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7~21 Emily 小寶貝3歲9個月了!怎麼突然又尿床了?(附照片23張) - Shih-Hui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Shih-Hui的部落格
作家:Epaise
文章分類
    Top
    20240707~21 Emily 小寶貝3歲9個月了!怎麼突然又尿床了?(附照片23張)
    2024/08/01 12:47:23
    瀏覽:5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因為7/4~7/2與女兒一家赴美探親兼旅遊,所以延宕三周分享Emily和Kyle的奇蜜資訊。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怎麼突然又尿床了?

    本來好不容易才學會自己上廁所的孩子,最近卻突然出現了尿床的情形。這對3歲多的孩子來說,是正常的現象嗎?爸媽又該如何處理才恰當呢?

    已經學會上廁所的孩子,偶而尿床是很正常的現象;有些孩子是因為即將上學或剛上學,面對新的適應有些壓力,才會如此。只要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特性,接納孩子的突發狀況,就能幫助孩子改善,爸媽不需要驚慌。

    孩子的膀胱括約肌隨年紀成熟

    一般而言,孩子到了2歲左右能意識到膀胱有漲滿感,而膀胱括約肌則到了約34歲時漸趨成熟,因此少部分3歲的孩子和大部分4歲的孩子已能學會延後排尿,但男孩通常會比女孩還慢。爸媽若發現本來都會自動去上廁所的孩子竟突然發生尿床的行為時,其實並不需要太擔心,因為這種情況通常是暫時的,可以藉由調整孩子睡前的習慣而有所改善,而且等到孩子快5歲時,尿床的機率就會因為括約肌的控制力更好而大幅降低。

    以正面的態度看待,不要責備

    大部分的孩子在察覺到自己尿床時,都會對此感到不好意思,甚至有罪惡感。所以,一旦爸媽發現孩子尿床了,就不該再責備他,或是講給其他人聽,因為這對正在建立自我概念的34歲幼兒來說,不僅自信心會大受打擊,也會影響到孩子與他人的社交關係。建議爸媽可以這麼告訴孩子:「沒關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可能是因為你睡太熟了,沒辦法爬起來,所以才會不小心尿出來。」如此一來,爸媽就能幫助孩子減少負面的感受,有了爸媽的的體諒與支持,將能促使他克服尿床的問題。

    晚上不尿床的6Tips

    ■盡量讓孩子在就寢前少喝水或進食。在孩子就寢前,先帶他去上廁所,養成睡前排尿的習慣。

    ■若孩子是因為怕黑不敢起床上廁所而尿床,爸媽可以幫他開個小夜燈,或是在房間裡放尿桶。

    ■找出孩子排尿時間的規律性,並在孩子該排尿的時間叫醒他,陪他到廁所排尿。

    ■避免讓孩子在白天太累,以致晚上睡得太沉,無法在有尿意時醒來。

    ■孩子若心理壓力過大,也可能會有尿床的情形。應找出造成壓力的原因,例如:夫妻爭吵、孩子無法適應入學等問題,親子一同克服。

    ■必要時可以問孩子願不願意穿上尿褲,新形式的尿褲具有尿布的功能,但可降低孩子包尿布的不好意思心理,又能減少尿溼的不適。

    本期特選主題: 男孩女孩 教養大不同

    在育兒的過程中,你一定發現,明明是用「一樣的」的方法帶孩子,但男孩和女孩在接受、表達、思考和學習的方式上就是有落差,讓你很傷腦筋。難道男孩和女孩,真的天生不一樣嗎?

    過去,很多專家都會認為,男性和女性的各種差異,完全來自照顧者後天的教養方式不同,或是受社會文化對兩性的差別期待而影響。但根據這10年來國外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卻發現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天生設定就不同,所以從聽覺、視覺、語言學習、空間邏輯、情緒表達、閱讀偏好、對危險的反應等都不同,教養的方式也自然必須調整。

    腦科學研究發現男女的差異性

    透過腦科學的研究,現在已經證明兩性部分表現的不同,是來自大腦神經結構先天差異。像是:

    ■做同一種工作,男性偏向單一側腦的區塊性運作,女性則是左右腦合作。

    ■女性的聽覺、對人臉表情比較敏感,且較善於察覺與表達情緒。

    ■女性的語言、閱讀及精細動作發展較早,所以在小學前的表現都比男性好。

    ■男性空間能力較好,會以方向加距離來描述目的地,女性則依賴顯著的路標。

    ■男性喜歡冒險,友誼常建立在攻擊性遊戲中,面對面的衝突不影響友誼,女性則反。

    ■因視覺系統的差異,男性喜歡暗色系,動的東西會引起他注意;女性則喜歡鮮豔的顏色和細緻精巧的東西。

    要特別提醒爸媽,以上都是以平均值來描述男女間的差異,由於孩子之間有明顯的個別差異,並非代表每一個個體。

    男孩女孩的教養訣竅

    正視性別差異,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孩子,孩子就能更快樂,親子關係也會更親密。以下做法提供爸媽參考:

