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7~12 Emily小寶貝3歲11個月了!親師溝通零距離 (附照片54張) - Shih-Hui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Shih-Hui的部落格
作家:Epaise
文章分類
    Top
    20240907~12 Emily小寶貝3歲11個月了!親師溝通零距離 (附照片54張)
    2024/09/14 12:51:54
    瀏覽:3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開學前的這一個月,我經歷了為健康不安,也感受到有神同在的平安!7/29因嘔吐腹瀉去聯新腸胃肝膽科就診、8/2送驗糞便檢體、8/8回診驗出糞便有潛血、8/16做大腸鏡檢查發現潰瘍性結腸發炎但非惡性及診後抽血、9/6回診大腸癌的指數正常,感謝主!但大腸發炎必須繼續服藥治療和抽血監測。求主憐憫保守看顧並醫治我,期盼能早日康復! 我現在也注意飲食了,不吃剩菜、酸辣等刺激食物,少喝咖啡,多運動,不熬夜。年紀大了免疫力降低,真的要保重!

    上週六中午我在廚房炒菜,兒子開門讓Emily先進來。我不知道她已在餐廳,一回頭看到她笑瞇瞇的,好可愛!我關火出來抱起她,她問我現在肚子不痛了嗎?好貼心!她下午去舅公家注意到他手術後小腿上的縫線痕跡,也側著頭問「怎麼了」。真是一個惹人疼愛的孩子!中秋節快到了,兒子和媳婦帶兩姊弟去參加糕餅製作的活動,對幼童也是很不錯的體驗!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親師溝通零距離

    孩子上了幼兒園,身為爸媽的你,心情應該是有點興奮、有點焦慮,又有些複雜吧!爸媽總會想知道孩子在教室裡的一舉一動,有的幼兒園會在開學初讓爸媽進教室陪伴孩子,有的則希望爸媽盡快離去,由園方處理就好,前者是基於要讓孩子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後者是擔心爸媽在場會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情形或造成老師的壓力。

    開學一週來,彤彤每天都會帶著一張洋洋灑灑寫滿整張有關孩子生活點滴的信要交給老師,彤彤交代:「媽媽說要回信喔!」彤彤媽媽希望每天能以書信的方式跟老師交換彤彤的在家與在學校的生活,但老師好像只願意每週透過聯絡簿的方式回應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

    某天中午,小瑀爸爸比較有空,興匆匆地按了學校的電鈴,想要進教室看看孩子,爸爸詢問老師關於小瑀在學校裡的狀況,老師好像很忙,只說「都很好」,其它並沒有多說什麼。

    芊芊媽媽提到:我每次送小孩上學,見到老師,老師好像都很沈靜,很少跟我說孩子在校的狀況。倒是下午接小孩時,大班老師常會熱切地告訴我:「芊芊很會唱歌。」「芊芊會主動幫助同學。」一直誇她、稱讚她,孩子回來也說大班老師比較好,她比較喜歡大班老師。

    父母與老師無論在口頭或書面溝通時,最重要的心態就是「將心比心」。老師應該接納父母因為疼惜孩子而產生的各項憂慮,以及不希望孩子受傷、受委屈或被批評的心情。父母也應肯定老師的辛勞,同理老師可能忙中有錯的疏忽,信任老師的專業判斷。如果父母與老師皆能替對方設想,自然雙方在溝通時,態度會和緩、開放,不會因為負面情緒造成對方的壓力與防衛心。

    愛的叮嚀

    在與老師溝通孩子的在校狀況時,要如何讓老師感受到家長的「關切」,而非「干涉」或「干擾」呢?提供以下建議給您參考:

    確認老師方便溝通的時間

    有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會抽空打電話或臨時跑到學校詢問老師有關孩子的狀況,而忽略了老師當時是否方便接電話或與家長交談,因而中斷照顧孩子的工作。

    通常園方或老師會告知父母方便打電話給老師的時間,您如果能配合這個時間,對老師而言,就是很大的體貼,老師可以在從容的狀態下談孩子的情況。如果有特殊需要,也可以和老師另約完整的時間面談。

    真誠互動,勿藏疑問在心中

    有時候,您可能會聽到孩子或其他家長表達令你擔心的事(如: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孩子打),納悶老師為何沒主動告知家長?因此對老師心生不信任感。如果有此疑惑,最好直接向老師詢問,避免自己揣測或與其他家長討論,反而造成「老師隱瞞事實」的印象與誤解。

