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8點我打電話預約「復康巴士」,連續打了約20分鐘都佔線,最後終於打通了,最近台灣媒體「終於」又注意到「假農民」、「殘障車牌」浮濫的情形,所謂「殘障車牌」浮濫就是一堆富而不仁的高級台灣人開超高級的車然後申請「殘障車牌」以免除牌照稅,身障福利因此被排擠開始有人想到,這些醜事讓我這個家有重度身心障礙者的人不禁感慨:台灣最醜的風景是人。
註:復康巴士是針對身心障礙朋友所設計專屬具輪椅載送功能的特殊交通工具提供身心障礙朋友預約制專業接送,作就業、就醫、上下班等服務。
這件事會被注意到是因為10年前內政部長民進黨蘇嘉全的妻子洪恆珠放在三千cc「殘障車牌」免牌照稅賓士車上的皮包被搶,後來蘇嘉全參選2012總統又被提起,10年前udn還沒有blog的時候我曾在聯合網棧寫過相關文章,最近一次寫這件事是2年前具有外國國籍的僑胞CJS看我不爽,其說道:
2012/07/29 04:48 隨便看一下,就看到胡扯的;
[要是我像蘇嘉全一樣有錢買BENZ領殘障車牌免稅,我母親就不會受此污辱了..]
買kia二手車,不能掛殘障車牌,不能免稅...一定得買BENZ才行? 瞎話!
外省人原罪? 那投給馬英九的"四百萬本省人"是什麼? 台巴子嗎?
原不原罪,看心而已!
我當時以「蘇嘉全BENZ領殘障車牌免稅的馬太效應」反駁,很多台灣人即使在他國移民官前拋棄台灣認同效忠其他國家還是像以前一樣有某些台灣人「笑貧不笑娼」的劣根性,我買得起養得起車還要靠夭公車拒載嗎?現在這個尊重性工作者的「笑娼」不正確時代,「笑貧」這種歧視還是很多人有臉明目張膽做的。
我又看看這件事是否像「多元成家」一樣有那麼多人關注,人權魔人還是閉嘴不語,有些台灣人無論如何在台灣都被看做低等或非人類吧?我母親常常被公車拒載,臨時有急病就只好叫計程車,一次次推輪椅在台灣街頭「漫步」更讓我有「向死亡挑戰」的感覺。有一天我應該裝一個行車記錄器,讓大家看看台灣人有多麼不尊重行人,好幾次機車人還碰到我媽的輪椅,是否我們這種沒辦法走人行道的人(註)應該向駕駛們下跪道歉?
註:很多台灣人行道到現在2014年根本連輪椅都「開」不上去。
「笑貧不笑娼」的CJS污辱我是「胡扯、瞎話!」,又叫我買kia二手車,大概像他這種等級的美國台灣人加油不用錢,買車位不用錢,又不像台灣有牌照稅、燃料稅等,人與人的差別真是「金包銀」啊,別人的性命是框金又包銀,阮的性命不值錢!
根據資料,2003年有卅九萬部殘障車,年免稅總額達卅八億元,2008年有52萬6029輛殘障車,免稅金額達54億元,至2013年六月底,全國逾六十二萬輛,免稅金額高達六十五億八千萬元,名車最多的是Benz。
台灣經濟越來越差,開高級車變身殘障車的人越來越多?
身障免牌照稅名車統計
BENZ(賓士)→8150 輛
LEXUS(凌志)→5319 輛
NISSAN(日產)→3226 輛
BMW(寶馬)→1638 輛
TOYOTA(豐田)→1121 輛
CADILLAC(凱迪拉克)→222 輛
VOLVO(富豪)→48 輛
我們要謝謝開
如果這六十五億八千萬元去修整人行道有多好?
如果這六十五億八千萬元添購復康巴士有多好?
如果這六十五億八千萬元去再教育公車司機要把身障者當人看有多好?
如果這六十五億八千萬元去國民教育台灣人不要「笑貧」有多好?
買得起車、養得起車為什麼還要補助?
8年前寫過一篇「這些不被理解的外省人」,這種東西我這些年寫太多了,今天我寫下這篇「人權魔人」「正義魔人」不屑或遺忘的台灣陰暗角落-「這些不被理解的台灣身心障礙者」,在此奢望多年後回顧此文時,台灣那些屍位素餐的利委早就把這種制度廢除了!
Written by blackjack
身障免稅車牌 賓士最多【聯合晚報╱記者洪哲政/台北報導】
2014.01.08 02:52 pm
政府顧及殘障弱勢,規定身心障礙民眾買車可免牌照稅,但監委調查,由於免稅條件過於寬鬆,免牌照稅的身障車輛逐年增加,至去年6月止全國已高達62萬1715輛,免稅金額達到65.8億元,且其中不乏國外高排氣量的高級進口車。統計
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會議上午審查通過由監委程仁宏、楊美鈴主查的「身心障礙車輛免牌照稅名車比例偏高」調查報告,兩人認為,身障車免稅條件過於寬鬆,造成部分投機者利用身心障礙者名義規避稅負,以致稅源流失,公平性屢遭質疑,政府也沒有查察,根本不符稅負公平原則,決議函請財政部、衛生福利部、交通部等機關修法改善。
監委調查統計,截至102年6月底免稅身障車輛數已達62萬1757輛,其中排氣量
監委說,因現行制度係依汽缸總排氣量(c.c.數)適用的稅額全額免徵,所以造成有能力購置豪華車輛的身障者或其親屬減免的稅額較高,經濟能力普通僅能購置一般車款的身障者減免稅額則較低,不符租稅垂直公平原則。
監委質疑,部分投機者假借身障者名義申請車輛免稅,稅捐稽徵機關卻認為因涉個案事實認定,實務上查核有困難,雖偶有訪談,但實質效益有限,使這項免稅福利淪為規避稅捐的工具,呼籲主管機關應研議更積極有效的查核機制,以杜絕取巧與逃漏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