    ■大約在23歲,您可能發現到不同性別孩子對玩具的偏好,不過,請無須設限、更不要有刻板印象,盡量讓孩子接觸不同種類玩具,你會發現,男孩一樣喜歡煮飯炒菜的扮家家遊戲,女孩也能用積木蓋出大房子。

    ■女孩的閱讀能力比較好,喜歡有故事性的圖畫書,鼓勵她挑選多元主題去閱讀;男孩則是針對他喜歡的主題(如科學、車子)來選書,引導他愛上閱讀。

    ■男孩的聽覺較不敏銳,因此和他對話要提高音調,吸引他的注意;和女孩說話則不要太大聲,以免她誤會你在生氣。

    ■鼓勵女孩冒險、嘗試平常不敢做的事,以激發她的潛能;男孩子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因此請他確實遵守規則、思考後果,以避免危險。

    ■男孩的精細動作發展較慢,給他更多時間去完成精細的工作,並且把重點放在欣賞他的創意。

    ■女孩喜歡和朋友一起聊天、組小團體,非常在意人際互動,因此爸媽要更注意孩子的同儕相處狀況。

    其實,每個人除了用性別區分之外,也都具備了不同程度的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爸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透過每天的相處,觀察孩子的特質與個別差異,找出最適合的教養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本期特選主題:「扮家家遊戲」為什麼這麼重要?

    3歲半的小釉最喜歡玩煮飯做菜的扮家家酒遊戲,每天都要煮好幾次飯給媽媽吃,媽媽總是很配合的點菜、吃飯,看著小釉玩得樂此不疲,媽媽覺得很開心,但也想著這樣演戲對孩子有什麼意義呢?

    孩子最喜歡的遊戲,就是扮家家酒遊戲,也稱之為「扮演遊戲」。根據研究,扮演遊戲需要具備以下重要特質:必須有舊經驗為基礎(例如:看過媽媽照顧小寶寶、生病去看醫生),孩子透過觀察與模仿,把腦中「心像」,假裝自己在做某件事(例如:學媽媽照顧小寶寶,學醫生看病打針)。此外,也會使用象徵物來代替真正的物品,例如,拿積木假裝是手機,用長棍當成馬、假裝騎馬

    其實,孩子大約在1歲半時就出現扮演遊戲,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扮演遊戲會玩得越來越精彩、越來越有想像力,3歲多的孩子最喜歡、也最愛扮演的,多半是他熟悉的人、事、物,像是模仿爸媽上班、煮菜、照顧寶寶等,透過這些扮演遊戲,孩子重現了他的生活經驗,也能將這些過程中所隱含的生活技能,不斷演練、進而純熟,成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應用的各種技能。

    您一定會問,孩子這麼愛玩扮演遊戲,究竟扮演遊戲對孩子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學習對話與重要的社交技巧

    擺滿一桌玩具杯盤的吃飯場景、在醫院看病的場景…,這些不同情境的遊戲與對話,讓孩子有機會演練生活中所需要的語言,把語言表達得更精準。

    扮演遊戲中有許多不同的角色,在扮演不同角色時,讓助孩子學習脫離自我中心,試著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儲備將來與人應對的社交技巧、肢體語言和口語能力。

    體驗特有情緒,更具有抒解的成效

    扮演遊戲常常也能抒解孩子負面的情緒,例如,孩子可能害怕看醫生,或是不想和父母分開,透過「看醫生」類似的扮演遊戲,可以重現孩子的焦慮情境,反而有助於找到抒解情緒的方式。例如,打針會痛,孩子學會安撫話語:「一下下,不會痛喔!」,玩分離遊戲時,孩子會對玩偶說:「媽媽,下班就會來接你喔!」如此孩子正是在安撫自己的情緒,可減輕分離焦慮。

    強化抽象能力,有助於日後的學習

    在扮演遊戲中,孩子經常會用象徵物來代替真正的物品,這意味著,孩子已經擁有抽象思考的能力,例如:拿起積木當成電話來講,把落葉當成青菜炒一炒。這樣的抽象思考能力,有助於孩子未來學習使用文字和數字;研究也發現,扮演能力較好的孩子,將來學習上也會更順利。

    由此可知,扮演不僅是有趣的遊戲而已,更對孩子的語言、情緒、社交、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助益,也是他認識與適應這個世界的重要方法。所以,就陪著孩子一起「演出」吧,爸媽的參與和互動,會讓孩子的扮演遊戲更加豐富、更有變化,也能激盪出孩子更多的想像力與創意喔!

    延伸閱讀: 研究→扮演遊戲具備4個重要特質

    別小看孩子的扮演遊戲

    小小孩會拿起積木放在耳邊假裝打電話,他們也喜歡餵玩偶吃東西、幫玩偶打針,有時坐在一張椅子上就假裝開起車來。這樣的遊戲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呢?

