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 不是傳說!考古發現確認姜太公真實存在 |
黃河新聞網2012-08-13 08:49:00 |
|
遺址發掘期間,一些謎題曾一直困擾著考古人員 刻有七十多字的銅簋 車馬坑發掘出馬頭骨 到底有沒有姜太公這個人?姜太公能活139歲,他是不是只是神話而根本不存在?人們包括專家學者的這些疑問,隨著陳莊西周城址的發現迎刃而解。 陳莊西周城址的發現,確認了姜太公的存在,讓姜太公這個傳說中的人物走下了神壇。 本版文/記者朱彩玲 圖/通訊員王立晴記者潘炳 高青陳莊西周城址出土的帶有“豐啓厥作文祖甲齊公”字樣的銅觥,這是考古界第一次發現有關姜太公的準確記載,也是有關這位傳說中呼風喚雨的齊國第一代國君的最早文字記載。據了解,有關姜太公的記載一般出自文獻的記載,陳莊西周城址的發現,確認了姜太公的存在,讓姜太公這個傳說中的人物走下了神壇。 何以認定銘文中的“齊公”就是姜太公?北京大學原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認為,“貴族墓葬出土的銅器銘文中的'齊公'即是文獻記載封於'營丘'的薑太公,一定是姜太公本人,是齊國的第一代君王。兩座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不論墓主是齊國早期國君還是有學者推測的土著'豊'國的後裔,都將由此揭開齊國開國的秘密,復原山東商周之際這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著名歷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社科院原歷史研究所所長李學勤介紹,銘文中提到的“齊公”即為姜太公,70多個字的銘文揭示了齊胡公被烹這一重要歷史事件,陳莊西周城址與營丘關係密切。銅簋銘文大意是:“正月壬申日,周王召見引,引到周太室,周王如是說:'引,過去我已任命你繼承你先祖的官職,管理齊國的軍隊。現在我再任命你,賜你彤弓(紅色的弓)一件,彤矢百枚,馬四匹,望恪盡職守,不要打敗仗。'引叩謝王恩,用追擊敵軍繳獲的兵器,鑄造了這個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之。”“引”這個人是誰呢?經專家進一步研究,發現“引”應為“申”字,極有可能是齊獻公山。 山東省考古專家王恩田認為,“齊公”就是姜太公,根據金文通例,凡是公前加國名的,都應該是這個國家的第一任國君。例如,魯國的國君是侯爵,在金文中一律稱魯侯,不稱魯公。“魯侯熙鬲”是魯侯熙為“文孝魯公”鑄造的祭器。魯侯熙是魯國第一代國君伯禽的兒子魯煬公熙,煬公是死後的諡稱,“文孝”是對亡父的尊稱。“文孝魯公”就只能是魯煬公的父親,魯國第一國君伯禽。同理,“齊公”當然是齊國的第一代國君姜太公。 城址內兩大發現實屬“罕見” 1城址內祭壇或是中國最早天壇遺址 陳莊城址內發現的祭壇也是這次城址發掘的重要成果。王宇信說,祭壇位於發掘中心區域,共9層,內圓外方,系夯土築成,層層環向套疊,形制奇特,“有學者認為此夯土基本可以名為'環丘'。 ” 據《齊詩》有“子之(至)還兮”,而《漢書》作“子之營兮”,屈原《楚辭·天問》曰:“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此何功,孰初作之。”等文獻,疑此九層築台即是齊相晏嬰所言“先君太公築營之丘”。因此,王宇信認為,這個圓形九層築台,當是今北京天壇的始祖。“國之大事,與祀與戎”,祭祀是國家的大事,祭祀天地、祖神之權,為天子或諸侯王所壟斷,這也為推斷陳莊城址為西周早期齊國諸侯貴族所盤踞提供了有力證據。 山東考古專家王恩田認為,這種祭壇國內罕見,整座祭壇保存完整,“根據土層顯示,一直歷經數百年。陳莊西周城址9層堆積的夯土台基是天壇,而不是祭壇,明清北京城的天壇並不是標誌性建築祈年殿,而是天壇南側的圜丘,圜丘中心是一塊圓形巨石,周圍有正方形的壇牆環繞。陳莊西周城址台基是圓形夯土建築,台基中心是一個圓圈,顯然體現了天圓地方的觀念。”王恩田認為,儘管北京天壇與陳莊西周城址台基兩者建築用材不同,建築構造的繁簡程度不同,但都是凸顯天有9層的理念,因此,陳莊西周城址台基可以看作北京天壇的原始形態,是北京天壇的鼻祖。 同時,王恩田也認為,祭天是從周人開始的,陳莊西周城址遺址的祭壇極有可能是我國第一個或者唯一一個天壇遺址,其在中國思想史和建築史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2“直立跪伏”殉馬形制罕見 陳莊西周城址首次發現的直立跪伏陪葬車馬坑,配飾精美、規格極高,引起了國內考古界的廣泛關注。 “出土的馬頭豎立高昂或略偏,脊柱和肋骨保存狀態完好。馬所處的馬槽是專門用於固定馬的站立姿勢的,由於沒有掙扎的痕跡,馬應該是死後被人卡在槽中,才得以保留了現在的姿勢。周朝有天子駕六、諸侯駕四的葬俗制度,這個車馬坑有兩輛車是4匹馬,一輛車是兩匹馬,可以初步推斷是諸侯墓。”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震中說。 更令人稱奇的是,在馬坑的中間居然還設置有一個牛角,到底是墓主人的陪葬馬坑,還是專門用於祭祀的殉馬坑?這種殉馬坑的形制國內非常罕見。 ■ 專家觀點 姜太公並未沉睡於此 城中陵墓屬其直系後裔 專家一致認定,陳莊西周城址出土的銘文中所寫“齊公”即姜太公。而在陳莊遺址中發現了14座大中型墓葬,甚至有人提出:姜太公是否沉睡於此? 專家對墓葬的年代認定否定了“姜太公沉睡於此”的想法,“墓葬年代多屬西周中期,當然個別可早到西周早期晚段。”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原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宇信告訴記者。 雖然,姜太公並非沉睡於此,但仍擋不住這14座大中型墓葬的歷史研究價值。“墓葬多為甲字形大中型墓葬,首次發現的'直立跪伏'陪葬車馬,配飾精美,規格較高,一、二號車均駕四匹馬,符合周禮諸侯駕四的葬俗制度。太公封齊建國(公元前11世紀)至周平王東遷(前771年)進入春秋時期,西周時期的齊國歷約300年,姜氏直系包括太公姜尚至齊莊公共歷13世諸侯,陳莊西周城址目前已發掘的14座大中型墓葬與齊王室世次相合,或為西周時期齊國姜氏諸侯貴族之陵墓。”王宇信介紹說。 王宇信認為,春秋時期齊諸侯陵墓在臨淄齊故城東北部今河崖頭一帶,而戰國至漢代齊王陵墓主要分佈在齊故城南部及其周邊。應注意的是,迄今臨淄齊故城內未發現西周時期齊國大型貴族墓葬,但陳莊城址發掘的14座墓葬中,出土青銅器50餘件,其中首次發現的銘文中的“齊公”字樣,權威專家認為即指太公姜尚,為確定該城址的國別、年代提供了證據,並據此可以進一步推斷陳莊城址早期當為西周早期齊國的一處政治文化中心,而墓地或為西周中晚期姜氏齊國諸侯的陵墓區。
|
中國第一天師; 後天神 從他開始, 從此人可以進入神的地位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祖封於呂,所以也叫呂尚。生卒時間不詳,有“二百年而告亡”之說,是商朝末年冀州隰州臨河縣人。為避商紂王之亂,隱居遼東修道三十年。又西行來到週地渭水以北的卞溪,在溪邊用直鉤釣魚,三年不獲,實際是隱居待時。
文王之師姜太公
傳說周文王外出打獵,行前占卜,有卜辭說:“非龍非麗,非熊非羆,所獲者霸王之輔。”果然在渭水邊遇見子牙。當時子牙已七十多歲了。周文王同他談話,高興地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這就是世人稱姜尚為姜太公的由來。文王遂拜姜太公為師,成為西周建國的名臣。後來他輔佐周武王討伐紂王,滅商興周,立了很大功勞,被封到齊地為侯,齊國是當時封建諸侯中的一個大國。古有《太公兵法》,世稱姜太公遺著。此雖是後人偽作,但說明姜太公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把薑太公寫成神話人物。姜太公不僅遠見卓識謀略過人而且是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學理論的鼻祖。他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文韜武略在鬼穀子、諸葛亮、劉伯溫之先,更在他們之上。以他為原形的傳說、故事數不勝數,所創作的名著也比比皆是。
唐代封為“武成王”
唐代封姜太公為“武成王”,與受封為“文宣王”的孔夫子並駕齊驅。但從時空觀講,姜太公比孔夫子早500多年;從社會地位講,姜太公是政治家、軍事家、道學理論創史人,孔夫子是教育家、儒學理論的集大成者;從政治地位講,孔夫子的生活處境是無法與姜太公相比較的。所以,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說,“ 姜子牙這個人厲害,一切鬼都可以收拾”,並要求抗大的學生要多加研究他。
