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9 16:27:18瀏覽1453|回應3|推薦50 | |
展覽地點: 首都藝術中心 開放時間: 10:00~19:00(週一休館) 地址:台北市仁愛路四段343號2樓 黃小燕老師,畢業於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繪畫組,回國後任職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目前也正好是指導米亞「畢業展覽專題」的老師。個人深覺必須多多欣賞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不但藉以提昇眼界,從中也得到些許的養份,更能因此豐富您我的藝術涵養,鼓勵喜愛藝術的朋友們,不仿抽空觀賞她獨特的詩意創作喔! 敘事詩--說故事的角度 【黃小燕】 繪畫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有人是向自己挑戰、有的是情感抒發、有些則是向歷史交代,那麼我呢?如果我的理想有別於這些世俗的想像,或是完全不按人情世故的路線筆直前進;如果想像自己所有的創作能達到像是Cy Twombly的作品裡,那種毋需多置一詞境界:過多的文字論述及評論完全使不上力,觀眾或是評論家在畫作面前受到了感動卻無法多說一句話,頂多只有「喟嘆」。這一聲喟嘆好比面對神蹟時的反應,人類的語言修辭容量不足以形容那些感動。這是一個多麼難的境界,這也是繪畫帶給世人靈魂滋養及滿足感的時刻。如果這也能成為一個目標,創作的人尋找的無非是靈魂的滋養,儘管據說靈魂只有二十一公克,但是自古以來多少人就為了這個「輕」而將自己的一生重重擲入。「喟嘆」,也許是靈魂的聲音。 到底感性的存在是否對於人類的益處終究無所謂?那麼宗教的力量從何而來?那些無形的能量,非金錢或物質所能駕馭的快樂與滿足,該往何處去?例如知識的終極目標除了促進人類福祉之外,是否也具有無所作為的自我滿足感。如果文字的敘述足以表達每個人的感官思想,那麼藝術必定具有文字無法企及的優勢。這是我,也是每個畫畫的人心底那一點點自以為「跟別人不一樣」的小小感傷。 當我畫畫的時候,工作室除了繪畫材料,沒有任何足以刺激視覺以及足堪想像的資料圖錄或照片作參考。所有的影像色彩線條空間的擺布,都來自大腦海馬迴那一點一點發散的訊息。這是為什麼旅行、閱讀、電影,或是聽歌劇看表演活動對我而言如此重要,這些都是養分,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刺激著敏感又纖細的神經。一點點的躁動、一點點的出格,都足以讓創作的人牽連出一塊又一塊的想像空間。 敘事詩在英文裡的翻譯叫做「Epic」,在歷史洪流裡自己也許僅只是一粒沙,但是所有的生命歷程不也就是這一枝草或一粒沙逐漸累積而成?抒情而不濫情,或許像史詩電影一般冷冷的旁觀現世的故事,而當化成文學的筆,必又是另一番風味。畫筆所能呈現的畢竟與文學的筆不同,那些感動的色彩、悸動的線條,或是幾筆意在言外的符號,都是萃煉出來的痕跡。也是我想要在恆河沙數的時間軸線上挑揀出來的歲月片段。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