是嗎?不然,如何讓自己十秒內落淚?直接叫眼淚掉下來啊?當然是想一件最悲傷的事情或回憶,產生情緒,才能落淚。認知行為治療的本質,就是透過想法與行為的調整,間接改善情緒。

    情緒不是手跟腳,而是腦中躲著的一頭貓,怎麼與它相處、成為它的主人,是一生的課題,而前置作業就是必須了解背後的心理學與腦科學。

    最簡便學習情緒心理學與腦科學的方法:去看《腦筋急轉彎2》。

    回應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教育文化
    自訂分類:影評
    下一則: 造勢與造浪 密室政治與文青治國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