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Kyle小寶貝2歲1個月了!跨出「交友」的第一步;進入團體生活 (附照片16張) - Shih-Hui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Shih-Hui的部落格
作家:Epaise
文章分類
    Top
    20240810 Kyle小寶貝2歲1個月了!跨出「交友」的第一步;進入團體生活 (附照片16張)
    2024/08/17 19:51:17
    瀏覽:4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我的四個小孫就是我的開心果,每次和他們的相聚都讓我心情舒暢、歡樂無比!我也兼代他們的外公/爺爺,加倍疼愛他們!

    Kyle快滿兩歲兩個月了,上個月從托嬰中心畢業,升至姊姊Emily同一所幼兒園就讀。有好姊姊的陪伴上下學,相信Kyle一定是更有安全感,每天揹著書包快樂上學去!祝願兩姊弟在幼兒園平安喜樂、學習順利、日有進境!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跨出「交友」的第一步

    2歲孩子必備的交朋友能力

    爸媽是否發現,孩子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時,孩子經常都是自己玩自己的。這難道是孩子還不想交朋友、跟別人一起玩嗎?並不然,孩子要和其他幼兒有良好互動,甚至變成朋友,必須不斷透過人際互動來累積經驗。不同年齡孩子所需具備的交友技巧都不一樣,就以2歲孩子而言,至少應該預備有下面的社交能力:

    有機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

    會用肢體或語言表達:「我也要玩」的想法。

    和小朋友發生衝突時(如:搶玩具),知道要尋求大人的協助。

    孩子發展交友能力的3個訣竅

    只是,孩子的社交能力,並不是隨著年齡自然就會,而是透過「實戰」的經驗來逐漸學習,因此,除了常讓孩子有機會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之外,也可以找年齡稍長、可以經常一起玩的玩伴,這樣的話,孩子就有模仿與互動的對象,一定可以增長交友的能力。

    只不過,小小孩子與玩伴的初次相遇,不是各玩各的、就是上演搶玩具大戰。這時父母就需要從旁協助,並幫助孩子練習重要的友伴相處技巧,適合2歲孩子的社交技巧重點有三:

    Tip1:教導孩子學會「社交語言」

    2歲孩子正在快速發展口語表達能力,爸媽若能將「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落實在生活中,孩子會較容易模仿、學習。另外,可引導孩子主動對玩伴表達善意,如:「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車子可以借我騎嗎?」提醒他說話時面帶微笑,較害羞的孩子請爸媽陪他多練習;如果孩子被拒絕了,也記得安慰孩子:「姊姊現在想自己玩,沒關係,我們先玩別的。」以減低孩子的挫折感。

    Tip2:「輪流」和「等待」是社交的第一步

    孩子現在仍處在自我中心期,看到想玩的東西,通常無法等待。因此,要讓孩子忍住欲望,耐心等別人先玩,並同理別人在玩時被打擾的心情,這些社交技巧都須透過爸媽親身示範、從旁提醒和持續練習。此外,社交技巧才剛起步的孩子,難免仍有爭先恐後的狀況,爸媽千萬別太苛責;而當孩子表現出願意與人分享、輪流、等待時,也別忘了讚美他,因為這表示他的社交能力正在逐漸萌芽中。

    Tip3:幫忙說出:別人的感受

    同理心是社交技巧的基礎之一,要2歲孩子去同理別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過,我們可以運用解說的方式,讓孩子也了解不同的立場與感受,例如:孩子們遊戲發生擦撞或衝突時,爸媽除了先讓孩子們互說「對不起」來降低火藥味,還可以安慰他:「你一定很痛,我幫你呼呼。」然後適時提醒孩子:「被你撞到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很痛呢?我們也幫他呼呼。」藉此類經驗讓孩子慢慢學會同理他人感受,社交能力也會更進一步。

    孩子有衝突,爸媽需要適時介入

    在互動過程中,因為小小孩一起玩的經驗並不夠多,難免會出現有些無法溝通、磨擦或衝突發生,雖然「求助」是小小孩的重要社交技巧,但是,父母無須過於急切的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可以先在一旁觀察,看看孩子是怎麼處理的、或用口頭方式在旁指導,如果發生較嚴重的哭鬧或打架的情況,才需要適時地介入,在孩子的交友過程中,從小就需要教導孩子表達自我、同理別人的感受,進而學會溝通與協調的能力。如此,孩子就能夠從一次又一次的模仿、練習中,逐漸累積交友能力、獲得友伴相處的技巧。

    延伸閱讀: 到哪裡幫孩子找朋友呢?