    此時您一定要先心平氣和地向老師求證,可以問老師:「孩子回家說……,不知道他有沒有跟老師說?老師有沒有看到?」這樣老師可以就他的處理過程告知家長;如果老師真的沒看到,孩子當時也沒告訴老師,那麼您的詢問就能提醒老師多留意此事,同時老師也會教導孩子碰到這樣的情形要告訴老師。其實老師知道卻未告知家長的原因通常是因為——

    ※老師事務繁忙,加上放學時沒有直接碰到家長而忘了告知。

    ※由於團體中孩子難免有爭執,常發生孩子一急起來便動手拿、動手推的情形,如果老師以經驗判讀,覺得是常見的小狀況,而且已經處理完畢,為避免家長過度擔心(有的家長會覺得只要老師特別提的事就是大事),便沒有特別告知。

    分階段關注孩子的學校生活

    您雖然很想知道孩子在學校的一切動向,但關注的焦點與期望可分階段,避免一時給孩子、老師和自己太大負擔。例如:在開學前兩週,老師必須掌握全班的穩定性,除了安排與執行適合幼兒的活動外,還要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回答不同家長的疑惑,很難每天注意到每一位孩子的每個部分。在此階段的關注焦點就不必放在一些細節上,像是:孩子是否把水壺的水喝完了?回家時服裝有沒有穿戴整齊?你可能首先要關心的是,學校的環境與人員是否提供孩子足夠安全、溫暖的照護?之後才是看孩子的幼兒園生活適應狀況、健康的維護,等孩子已經每天快樂、穩定地上學後,再看他的課程參與及學習情形。

    孩子第一次上學,有許多有趣、驚奇的事發生,也有一些終究會過去的「陣痛」,如果你能夠多給孩子與老師一些進步的時間,用平常心或欣賞的眼光看待這個歷程,就能漸漸體會「愛就是一起成長」的喜悅。

    延伸閱讀: 孩子上學後,就能完全放手嗎?

    家中的寶貝成為小小新鮮人已過了一段時日,雖然從每天校門口的哭哭啼啼、依依不捨,已進階到能微笑說Byebye,但熟悉自家幼兒種種習性和小脾氣的爸媽,心中仍難免有那麼一點不安。孩子不哭了,學校的新生活適應就沒有問題,爸媽就能放心地放手了嗎?

    從家庭到教室,幼兒行為會說話

    每年幼兒園開學的第一個月,對有新生入學的家庭來說,親子不僅得經歷分離焦慮的考驗;從某個角度來看,在教室中也等於進行了一次幼兒教養總體檢,很多爸媽從來不以為意的教養問題,也會因著孩子在教室內的種種行為而一一浮現。

    在幼兒教育現場,與小小孩和家長互動有十多年經驗的陳澤佩老師指出,新生的爸媽或家中長輩,最關心的話題不外乎:孩子在學校有哭嗎?有吃飽嗎?中午有睡覺嗎?這些個人生理的基本需求。但融入團體生活必備的生活自理、人際互動等基本能力,卻常被家長所忽略。而且,最令幼兒園老師感到頭痛的是,很多爸媽常常有個迷思:覺得孩子上學,交給專業的老師,所有的壞習慣或行為問題就能通通解決。

    以下,我們將綜合陳澤佩老師在幼兒園第一現場的綜合觀察與分析,提供爸媽建議。

    狀況1:孩子在學校不肯玩黏土、沙子,一直吵著要洗手;一到戶外進行團體活動,便吵著太熱、走不動。

    原因:在幼兒園中,遊戲是孩子學習各種能力與建立社交關係的好機會。但對於生活經驗貧乏、單一的孩子來說,卻可能影響他進入團體生活。

    陳澤佩老師指出,很多爸媽都知道孩子需要探索的經驗,但他們常誤認孩子只需探索空間、大小、形狀、顏色等認知類玩具。怕熱、怕髒和怕麻煩的爸媽,放假時最常帶孩子在百貨公司和大賣場內吹冷氣閒逛,所以幼兒一走出空調的室內,便直嚷著好熱、不肯外出探索;有些沒玩過沙子或黏土的孩子,感官經驗不足,剝果皮或作勞作沾黏膠時,每3分鐘就吵著要洗手。

    而平日上下課有轎車代步接送、上下樓有電梯可搭乘的孩子,也可能因有限的練習機會,而影響了大肢體發展。原本2歲半孩子應具備扶扶手,可一步一階上樓梯的能力,在某些讀小班的3歲半幼兒身上,卻還停留在扶扶手只能兩步一階上樓梯的階段。所以,玩溜滑梯時,最常聽見排在身後的孩子,大聲催促著這些動作慢又擋在前面的孩子「快一點」。

