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31 15:28:00瀏覽300|回應0|推薦2 | |
10月31日是萬聖夜,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西方的鬼節,隔天11月1日是萬聖節,在大部分歐洲的天主教地區都會休假。或許您會納悶,雖然現在這個鬼節已經逐漸演變成嘉年華會或狂歡節的性質,少有鬼裡鬼氣的氛圍了,而且不只是小孩,連大人也會趁機裝神弄鬼的作樂一番,但也不至於需要在第二天放假,好讓全民盡情享受吧? 其實萬聖夜與萬聖節不只是二個迥然不同的節日,甚至節日的主題還完全相反,主角一在地下、一在天上——萬聖夜是跟鬼有關的民間節日,萬聖節卻是紀念天主教聖徒的宗教節慶。二者前後相接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安排的。
萬聖夜源於英國,原本是最早定居在不列顛的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他們認為新的一年在11月1日開始,10月的最後一天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他們相信,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晚上,連接陰間與陽間的門將會開啟,死亡之神與其它幽靈鬼怪將會遊走人間,尋找獵物或替身,所以這個晚上被稱為“死人之日”,對人類而言是特別危險的時刻。只要平安度過這一夜,就可以邁入新的一年。因此凱爾特人就想出一些方法,來避免自己在鬼夜時被鬼盯上。 凱爾特人會在這個晚上燃燒農作物作為祭品、將食物放在門口讓孤魂野鬼享用,並穿戴動物的頭骨皮毛,發出奇怪的聲音,讓死神辨認不出真正的自己,好避開災禍。這些就成為今日萬聖夜點南瓜燈、小孩沿街敲門要糖果,以及人們化妝成各種奇形怪狀的打扮,並且狂呼亂叫的由來了。 過了這個晚上,鬼魂回到陰間,一切便又恢復正常。此時凱爾特人就會從仍在燃燒的篝火堆中取火種,用來點燃自己家裡的壁爐,除了有除舊布新的意思外,也希望藉此保護全家不被惡靈糾纏。
後來基督教傳入英倫三島,逐漸成為信仰的主流,但傳統的凱爾特習俗仍然流行著。教士們為了要杜絕這種“異端”說法,就在鬼節的次日悼念殉道的聖徒。 基督教在耶穌升天後,便由其門徒傳福音,逐漸形成宗教。在剛開始的三百年間,基督教是受到羅馬帝國的迫害的,許多堅定的信仰者遭受酷刑,或以殘酷的手段被折磨至死,例如使徒伯多祿被倒釘在十字架上、西門被鋸死。由於前僕後繼的信徒為了維護信仰而殉道,基督教逐漸深入人心,終於使羅馬皇帝解除禁令,而後甚至定為國教。 基督教成為主流信仰後,一些致力在教義或傳道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修士如奧古斯丁、方濟各等,也被天主教會承認為聖人。中世紀宗教迫害期間也出現過被封聖的人物,只是極諷刺的是,這個時代的聖人在他們活著的時代,經常被當成異端或巫師處死,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聖女貞德——她自稱為神所召喚,帶領法國人民反抗英國的入侵。她鼓舞著法國百姓,逐漸收復失土,但因為受到英軍的敵視,被英軍擄獲,將她視為女巫,判處死刑,1431年被火燒而死,年僅20歲。25年後她的名聲被恢復,隔了將近500年後的1920年被封為聖女。 自從西元九世紀開始,教宗便將11月1日正式定為節日,舉行彌撒或守夜,來紀念所有知名的、不知名的殉道者。這樣看來,是先有萬聖夜,才有萬聖節,而後者因為是宗教節日,在歐洲大陸以天主教為主的地區裡普遍奉行,而前者多隻在英倫三島及其殖民地中流傳,直到近代才在其它地方流行開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