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人說癌症的起因是來自自己體內的DNA,他是本來就設定在自己DNA裡面的定期炸彈
2024/06/01 15:59:17瀏覽41|回應0|推薦0

有人說癌症的起因是來自自己體內的DNA,他是本來就設定在自己DNA裡面的定期炸彈,時間到了。自然會爆,跟什麼飲食啦,情緒啦,毒物刺激啦,輻射污染啦,沒什麼直接關係,也不是外來的什麼致癌物質感染造成的,而是DNA裡面本來就有癌細胞的基因載體(行話叫做:proto-oncogene),只是平常被包裝起來,遇到一些"特殊條件"的時候,比方說"深刻在原始DNA理的倒數計時器的時間到了"才開始釋放出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癌症專家研究後,很沮喪地發現,那些所謂的致癌物質,只是一種"模糊"的說法,嚴格的說起來,應該稱為"啟動",如果採用中國大陸的用語來說,會被叫做"激活",而不是"導致"`.

老實說,如果只是因為干擾基因複製,就會致癌,那麼,參照各式各樣不同的致癌因素和致癌物質的分子大不相同,理論上所導致的癌腫瘤長相和腫瘤的病徵也應該有很大的不同才對,可是從臨床上來說,不館是什麼特殊的原因導致的癌症,在相同的器官來說,幾乎世界各國的腫瘤長相和病徵幾乎都差不多,這太不可思議了。

這個理論主要是在講一個觀念:癌症,沒救,他是生物體的自殺模式。一經啟動,就沒救了,就好比被發射出去的核彈,除非因為很特殊的原因,讓它"自行"暫停",但爆炸已是必然,只是時間早晚。

醫學界在一些很嚴格的條件下,逐漸發現了一些可以讓已經"開始啟動"的自殺細胞暫停的方法和物質,這也就是後來俗稱的"標靶藥物",也許有的人會說:很好啊,這樣就夠了,讓它暫停不就已經達成"治療"的意義了嗎?

是沒錯,可以暫停某一類的癌細胞繼續發展,但是"轉移"呢?

醫學界截至目前為止,完全搞不清楚"轉移"的機制在哪裡,用一般民眾能理解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真的不知道,明明被我們綁好的盜匪,到底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逃離現場,又是搭什麼車跑到千里之外的其他犯案現場,我們真的無從查起啊...

聽起來真是洩氣,如果你是警政署長,一定會震怒,馬上下令把這班庸才全給解聘了。

可是不行啊,他們可全都是當今世界上醫學界最強的菁英,科學界的金頭腦,把他們解聘,癌症就完全無法解謎了。

是嗎?那怎麼辦?

現在,讓我們把問題再爬梳一遍。

有科學家說,癌細胞的基因載體,本來就在我們自己的DNA裡,不是什麼致癌物質造成的,那些致癌物質,只能算是"啟動",啟動知道吧,打個比方,核彈本來就製造好了,如果有個總統把它發射出去,那這個"總統"理論上頂多是"啟動"核彈的人,而不是"製造核彈"的人。

因此現代的科學,似乎是走錯的方向,如果這個理論屬實,那麼"治療癌症"就是錯的方向,"標靶也是治標不治本",你阻止不了歹徒到助流竄,只能在第一案發時間拿條繩子綑綁,而且還不能保證歹徒"全數就逮",這樣的治安,實在令人不安。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的醫學界,逐漸計畫將癌症歸類為遺傳疾病的主要原因。

可是現實的世界又不允許有良心的醫學專家這樣公布,因為製藥體系好不容易將人們教育成"誤以為"癌症是可以在一些很特殊的"標靶藥物"下"治"好的,而不肯明白地說:"其實沒有所謂的"治"或"不治",真正的情況是:"醫師只能猜,...",所以一些沒按照醫師指示"治療"的病患,腫瘤卻硬生生突然消失的,他們就把它叫做"奇蹟"。

是嗎?可是這樣的奇蹟卻常常發生,病人不知道為什麼,醫師更不知道為什麼。

然而,卻還是有一大群,明明很乖很聽話,願意竭盡所有,忍受一切極為"殘忍"的治療方式,只為了多活幾天的病患,卻連這最卑微的心願都不可得,無助的家人也早已無能為力,只能不斷地看著病人逐漸消瘦,靜待哪一天的到來,醫師在那時候,所能說的,也只有:"進安寧吧,我們已經盡力了。"。

