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英國俗稱的”藍色(憂鬱)星期一”(Blue Monday). 通常在這個星期一,耶誕節和新年的歡樂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大家回到日復一日的工作,下一個假期還不知道在哪裡,但是阮囊已經羞澀,帳單如雪片般飛來,月底還得報稅. 原先的不如意沒有隨新年消失,一時又看不到改變,加上窗外總是灰濛濛,雨雪綿綿的陰冷天氣,很難不令人憂鬱.
今年上述這些因子一個不少,再加上日益嚴重的疫情和第三度的封城,所有人都超級鬱悶. 家有學齡兒童的父母,還要再加上一筆學校關閉. 小孩在家學的有限,煩無上限, 一家人在家相親相”礙”,大人小孩一天崩潰好幾次都不意外. 更慘的是,這樣的日子無限循環,雖說封城預計到三月,但是大家心裡有數只會更長不會更短,有如困獸一般被關在牢籠裡的生活,無比煩躁無比茫然.
去年三月底第一次封城,冬季剛過春天剛來,漸漸暖和的天氣和逐日增加的日照讓人心情愉悅. 沒有人經歷過所謂的”封城”,關在家有奇異的新鮮感,所有變化都是暫時性,很多人覺得熬過這幾個月,到夏季氣溫升高,病毒傳播力減低,一切就可以恢復正常. 那幾個月不容易,卻也轉眼過去. 夏秋之際,生活短暫回到常軌,隨著氣候變冷,疫情反向升溫,歲末年初沒有帶來期盼的新氣象,只有回到原點的重新封城加鎖國,連我這個半杯水滿(glass half full – 指天性樂觀)的人,都想把水倒掉換一整杯伏特加乾下去.
封城生活斷續的過了近一年,所有可以打發時間紓解壓力的活動都做了好幾輪,有點玩不出新意,也懶得找新花樣,倦怠感與煩悶感大概是不分種族不分國籍所有人共通的情緒,唯一的希望就是疫苗快點發揮效力,結束這場醒不過來的惡夢. 但是疫苗接種再怎麼有效率,還是需要時間,這場仗打了那麼久,大家都已經到了身心的飽和點,實在不知道還可以撐多久.
十二月在換日線發表的這篇「英國變種病毒好可怕,倫敦逃難又搶糧」?旅英台灣人有話說:請媒體別再聳動報導刊出,得到很多旅英(歐)台灣人的共鳴,但也有些並未身歷其境的讀者認為文章沒有真實的傳達英國疫情的嚴重性,甚至有”粉飾太平”之嫌. 我不知道這些人期望看到什麼程度的”慘況”,期望身在封城中的我們有多麼痛苦,我只能說,當熟悉的生活徹底瓦解,當自由變成生命的威脅,當生離死別變成家常便飯,當確診與死亡人數讓人麻木,我們能做的也只有認真防疫,盡己所能的維持某種程度的”正常”. 如果不是這樣,不用等病毒侵襲,光是焦慮與恐懼就足以致命.
我不是沒有見識到病毒的可怕和封城的殘酷. 這段時間以來,有許多發生在身邊的變故:
好友L的父親在第一次封城中因心臟病猝逝,懷著老三的她臨盆在即,卻必須安排後事,把精神衰弱的母親接來同住,去醫院生產時只能請15歲的繼女照料母親和兩個孩子. 產後的她關在小小的公寓裡,上有老母下有嬰幼兒,丈夫為了養家一週工作六天,她一個人撐起家裡,咬牙度過這段日子.
W的哥哥在耶誕夜倒臥沙發,怎麼都叫不醒. 中國嫁來的嫂嫂不會說英文,只能打電話請姪子幫忙. 姪子進門立即叫救護車,哥哥在醫院確診新冠後,接觸家人都需隔離,姪子不得已讓太太帶孩子回娘家,自己一個人在家,一家人耶誕和新年都無法團聚. 進加護病房幾天後,哥哥還是不幸過世,嫂嫂只能視訊見昏迷中的丈夫最後一面,就此天人永隔. 然而死亡人數這麼多,葬禮最早只能排到二月中旬,嫂嫂帶著五歲幼女不知何去何從. 禍不單行的是,W丈夫的祖母也在蘇格蘭因病過世,兩個葬禮他們都無法參加,只能悲傷困坐家中,繼續工作和照顧孩子.
