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教會活動多,我個人也有一些私事代辦,顯得較忙碌,部落格的書寫也就延宕下來。待我慢慢補全,因為奇蜜每週定期傳來的育兒資訊,真的很實用,可供參閱!
小孫Kyle越來越可愛,週末回來,剛抱進門看到陌生環境,會哭兩聲。但我安撫一下,叫他幾聲,哼唱他聽過的兒歌Sur le Pont d’Avignon,很快他就想起我,不再害怕了!真是惹人疼愛的小寶貝!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疫苗提醒:B肝疫苗第三劑和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不活化小兒麻痺)第三劑
小寶寶就要開始「認人」了!
六個月大的寶寶看起來更可愛了,常讓人忍不住想一把抱在懷裡。不過請注意,這時候許多小寶寶只要離開媽媽的懷抱就會立刻嚎啕大哭,常會把場面弄得有點尷尬。 這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寶寶對媽媽或主要照顧者特別依戀,也開始能辨識出陌生人,對於陌生的人或地點都會感到害怕,也就是說,寶寶已經開始「認生」了。所以,只要媽媽或主要照顧者陪伴,寶寶做什麼都安心自在,但是媽媽或主要照顧者一離開,寶寶就會開始焦慮、哭泣。「認生」的表現或許讓照顧者有點傷腦筋,但也是寶寶認知能力增進的表現,所以千萬不要責備寶寶,也不要勉強寶寶讓不熟悉的人抱喔! 為了建立寶寶的安全感,帶寶寶出門的時候,除了盡量不和寶寶分開之外,當有人想要接近寶寶時,你可以先和對方來段愉快的談話或做些親近的動作,讓寶寶知道這是熟悉的人,這樣就可以降低寶寶對陌生人的焦慮和不安。
本期特選主題: 「別怕,我就在這裡」~寶寶的愛情世界
小乖剛出生時,因為皮膚白皙、臉蛋漂亮,左右鄰居都搶著要抱她,而她也總是來者不拒;但到了六個月左右開始,除了爸爸、媽媽及保母,她一概不接受其他人的擁抱或接觸,只要不熟識的人靠近她,她都冷漠對待或嚎啕大哭。鄰居好意地提醒說:「這孩子由乖巧順服變得不可理喻,得好好注意。」但其實小乖的表現只是發展歷程中的正常現象罷了。
六個月以後開始會認人
照顧者對於嬰兒持續性、一致性的回饋與滿足,是建立依附的重要因素。所以,和嬰兒微笑、眼神接觸、說說話或擁抱,對於建立安全信任的重要性,更甚於僅是奶水的哺餵。
嬰兒在出生六個月以前,願意讓任何人擁抱;但在六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會認人,喜歡和特定的人在一起。發展學家Schaffer和Emerson表示:寶寶初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無社會性依附
剛出生的寶寶對於任何好、壞刺激,均表現高度興趣;直到快接近六個星期時,才會針對人的笑臉顯現特別喜好,即使是一張微笑的圖片,都會讓他手舞足蹈。
第二發階段——無區辨性依附
寶寶出生後六星期至七個月大時,對人的喜愛程度已經勝過會動的玩具;喜歡成人的陪伴,但尚無特定的偏好對象,只要能提供生理需求的滿足,縱使是陌生人,也會對他表示好感。
第三階段——特殊依附
隨著年齡增長與知覺、動作技能的發展,寶寶在七個月左右,會對陌生人保持警覺性,並與一位特定對象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
第四階段——多重依附
漸漸地,寶寶依附的對象擴及父親、手足、同儕友伴、祖父母。所以大多數的孩子在一歲半左右,會機動性地轉換陪伴的對象。
依附關係有不同類型
Ainsworth將兩歲以下兒童的依附關係,歸為以下四大類型:
一、「安全型依附」
照顧者所提供的是一致性與立即性的需求滿足,且尊重寶寶為獨立個體,離開時事前告知,也能信守諾言。此類寶寶置身於陌生環境,會表現得輕鬆自在,並能自信、獨立地玩耍與探索。
二、「抗拒型依附」
寶寶對陌生人存有焦慮,處於陌生環境時,主動探索行為較少;若未向寶寶告知即離開,寶寶將充滿矛盾情節,既想緊黏著照顧者,卻又大發脾氣,或抗拒成人的擁抱。
三、「逃避型依附」
照顧者的離開,會引發寶寶情緒窘迫與不安;照顧者再出現時,寶寶會表現出忽視或閃躲的反應,甚至刻意表現出與陌生人親暱的互動。
四、「混亂型依附」
此一類型兼併了「抗拒型」與「逃避型」之特徵,對於照顧者充滿了混亂的矛盾情結,有礙未來人際關係的發展。
有些「假日父母」常會抱怨孩子和保母或僱傭較為親暱,或灰心地表示:興沖沖地在假日接回孩子,孩子卻報以哭泣、抗拒。其實,父母需與孩子建立穩定、安全的關係,才能擄獲孩子的心。而當孩子看見不熟識的叔叔、阿姨不打招呼,或處於陌生環境裹足不前時,也切莫一味地指責,應該多給予鼓勵,孩子對陌生環境或人際互動有了信心後,自然就不再恐懼與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