為什麼?這正是現代醫學的無奈啊。

核彈可以因為銷毀而不見,如果癌是自身的基因,那麼,如果可以想個辦法把這個自殺基因去除,比方說打個針或吃個藥,就可以像拆核彈一樣,把這個大傢伙給解除威脅了。

說到這,如果有人願意去研究,也許真有那麼一天,把如何除掉那一段"臥底"的自殺基因的方法或藥品給研究出來了,到那時候,除了諾貝爾獎之外,也許秦始皇所說的"長生不老藥",就真的有可能跟著做出來了。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註]: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42585 

[轉貼]

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

Posted on 2013/08/06 in 生命科學, 遺傳, 遺傳學原理 28,252 views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分享

Print Friendly

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助理胡琬琳

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為細胞內之正常基因,其表現的蛋白質產物能促進細胞生長及分裂,當原致癌基因在諸如放射性物質、化學物質及病毒的作用影響下而突變(mutation)時,會造成其蛋白質產物過量產生或是活性增加,使細胞的生長及分裂大幅增加而導致癌症(cancer)。此時突變後的原致癌基因即稱為致癌基因(oncogene),換言之,原致癌基因是致癌基因的前身。

原致癌基因突變為致癌基因的方式可分為三類:(1) 基因於基因組中(genome)的移動;(2) 原致癌基因的放大(amplification);(3) 原致癌基因本身或其調控區(control element)發生點突變(point mutation)。在第一類情形中,原致癌基因經轉位作用(translocation)移至不同的基因座(locus),因受到較為活化的啟動子(promoter)調控,導致其表現量增加而轉變為致癌基因;在第二類情形中,因為原致癌基因的套數(copy number)增加,導致其表現量增加而轉變為致癌基因;在第三類情形中,因為原致癌基因本身發生點突變,使其所表現的蛋白質活性增加或不易被降解(degradation),或者當原致癌基因調控區發生點突變,亦可導致其表現量增加而轉變為致癌基因。

目前研究所發現的原致癌基因大致可分為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受體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膜上非受體酪氨酸激酶(membrane mssociated non-neceptor tyrosine kinases)、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絲胺酸/蘇胺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s)、核內DNA結合/轉錄因子(nuclear DNA-binding/transcription factors)等基因。

以下分項舉例並簡介各原致癌基因:

1. 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

SIS基因 [v-sis基因為猿猴肉瘤病毒(simian sarcoma virus)中的致癌基因] 表現血小板衍生性生長因子B鏈(PDGF B chain),此基因為最先被確認與已知細胞內基因具有同源性的致癌基因。

int-2基因表現一種與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相關的生長因子(FGF-related growth factor)。

KGF基因又稱HST基因,亦表現一種與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相關的生長因子,而且在胃癌及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細胞中被發現。

2. 受體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FMS基因表現血球生長激素-1 受體(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1 receptor),且被確認為一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的致癌基因

TRK基因表現類神經生長因子受體蛋白(NGF receptor-like protein),第一個被發現的TRK基因位於胰臟癌細胞中。

3. 膜上非受體酪氨酸激酶(membrane associated 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SRC基因為第一個被發現的原致癌基因,其蛋白質產物為蛋白質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

LCK基因從T細胞腫瘤株(T cell tumor line)中所分離,且被認為與T細胞的CD4及CD8抗原(antigen)有關。

4. 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MAS基因在乳癌細胞(mammary carcinoma)中所發現,其蛋白質產物為血管收縮素(angiotensin)的受體

5. 絲胺酸/蘇胺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s)

RAF基因參與在大多數受體酪氨酸激酶(RTK)的訊息傳遞路徑。

MOS基因一般表現於生殖細胞(germ cell)且作用於卵子成熟時。

6. 核內DNA結合/轉錄因子(nuclear DNA-binding/transcription Factors)

FOS基因首先於骨源性肉瘤病毒(Finkel, Biskis, Jinkins murine osteogenic sarcoma virus)中被發現,其蛋白質產物會與另一原致癌基因JUN的蛋白質產物交互作用,形成轉錄調節複合體(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complex)。

p53基因的蛋白質產物為人類腫瘤中最為人熟知的突變蛋白(mutant protein),突變形式的p53蛋白會干擾正常p53蛋白抑制細胞生長的功能,故導致癌症產生。

參考資料:

Jane, B. R., Lisa, A. U., Michael, L. C., Steven, A. W., Peter, V. M., & Robert, B. J. 2011. CAMPBELL BIOLOGY. Ninth Edition. San Francisco: Pearson Education, Inc.

Harvey, L., Arnold, B., Chris, A. K., Monty, K., Matthew, P. S., Anthony, B., Hidde, P., & Paul, M. 2007. Molecular cell biology. Sixth Edition.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The Medical Biochemistry Page. http://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org/oncogene.php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分享

Tags: 原致癌基因, 基因, 基因突變, 致癌

前一篇文章前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jtzji&aid=18067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