    隨著人口出生率的年年下降,傳統大家庭逐漸被小家庭取代,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孩子與孩子互動的機會,比起爸媽小時候自然減少了許多。但是,只要爸媽替孩子牽線找朋友,孩子還是有機會嘗試和不同的孩子互動。以下,就為你介紹幾種最常見「幫孩子找朋友」的方式。

    前往孩子群聚的地方

    要讓孩子認識新朋友,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帶著孩子到臨近的公園、遊樂場去玩。這些孩子們群聚的地方,不僅能讓孩子盡情地跑跳遊戲,更能讓孩子有機會遇到不同的孩子。

    以公園的遊樂場為例,由於許多孩子需要一起玩溜滑梯、搖搖馬、或鞦韆遊具,自然就必須學會輪流玩和排隊。而在這樣的空間中,難免會有一些身體的擦撞發生,這時候,如果孩子痛得哭起來,爸爸媽媽可以安慰他說:「你一定很痛,幫你『秀秀』,那被你撞到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會很痛呢?我們也幫他「秀秀」。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同理別人的感受。

    這樣隨機的相遇,雖然無法讓孩子建立長期的友伴關係,卻是認識朋友很好的開端,讓孩子有機會和不同個性的孩子相處,觀察其他孩子的行為,學習和不同的孩子和平共處於同樣的空間,也練習輪流和分享;爸爸媽媽也可以透過孩子和其他孩子的互動,對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像是他對陌生事物的反應,想跟別的孩子玩時,能不能表達清楚。

    結識一起上課的同學

    坊間有一些針對小小孩設計的親子課程,也是替孩子找朋友的好方法。以信誼基金會的親子課程為例,除了親子互動的技巧、各式親子遊戲之外,也隱含人際互動的層面。比方說,每堂課一開始,老師會邀請親子用各種有趣的方式打招呼;課程進行中,親子圍坐成一個圈圈來活動,方便彼此的觀察和互動;刻意設計的點名式,讓每個孩子逐一成為目光的焦點,秀一秀自己,也學會欣賞別人;最後的道別儀式,也許是勾勾手或擊個掌,讓孩子練習開心的和朋友說再見。

    在老師的引導和爸爸媽媽的陪伴之下,小小孩可以在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中,有機會去觀察其他孩子,和其他孩子互動,踏出交朋友的第一步。如果能從中找到投契的親子(也許是兩家的孩子很投緣可以玩得很好,或許兩家的爸爸媽媽有著相近的背景或教養理念),就能在課後繼續相約互訪,建立起更長久的關係。這樣子一來,不但孩子間可以有更多互動機會,也由於彼此孩子的年齡相近,爸爸媽媽還可以彼此討論教養上的難題、分享育兒的快樂。

    和親友的小孩共同成長

    一位獨生子的爸爸,在提到為孩子找朋友的理由時,有一項是「共同的童年回憶」,當孩子長大後想要回首話當年時,如果沒有童年玩伴可以一起拼湊兒時的糗事,那該有多麼寂寞。

    想要為孩子尋找長期穩定的友伴關係,先從有年齡相近孩子的親朋好友著手,是多數人會採取的方法。而且因為大人間已有深厚的情誼,就能相約到某個家庭去玩或是一起出遊,這類家庭性質的聚會自然能夠融洽而和諧。

    在這樣的聚會中,不同家庭的爸爸媽媽可以發揮各自的專長,協力教養孩子,比方說,有藝術天分的媽媽,就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畫畫;喜歡戶外活動的爸爸,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到戶外探險,接觸大自然,讓孩子有更豐富的生活體驗。

