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01 13:25:50瀏覽57|回應0|推薦0 | |
[轉貼] 「漢字簡化之後,親(亲)不見,愛(爱)無心,產(产)不生,廠(厂)空空,麵(面)無麥,運( 运)無車,導(导)無道,兒(儿)無首,飛( 飞)單翼,湧(涌)無力,...有雲(云)無雨,開關(开关)無門,鄉(乡)里無郎,聖(圣)不能聽也不能說,買(买)成鈎刀下有人頭,輪( 轮)成人下有匕首,進(进)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裏走,只有魔,還是魔。」 「汉字简化后,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美还是美,善还是善,虽丑无鬼,只不过台无吉,湾无言! 穷不躬,权不佳,巩不革。车不行田,坚不称臣。无鹿亦能丽,无巫亦能灵,无水亦能灭,无火亦能劳,无曲亦能礼,无手亦能击。办事左右不辛苦,垦荒何必靠豺狼。」 、簡體字並非中共的發明,而是整個中國歷史上陸陸續續出現的東西。 二、現在的正體字,脫胎於1875年清朝欽定的正體,由龍啟瑞奉諭作的《字學舉隅》作為標準;而不符合清廷心意的,通通焚燬刪改,漢字作為載體也無法倖免於難,俗體字也在此時被嚴格禁止。所以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的後人,習慣稱之為「韃體字」。錢玄同也忍不住要噴滿清:「這樣是正體,那樣是俗體,狺狺不休!其實他們全是不認識古字的!」因此趙認為,凡是鼓吹繁體是正體的人,也同樣「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三、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有提到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命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而鄧散木在其《篆刻學》中對這段話的一點解釋是:「省者,省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這就是漢字的簡化與統一。因此,趙皓陽認為,簡體字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進步。就連蔣中正所寫的「親愛精誠」四個大字、蘇東坡的《前赤壁賦》,裡頭的愛也是無心的。 ID-186644.jpg ▲蘇東坡《前赤壁賦》。(圖/翻攝自網路) ID-186645.jpg ID-186642.jpg ▲親愛精誠,很多人都習慣省去「心」,包括蔣中正。(圖/翻攝自網路) 四、繁體字不該與文化正統捆綁,硬要爭「中華正統」,就應該去山頂洞裡面鑽木取火才對。 五、對於繁簡之辯,應該「識繁寫簡、全憑自願」,不該強迫、也不該瞧不起人。 事實上,簡體作為中共官方字體,有它的歷史沿革在;為了推廣更多人識字,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得不為的決定。但是它是否意味著「文化的傳承與進步」呢?其實還有二說。在「省改」過程中,將原來的字義都給改變(而且是大量改變,致使許多字句無法辨認,例如干妹妹),是否稱得上「文化傳承」呢?拋棄舊有造字邏輯,是否叫做「文化進步」呢? 不過,兩岸各有他不同的文化與歷史背景,強迫要求誰改變從小到大使用的文化載體,恐怕是沒有人願意,且這同時也牽涉到「面子問題」。或許,正如同網友趙皓陽說的,「識繁寫簡(識簡寫繁)、全憑自願」吧!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