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古不屬中國」系列整理(1) - 西門觀雪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西門觀雪的部落格
作家:西門觀雪
文章分類
    Top
    「台灣自古不屬中國」系列整理(1)
    2010/01/27 10:44:25
    瀏覽:1853
    迴響:1
    推薦:0
    引用0

    自由廣場「台灣自古不屬中國」系列,若從時間先後來談:

    【1】  7世紀初《隋書》〈東夷列傳〉中,已有記載「流求(指台灣)不從,拒逆官軍」(流求國不服從,拒絕迎接隋朝官兵),而且還記載「掠一人而返」「取其布甲而還」「(隋軍)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等侵略行徑

    【2】  迨至宋朝有一位趙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舉時,對外商進行查訪,於1225寫成《諸蕃志》,對<琉球>的敘述說:「琉球國……無他奇貨,尤好剽掠,故商賈不通。」

    3】及至元朝稱台灣為「王留求」。《元史》,將「王留求」列在「外夷傳」。在「王留求傳」中,有這樣的敘述:「王留求在外夷…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又記載元朝至元廿八(西元1291)年有楊祥請求領兵前往王留求招降一事,其詔書中說「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王留求邇閩境,未曾歸附」,此次招降台灣最後沒有成功,不也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另外元朝南昌人汪大淵出海遊歷「越數十國」的見聞錄成於1349的《島夷誌略》一書,在敘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約兩、三百字的敘述之外,在最後以這句話結尾─「海外諸國,蓋由此始」。

    4到了明朝1368,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頒發聖旨,指出台灣是一個島國,叫做小琉球國「東北,朝鮮國。正東偏北,日本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小琉球國」這是記載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第一份文獻。往後朱元璋還提及「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小琉球國」、「海外夷國,…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用兵。古人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窮乃易變之原』」

    此外《明史》中的「外國列傳」裡面,列有﹤雞籠山﹥一條,其中這樣記載:「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去泉州甚邇。這個「雞籠山」,指的就是台灣,與朝鮮、安南(越南)、日本、琉球、呂宋等,同被列在「外國列傳」中,可見它不是中國的領土。「雞籠山」條中還有一段這樣的記載:「永樂時鄭和遍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遠避不至,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挂諸項,蓋擬之狗國也。」意思是說,明朝永樂皇帝時,鄭和下南洋,所到之處各國都爭先恐後向他奉獻金銀珠寶,只有台灣避而不來奉獻,鄭和很生氣,就送給台灣的住民每家一個銅鈴,讓他們掛在脖子上,把他們比擬為狗國。這段記載是否屬實,有待查考。但這段中國太監侮辱我們先民的記載,正好又說明,明帝國的領土並不包括台灣,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又得一例證。

    再往後看,1603明帝國的沈有容將軍出兵台灣剿倭寇,當時台灣被稱為東番。有人就問沈有容,「賊往東番,非我版圖」,何必進剿?隨軍的連江縣人陳第〈舟師客問〉一文中幫沈有容這樣回答:「賊之所據,誠非版圖如必局守信地而以遠洋藉口,則賊亦終無殄滅之期」(見《閩海贈言》)。

        明朝接近尾聲的1623,荷蘭人第二度佔領已隸屬明帝國的澎湖,引發明荷之戰,不分勝負,最後雙方議和。在和約中,明帝國表示荷蘭人退出澎湖後,去佔領大員(今台南安平),明政府沒有異議。對於荷蘭人佔領台灣則無異議,因為台灣不是其心目中的領土。荷蘭人因此於一六二四年退出澎湖,進入今天台南的安平,建立台灣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

    5】我們再把目光轉到明清之際,鄭成功、鄭經父子怎麼看?

         1662鄭成功發表文告說:「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指的是廈門、金門等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可見在鄭成功心目中,台灣是一個沒有接受中國政權統轄的「不服之區」,是屬「海外」,不是中國的領土。

        鄭經於1664退入台灣,建立獨立自主的東寧王國。這位自稱「東寧國主」的鄭經,於1667在回應滿清的招撫時說:「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王侯之貴,吾自所有,衣冠之盛,不輸中土…」(覆滿清官員孔元彰函);又於1669「建國東寧,別立乾坤」(覆滿清官員率泰函,見川口長孺《台灣鄭氏紀事》)。這個東寧王國,是台灣史上漢人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政權。所以到了此時的台灣,都還未被納入中國的版圖之中。

        鄭氏政權到了第三代鄭克塽時投降清國。寧靖王(朱述桂)傷心自殺,死前留下這樣的絕命詩:「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髮。於今事已畢,祖宗應容納。」(詳 勾串臺灣歷史的詩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677790)連流亡台灣廿年的寧靖王,自殺前的絕命詩仍視台灣為「海外」。

    6】終於來到您熟悉的清朝,這些皇帝大臣怎麼看?