    很多爸媽都知道孩子很喜歡玩扮演遊戲,但並不清楚孩子在想什麼或學到什麼。維吉尼亞大學心理系的Dr. Angeline Lillard正是研究兒童扮演遊戲(pretend play)發展和早期扮演遊戲的表現與兒童各方面認知能力之間的關聯性的專家。

    在第七屆信誼幼兒發展研討會的演講中,Dr. Lillard用一張三個圈圈交錯的圖來解釋遊戲、扮演遊戲和虛構事物在孩子生活中的角色。她指出,孩子透過遊戲、扮演和虛構的情境,逐漸建立起新的行為和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同時也抒發他們的情緒,發揮想像力。

    扮演遊戲具備4個重要特質

    「扮演」是孩子非常喜愛的遊戲方式之一,從許多研究論點可看出以下4個特質:

    ●以舊經驗為基礎:玩扮演遊戲必須先有這方面的舊經驗,如:看過媽媽照顧小嬰兒或講電話、曾經跟著爸爸到加油站加油和洗車。

    ●透過模仿來表現:孩子在遊戲中模仿周遭人們的生活、動作、語言,如:學媽媽採買或炒菜、學醫生看病打針、模仿公車司機開車等。

    ●把經驗形成心像:孩子會把日常生活中的這些經驗,透過觀察、多次模仿,內化後儲存在他們的腦海中,轉化成為「心像」,然後在某個時刻重現出來,想像或假裝自己在做某件事。

    ●會出現表徵行為:在扮演遊戲中常使用一些物品象徵其他物品,如:以積木假裝是媽媽的手機、以棍子當成馬來假裝騎馬。

    18個月大就會開始玩扮演遊戲

    若要定義什麼是扮演遊戲,Dr. Lillard認為它涉及了6個面向,包括:1.心理表徵;2.比對真實;3.意圖:刻意做這件事情;4.覺察;5.純粹好玩,沒有目的;6.有行動。

    有人問,是不是不玩扮演遊戲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比較嚴肅?其實,大部分幼兒都會玩扮演遊戲,不過,每個孩子是不同的,並沒有研究顯示,喜歡扮演的孩子長大就是開心果,不喜歡玩就比較嚴肅。一般說來,18個月大會開始玩扮演遊戲,但70%不瞭解當別人扮演時是有心理表徵的,他們覺得扮演只是跟其他的動物或人有一樣的行為;直到8歲以後, 才比較能夠理解扮演的本質。Dr. Angeline Lillard的研究認為,11歲半以後才停止扮演;有些人甚至長大還會玩,也可能是另一種紓壓方式。

    Dr. Lillard指出,孩子如果早一點玩扮演遊戲,他們在心智理論的測驗上會比較早通過,表現也比較好;比較沒有扮演的孩子,心智理論的發展比較慢。不過,如果從小讓哥哥、姊姊或是爸爸、媽媽跟小小孩多玩扮演遊戲,也許會讓小小孩比較早認識周遭世界。

    爸媽是扮演遊戲中的重要角色

    在研討會中,Dr. Lillard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很明顯看出媽媽的行為和寶寶的行為會相互影響。

    實驗室裡,18個月的幼兒和媽媽一起真的吃點心2分鐘,假裝吃2分鐘,然後從聽心音、聽語調、看表情,用以區分什麼是真的、什麼是扮演的。媽媽並沒有事先被告知要怎麼做,而是自然表現。從實驗影片中,可以看到很多行為的變化。

    媽媽表現 VS. 寶寶表現

    扮演的時候,媽媽的表現

    當媽媽表現更多行為,孩子的表現

    ◎笑得比較多、時間比較長
    ◎注視孩子的時間會比較長、目光接觸也多一些
    ◎動作比較大、倒得比較快、比較誇張、水壺提比較高
    ◎話比較多、講得比較快、「我們」用語較多、問題和命令句多
    ◎互動關係比較多、講話陰陽頓挫比較多

    ◎比較常微笑:
    可以理解是扮演的孩子笑得多,也會假裝扮演,但這不是模仿
    ◎有假裝的目標:
    孩子對物件會產生比較多連結,一個假裝的碗和一個真的碗,孩子2歲半就可以分辨哪一個是真的有麥片
    ◎較早通過假裝測試

    從以上的反應中,爸媽想必已經能看到扮演遊戲的價值,領會如何跟自己的孩子玩扮演、學會觀察孩子的反應,同時自己也真心感受互動的樂趣。從現在起,請賞孩子的扮演,也多多和他一起遊戲吧!

    謝謝親家阿祖常常幫忙照顧Emily和Kyle!

    Philp, Wesley, Maggie幼時出遊合照

    Michael,Vivian,Philp, Maggie 1995年出遊合照

    可愛三胞胎Astrid,Rogue,Trinity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