    而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聚會裡,從點點滴滴的互動中,更了解彼此的個性,也發現最好的共玩方式,逐步建立起屬於彼此的情誼。另外,如果孩子因為某個玩具吵起來,大人在介入處理時,因為彼此間足夠的信任關係,就不用擔心因為孩子的爭執造成雙方的心結,可以更從容地處理孩子的狀況,陪著孩子釐清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讓孩子了解「有爭執,沒有關係!只要解決了,大家還是好朋友。」

    這種方式有助於友誼長期穩定的發展,是很寶貴的體驗。孩子們能夠從共玩、衝突、受挫、調整再出發……累積和同儕相處的經驗和自信心,更是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基礎。

    親子網路社團 牽線找朋友

    近年來,由於社群網站的盛行,透過網路來替孩子找朋友,也是一種新興的方式。以網路社團為例,一旦有爸爸媽媽丟出任何育兒的話題,都能引發熱烈討論,網路社團的爸爸媽媽們不僅盡力提供自己的經驗談,更提供溫暖的情感支持。在網路空間的溫暖互動,久而久之,自然也會延續到真實的生活中,這些爸爸媽媽會相約定期見面,也讓年齡相近的孩子們,可以有彼此互動的機會。

    透過網路的連繫,讓一群原本素不相識的媽媽們,有機會能夠認識彼此,更容易相互分享當地的教養訊息、二手資源的流通,還能定期聚會,可能是每季或是每月一聚,靠著便捷的網路,為孩子找到一種新型態的交友模式。

    本期特選主題: 小小孩要上學→預備2歲孩子進入團體生活

    調節作息,預備適應團體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開始跟寶貝共讀關於學校、人際互動的繪本故事,讓他多了解「學校」或「朋友」是什麼?當他開始有期待的心情,逐步調整生活作息,配合將來上課的時間早睡早起,預留充足的時間換衣服、吃早餐、上廁所(小小孩特別容易在出門前一刻說要上大號),才不會造成親子一早就很緊張煩躁。日常生活中,也可教導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培養生活自理能力,例如自己吃飯、自己拉拉鍊、穿脫鞋子等;無論孩子能做到多少,都先給予鼓勵,會讓他更有信心學習新事物。

    在進入群體之前,引導寶貝用適當的方法表達情緒,以及與人相處的禮貌等,也是很重要的。或許平常在家裡孩子需要什麼,即使沒有講得很完整,因為爸爸媽媽非常了解他,所以都能快速做出回應,但是對沒有每天生活在一起的人來說,就會比較不易理解,所以爸媽需要多問問題,幫助他陳述完整的句子,讓他與人互動更順利。

    理解孩子,根據個性喜好選擇

    爸媽首先要理解和體諒2歲孩子常有的行為反應,如:專注力比較短暫;什麼都喜歡,或者什麼都不喜歡,興趣很難捉摸;仍有不少孩子怕生害羞,在人多的場合會想黏著照顧者。也就是說,要這個年紀的孩子長時間且單獨學習特定活動,其實並不太容易。

    如果您不知道該讓孩子參與才藝課程還是幼幼班,不妨多觀察他平時的表現、興趣和人格特質,做為選擇課程的參考。比如,孩子聽見音樂就開心的手舞足蹈,律動課程就是適合的選擇;如果孩子喜歡動手做,美術創意課程就能讓孩子專注投入;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開始對其他孩子產生好奇、想要互動的表現,也願意參與不同種類的活動,那麼在幼幼班接受全面且生活化的學習,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仔細觀察,引導孩子融入課程

    不論是幼幼班或是團體學習課程,建議爸媽先帶孩子一起參觀環境,再做進一步的決定。孩子進入教室之後,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是有興趣、想接近?或是緊繃、想離開的呢?面對老師和許多同學,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孩子會覺得新鮮有趣,很快就能熟悉課程,也有些孩子會覺得有壓力而退縮,需要較多適應的時間。

    同時爸媽要注意課程的設計安排,是否符合孩子現階段的發展特質與生活經驗?老師對孩子是否有耐心、親和力,並具備帶領、引導孩子的技巧?如果老師懂得接納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或特質,並給予適合的回應,將能帶領孩子更快熟悉並融入課程中。