堪稱韜略鼻祖、帝王宗師的薑太公究竟是哪里人氏,當代史學界尚無定論,深以為憾。為此,吾虔心博覽考察10多年,在1999年12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專著《古史尋源》中,已認定《姜太公原籍是今山西石樓縣人》。現再次考察論證如下:
姜太公是冀州人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之四世孫,曾任諫議大夫、宗正等職的劉向(公元前77年—前6年)在《列仙全傳》卷一中記載:呂尚冀州人。生而內智,預知存亡。避紂亂,隱遼東三十年,西適,隱於南山於卞溪,三年不獲魚。或曰:“可以止矣。”尚曰:“非爾所及也。”果得大鯉,有兵鈴在腹中,乃服澤地衣石髓,二百年而告亡。葬之無屍,惟有玉鈐六篇在棺中。《中國神仙傳》記載:“姜太公,姓姜,名尚。其先世封於呂,所以也叫呂尚,字子牙,商朝末年冀州人。”
冀州隰州臨河縣證據多
據《前漢書·郊祀志》記載:漢武帝劉徹於元狩元年(前122年)“郊得一角獸曰狩雲。其明年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龍,能平水土,死為社祠,……故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或曰太公呂來作之齊,所以為齊呂,天齊也。”蘇林曰:當天中央齊也。“自泰山陽,至顛立石頌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禪於梁父,其禮頗採。”故“使治廟汾陰南臨河”也。公元前122年西漢武帝劉徹親自郊祀黃天上帝,而沒有祭祀后土,大臣雍說,郊天而不祀地失對偶之義,故不為神所答應也。共工氏之子句龍,佐禹霸九州,能治理土地之事,死後封為社祠,是上古天子郊祀社稷所。姜太公從呂梁山赦封到齊國為王,因知是諸神之領袖,稱之為齊呂,即天齊也。所以,周成王封齊國泰山為太陽山,天子郊祀黃天於泰山之巔。石樓山汾陰臨河是姜太公先祖句龍瘞塚之鄉,所以,封晉石樓山為太陰山,在汾陰南臨河治后土祠廟。天子東幸汾陰臨河,侍祠之人皆著黃衣,郊祀與黃天相對應之大神后土如上帝禮。正如《漢書·郊祀志》雲:漢武帝“祠后土臨渤將呂望祀”。
原籍石樓多處文物證據
1.石樓今有瘞埋后土句龍“原隰丘陵墳”和祭祀后土皇地祗“原隰井泉”,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在“原隰丘陵墳”“祭皇地祗”,要用“原隰井泉水”。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曰:“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井)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這裡精確地說明,在姜太公故里隰州汾陰臨河,祭其先祖后土皇地祗句龍,要用“原隰井泉水”。“五方之嶽鎮海瀆山林川澤丘陵”有五井。“隰井”在今石樓縣城西陵山,2007年4月2日,《大公報》記者採訪團王建、張寧、趙宏、王衛科和石樓縣曹哲源、劉金明、王永平及白禮昌等人,重新用繩探量480米深,還不到井底。
2.殿山啟聖院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真宗駕幸隰州臨河即今石樓縣義牒鎮,欽定為姜太公先祖句龍重興修建的廟宇——啟聖院,至今屹立在殿山,后土皇地祗神像是姜太公先祖句龍的“骨骼真身”泥塑像,正殿泥塑玄雕是道教的天地人三界神譜。
3.出土遠古文物銅鑄姜太公像。石樓縣文物管理所有出土遠古文物銅鑄姜太公和桃花女銅像。姜太公立像高1.43米,胸圍1.10米。頭戴王冠,冠飾正中有“王”字,兩邊是“日、月”字樣。“王”字,是滅商興周有功,被封到齊地為國王。“日、月”,是陰陽,陽則為天,陰則為地,即天公地母也。以表示天、地、人三界和諧統一,構成世界。所謂道教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冠飾上,還有陰陽太極圖10枚,是中國道教的象徵,猶如國徽一樣的道教標誌。因此,這尊出土遠古銅像就是姜太公。
姜太公存在被推翻
是因為五四時期全盤西化者的主張
被推翻的還包括三皇五帝夏商周的存在
而全盤西化主張者承襲的又是
為西方殖民帝國主義服務的學術理論
所以這些證據的再發現只能說是歷史的造化弄人
綠川請安並請尚學指正
沒關係! 他一直存在於 八字 紫微斗數中 ....
Pharos 於 2012/08/30 16:2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