    狀況2:孩子在學校裡,總是玩到哪兒,東西就丟到哪兒。

    原因:「王小明,你的便當還沒收!」「王小明,你的水壺呢?」「王小明,請把書和玩具送回它的家!」如果你的孩子在教室內,最常被老師關愛的目光和反覆的叮嚀聲跟隨著,相信應該會大大減緩幼兒適應學校生活的腳步吧。而有些依賴性很重的孩子,吃完飯把空便當盒收入袋中,甚至還跟老師說:「這個很重,你幫我拿去放。」

    陳澤佩老師發現,當和爸媽討論孩子這些行為時,他們通常會坦承因為不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都該具備自我收拾的能力,以為到了學校,老師就會教,所以孩子在家中從未動手收拾過,都是媽媽和阿媽跟在身後幫他收玩具和書。

    狀況3:孩子一到午餐時間,不是亂跑、哭鬧就是發呆。

    原因(1):孩子不會自己動手吃

    在新生入園的第一個月,幫孩子盛完午餐後,常見到有些孩子吃一口飯,就跑去角落玩玩具;有的孩子,則會定定地看著老師,卻遲遲不動手。

    陳澤佩老師指出,通常前者在家吃飯時,多是媽媽或阿媽端著飯碗追著孩子一口一口餵食,而如果詢問後者為什麼不吃,在家從未自己動手吃飯的孩子,則會理直氣壯地說:「你餵我!」有些習慣吃切片水果的孩子,看見包著果皮的水果,甚至不知從何下手。不會自己剝葡萄皮的孩子,在現今幼兒園很常見,而小班孩子拿起未剝皮香蕉,便直接往尾部的黑蒂頭處大口咬下的笑話,也曾發生過。

    原因(2):孩子以喝奶為主食或太挑食

    一到午餐時間,便指著碗中的食物哭說:「我不要吃菜菜(或肉肉)。」的孩子,通常都是從小就有偏食行為。由於這類孩子在家肯吃的食物種類和份量很少,擔心孩子營養不夠均衡、吃不飽的爸媽和阿公阿媽,便轉而讓幼兒以強調多種營養配方、可全方位補充體力的沖泡奶粉為主食,完全忘記必須隨著幼兒的成長,調整孩子的飲食內容。當平日習慣喝奶的孩子上了小班,自然對於午餐時間菜飯配湯的組合難以接受。

    而為了讓偏食的幼兒「肯吃」,還有很多爸媽百般遷就孩子的口味,在家中只準備孩子愛吃的食物(如:薯條、雞塊、漢堡、pizza、餅乾、含糖飲料)。當孩子的飲食口味已經被家人給慣壞了,對於學校餐桌上這些很少在家出現的「新」食物,當然興趣缺缺、沒什麼胃口。

    原因(3):孩子習慣吃細碎柔軟的食物

    還有些媽媽或阿媽覺得孩子吃東西的速度實在太慢了,為了「助孩子一臂之力」,所以在家用餐時,習慣將所有的食物先剪得很細碎,以方便幼兒進食。當平日習慣只吃絞肉或細碎食物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從小沒有撕咬纖維與咀嚼完整食物的經驗,吃起學校的飯菜,自然會覺得特別吃力。因此,常常用餐時間已結束了,其他孩子們都已收拾好餐具,準備進行下一個階段的活動時,還在和滿口食物「奮戰」的偏食孩子,可能還沒吃多少!

    對幼兒來說,午餐時間在學校的生活作息中,是建立常規和培養能力相當重要的一環。雖然老師能明白矛盾的媽媽有時只為了讓孩子多吃一點,就會做出很多的妥協,但如果因為學校的食物和家中常吃的類型落差過大而不願進食,或是孩子因為從小習慣大人餵食,小手缺乏抓握經驗,而無法自行用湯匙挖取食物送進嘴巴裡,其實影響的不僅是「肚子餓」這類生理問題。因為當你的孩子在群體生活中,總是「吃不完的那一個」或是「全班吃最慢的那一個」,孩子不僅會對上學產生挫敗感,也會影響自信心的建立和人際友伴的關係。

    放手,提供孩子生活練習的機會

    陳澤佩老師發現,多數爸媽常以為盡全力把幼兒的生活照顧好,就是幫他「代勞」所有吃飯、穿鞋、穿衣等大小事,一直把孩子當寶寶照顧,不知何時該放手,但同時又希望老師可代為改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收東西等行為。

    因此,她也再三提醒爸媽,幼兒入學前,必須要跟著孩子的成長調整教養方式,不要剝奪幼兒練習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入學後,則必須跟著學校老師配合改善孩子的壞習慣。因為對孩子來說,自理能力不僅是進入團體生活的根本,也是孩子未來能否獨立的基礎。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