    這個階段的孩子去上課,主要目的是拓展經驗、體驗團體生活,最好的學習成果,就是孩子能專注投入,覺得上學很有趣、很開心。換句話說,孩子上課的過程與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上課前要先和孩子說好,確定他知道要去哪裡上課、會做些什麼活動,課後也要再詢問孩子的想法與感覺。

    分享討論,強化孩子學習興趣

    建議爸媽在家聽孩子分享上課內容時,要順應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像是當他把自己的作品帶回家時,依據對孩子喜好的了解,回應他:「你畫的是你最喜歡的玩具跑車嗎?頭尖尖的,跑得很快的樣子!」當孩子表演他在學校學的律動時,爸媽可以說:「你剛剛這樣跳跳跳(跟著做動作),就像《張開大嘴呱呱呱》的青蛙,噗通就跳下水,很厲害耶!」將課程內容連結到孩子的興趣與生活經驗,孩子會更樂於跟爸媽分享,進而強化孩子參與團體學習的興趣。

    2歲孩子上課,該注意什麼?

    帶孩子上課前後,請檢視課程內容、老師特質及上課環境是否符合以下條件:

    課程有好口碑,或提供課程試上。

    老師了解幼兒,對孩子有耐心與親和力,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課程中不會強制要求孩子乖乖坐好、不能亂動。

    課程內容從孩子經驗出發,重視孩子感受,以孩子可理解的方式進行。

    教室環境與教具符合安全規範,避免造成孩子傷害。

    有好的防疫觀念與措施,如:教室與教具定期消毒,進教室前洗手、量體溫,要求孩子生病不要上課等。

    延伸閱讀: 小小娃兒不肯上才藝課

    Q: 我的女兒15個月大,我很注意她的發展,最近我開始帶她去上團體課程,卻發現她對團體活動的興趣不高,常常不願意參加。她這樣的反應正常嗎?我該讓她繼續參與這項課程嗎?

    A:

    近來幼兒學才藝蔚為風氣,不僅市面上各式各樣的才藝班林立,孩子學才藝的年齡層也越來越低。您所提的團體課程,就是目前相當風行的嬰幼才藝課之一。

    讓孩子學習才藝,固然可以強化孩子某些方面的學習,也可讓他們提早適應團體生活;但是,對二歲以內的嬰幼兒,還必須考慮他們本身能力的限制,及此階段的發展特質。例如:這年齡層的孩子,普遍有注意力短暫、自我中心強的特徵,常無法融入團體活動中,要他們參與需要按進度的課程,常會遭到他們的拒絕,也使父母對他們的表現感到失望。

    此外,二歲前的幼兒對於友伴間的相處並不熱中,他們的遊戲行為大多是「平行式的遊戲」(孩子們雖在一起玩,卻是各玩各的),且對團隊的指令及遊戲的規則,都還不能完全理解,在進行團體遊戲時非常容易出現脫隊的現象。所以,您女兒表現出的排斥行為,是屬於這年齡層的正常現象,不必特別擔心。

    至於是否該讓孩子繼續此項課程,那就要仔細觀察孩子課前及課後的表現了。若孩子是以歡愉的心情迎接課程,上課期間也大都能保持相當的興趣,只是不熱中參與團體活動,基本上就值得讓孩子繼續參與;反之,孩子若常常拒絕去上課,父母便大可斷然予以停課。

    其實,嬰幼兒才藝的學習內容,大多是由孩子現階段的理解能力、遊戲方式所衍生出來的,不外體能、語文及一點點的認知。父母親若能每天撥出半小時,專心陪著孩子做一些遊戲、活動,就是孩子的最佳才藝老師了,實在不必耗費時間及金錢去假手外人。

    例如:在家中多跟孩子玩體能方面的遊戲,及利用社區內的遊戲設施,提供孩子跑、跳、爬、盪、滑的活動機會;或掌握這階段孩子的理解能力,多在生活中運用實物來幫助孩子的認知發展,就足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反覆運用,獲得良好的發展了。

    學習應該是一種快樂的經驗,讓我們的孩子在邁向學習之路時,有個快樂的起點吧!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