         1679(康熙十八)年清國向鄭經提出最後和談條件,清國代表致書鄭經說:「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平南將軍貝子賴答致鄭經諭文)。話說到此,已夠明白,時間已到十八世紀下葉了,清帝國承認台灣還不是中國的領土。

         1683康熙皇帝認為:「台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因從未響(向)化,…」「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見《清聖祖實錄選輯》)康熙替我們證明,台灣自古就不是中國領土。

         1684清帝國已將台灣編入版圖,官員之上奏諭文提及:「台灣乃海洋島嶼,今雖蕩平,與閩省版圖原無關涉,…」。施琅之前的福建水師提督也曾說:「台灣乃外國荒遠之區。」出自清內閣檔案《清代官書記明台灣鄭氏亡事》(原書名《評定海寇方略》)。

         1683攻下澎湖的施琅,上〈恭陳台灣棄留疏〉,影響康熙決定將台灣併入清帝國的版圖,在疏文中言及:「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台灣編入版圖後施琅在〈壤地初闢疏〉中亦提及:「…此地自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今人民既歸天朝,均屬赤子。」見施琅之《靖海紀事》。那些主張「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言說者,還是先去請教一下被你們尊崇為「統一台灣大功臣的施琅」罷?

         1697郁永河來台灣採硫磺,他回去之後,寫成《裨海紀遊》。他說道:「臺灣遠在 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這部十七世紀末最具代表性的台    灣遊記,清楚告訴世人,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1723雍正皇帝才說:「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見《清世宗實錄選輯》)現在的中國中共政權經常對外誑稱「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雍正皇帝可以證明他們胡扯!

         1752年(清乾隆17謝遂繪製的《皇清職貢圖》,是中國清代描繪「外藩」民族的畫冊,其中包括有描繪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的圖像,是了解台灣南島民族極重要的史料。《皇清職貢圖》(卷三)有這樣的記載:「台灣自古不通中國,本朝始入版圖」(見《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頁二十四)。

         1786年(清乾隆51,台灣發生震驚清廷的林爽文抗清事件。事件後,趙翼撰寫〈平定台灣述略〉一文,除簡述台灣歷史,並敘述林案始末之外,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台灣自古不隸中國。」趙翼就是寫《廿二史劄記》出名的史學大師。史家的證言,簡潔有力,不容國共兩黨御用學者耍賴! 

         另外在嘉慶年間「為官不在多言,當官務持大體」見稱的閩浙總督趙慎畛,在〈平定臺灣〉一文中說:「臺灣自古不入版圖。聖祖仁皇帝(康熙)命靖海侯施琅等俘鄭克塽,而郡縣其地。…」(見趙慎畛《榆巢雜識》)

          道光年間,清朝皇族中相當著名的一位學者禮親王昭璉,也在〈臺灣之役〉一文中說:「臺灣自古不通中國。…」(見昭璉著《嘯亭雜錄》)

          清帝國治台中期曾有姚瑩1758 --- 1852三度來台任官,最後之官職為台灣最高行政官的「道」,留有《東槎紀略》史料文集。在〈平定許、楊二逆〉(一八二四年的許尚、楊良斌反清事件)一文中敘明:「台灣入籍一百四十年,…」剛好是一六八四年清帝國併台設治後的一百四十年。另在〈埔里社紀略〉一文中亦言及。「…台灣本海外島夷,不賓中國。自鄭氏驅逐狉獉始闢,入籍時止三縣;半線以北,康熙之末,猶番土也」。這兩段話呈現清康熙時才併台治台的史實,也反映到十九世紀初期清帝國真正治理的也只有台灣西部彰化以南地區而已。

    回應
    迴響(1) :
    1樓. Montréal
    2010/02/10 20:34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我還可以證明給你看全歐洲從前屬於羅馬帝國,

    東北從前屬於高麗,

    兩廣從前屬於百越.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Taiwan belongs to China or not in the past.....

    It does not NOW. 

    中國要的是台灣人民帶槍投靠,繳槍投降,還是人槍獨立?

    不過在目前,台灣屬於台灣人民.

    By the way, 海蘭泡與江東六十四屯,庫頁島與貝加爾湖從前都屬於清國(清國=中國?),what are the Chinese going to do about them?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