前幾天,同為皮膚科醫生的朋友夫婦被徵召進加護病房幫忙,醫院上層直接發了輪班表,要大家自己填支援的時段,沒有願不願意,沒有額外津貼,每個人都要上前線幫忙. 所幸朋友夫婦都已注射疫苗,又因為家有兩小,得以只派一人上場,因此先生本週開始,每周要進加護病房值兩天的大夜班,幫忙照顧超出負荷的新冠病患. 提及此事,兩人無奈卻冷靜的神色讓我不知該說些什麼,只能在視訊的這一端,給他們一個鼓勵的微笑.
這些疫情中的故事,述說的是生命的脆弱與人心的強韌. 過去這一年來的"新日常",不幸的就是隔離,疾病和死亡. 身為成人,身為父母,我們努力撐著不斷崩塌的天空,只為守護孩子的童年. 我們都還好,但是這個”還好”,建立在很低的標準上: 只要全家平安,就是最大的恩典; 我們的小確幸,來自極瑣碎極尋常的事物,比如出門散步呼吸新鮮空氣; 比如和朋友鄰居路上偶遇,隔著安全距離問候幾句; 比如超市和網購買得到什麼好吃的東西. 如此而已.
最近台灣的院內感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除了某些責怪醫護人員的聲音,竟然有人已經喊出要”封城”. 我很好奇這些人到底懂不懂所謂的”封城”? (還是懂不懂不重要,反正封你的城不是封我的城?) 知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的經濟萎縮,精神打擊和骨牌效應? 不要說其他,光是台灣許多家庭三代(甚至更多代)同堂,多數住宅沒有陽台和院子,一家老小一天24小時,一週七天窩在家裡,大人在家工作(如果還有工作的話),小孩在家自學,大概就會逼瘋不少人. 我們身在疫情嚴重的英國,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接受反覆的封城,接受自由的剝奪,接受病毒的無情,接受這一切帶來的心理壓力. 台灣疫情還在可以掌握和應變的範圍內,只需切實防疫,無需急著走上極端 – 所謂的”封城”,真的不好玩.
我們這些在極端裡過了近一年的人,每天繞著基本的防疫與生活所需打轉,日子不好過,但也是一天天混混沌沌的在過. 撐了那麼久,會在這個時間點,因為上述的各項理由而感到洩氣和憂鬱,是很正常的. 我想我們都需要一些喘息的空間,大口呼吸新鮮的空氣; 一個(或更多)深深的擁抱,讓身心重新感到接近; 一個繼續勇敢的理由,把崩垮的自己拼湊起來; 一個可以寄託的希望,讓所有的失去不那麼悲傷. The list goes on. 當然這些在此時此刻或許不是那麼容易,但是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一個深陷谷底的人,知道別人也和你有一樣的失望與渴望,或許可以減少這份孤獨感.
我不是什麼專家,沒有什麼妙招,也為Blue Monday所苦(其實是Blue Monday to Friday – 小孩在家上學的每一天),只能盡己所能好好過,告訴自己日子再怎麼長,也還是有得忙; 情況再怎麼糟,都還是有希望; 前路再怎麼險,每過一天我們就離終點近一點.
寫稿的這個星期天,倫敦下起了少見的雪. 我家兩小興奮得不得了,冷得要命也要去公園玩雪. 社群網路沒多久就被一片白洗版,所有人都因為這稀有的景象而感到久違的喜悅與平靜. 再怎麼辛苦的一年,再怎麼漫長的冬天,還是有這樣美好的時刻 – 所幸身在封城疫區中的我們,還沒有忘記怎麼看著天空微笑.
明天又是另一週的開始. 深藍的天空被這場雪調淡了些,希望春天已經不會太遠.
希望早日疫過天晴
我在美國也是滿頭包啊
保重身體小心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