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人都被包裝過
2007/08/31 07:49:03瀏覽861|回應0|推薦0

歷史是一面鏡子, 是後人引以為戒的鏡子.

過去, 歷史的解釋都是為當權者需要所做的解釋. 穿鑿附會, 顛倒是非不少.

大家不察, 千百年下來, 讀書人讀壞了頭顱, 人格被扭曲而不自覺!

歷史新解的目的是: 歷史的解釋權不是統治階層的專利.

讓我們自己來解釋歷史.

古代聖賢皆好休妻 ~~轉載

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可惜世間姻緣天定,別說有滿天下的如花美眷為難得佳偶而感慨:原來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就算是得遂心願覓得如意郎君,聽罷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山盟海誓,也未必就一定能美滿幸福。真正到了拉著你的手就像左手拉右手的時候,就是聖人也難免棄妻如敝履——只因為那句孔子曾經講過的:食色,性也。
  
孔子棄妻 
  
拉開歷史舞臺的帷幕,第一齣被安排好的劇目,似乎是老天故意和素有崇拜聖賢先哲傳統的中國文人開的一個玩笑,首先出場的就是總號召大家以擔當天下為己任的孔老夫子。
   
在為孔子完成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崇高家族使命後,伯魚的母親便被我們這位滿口仁義道德的聖人掃地出門了。不說這色衰愛弛的悲哀,不提那晚景淒涼的痛苦,甚至到她上窮碧落下黃泉仙逝的時候,孔子的鐵石心腸都沒有哪怕是剎那一刻的觸動。
  
據《禮記.檀弓》記載: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伯魚因為替被父親趕出家門的亡母多哭了幾聲,就被孔子在門生面前大肆批評:嘻!鯉這小子也太過分了哩。嚇得伯魚趕緊收了眼淚。
  
孔老夫子的教誨歷代相傳,不僅僅是儒教的教化,還有這休妻的傳統。孔子休妻,伯魚還哭了幾聲,到子思便索性教育兒子上不必喪其出母,理由倒也簡單: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意思很明白:她現在既然已經不是我的老婆,當然也不能算兒子你的母親了。
  
至此,按《孔子家語》的推算,從孔子的父親叔梁紇開始,歷經孔子、伯魚、子思,孔門四世休妻,真真是薪火不息、代代相傳啊。
  
曾子出妻 
  
有前輩先賢仙人指路,不免就有不甘寂寞的聖賢中人也來以身作則,垂范後世。曾子不僅在思想上傳承了孔子的衣缽,在休妻這件事上也身體力行去學習,以便掩飾自己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念想。曾子因為老婆蒸的梨子沒有熟要離婚,想從此甩掉黃臉婆。這位夫人久受夫子熏染,對詩書禮易也略通一二,說:婦有七齣,不蒸亦預乎?她詰問曾子,離婚的七齣條文,我這沒蒸熟梨算哪條?曾子回答不上,惱羞成怒說:蒸不熟而已,何問其故乎?我說離婚就離婚,問這麼多幹嘛?
  
最明白的真理也改變不了最簡單的事實,因為是男權的天下,女子只能生而無奈:這個世界不講道理,一旦遭人厭棄,就算有滿腹的委屈,又能給誰去講道理,就算講清楚了又能怎樣?碎過的鏡子,就算拼得再好,也終究是有裂痕了。
  
孟子休妻 
  
無獨有偶,孔門的接班人孟子也有休妻的史話。不同的是,此君厚著臉皮要求的黃粱美夢,不僅沒有成功,還招來自己母親的一頓痛罵。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獨自在家,就很隨便地叉開腿坐著。孟老夫子進門一見很是不高興,就去母親面前告狀說:這個女人不遵守禮節,我要和她離婚。母親看破了他喜新厭舊的真面目,很生氣地教訓他說:將上堂,聲必揚;獨入戶,視必下。汝于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無禮汝婦無禮?很明白地告訴他:你到了自己的內房私室,進門的時候沒有先發出聲音,結果讓妻子不能及時調整禮儀,是你無禮還是你老婆無禮?言下之意就是,你自己先不守禮法,又怎麼能要求別人呢?
  
不管是糟糠之妻不可棄的諄諄教導,還是夫可出妻,妻不可自絕於夫的可笑言論,都已經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幅剪影。今時今日,再沒有所謂名正言順的出妻,女子們也不必把自己的人生寄託在對愛人儂作北辰星,千年無移轉的希望上,你心愛的他如果真有異心想著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就算再心酸也別為了他而放棄自己。
  
要知道,生命是一片樹葉,你雕謝了,森林依然充滿生機而愛情是一朵浪花,你消失了,大海照舊奔流不息。所以,不如瀟灑地華麗轉身繼續自己的精彩,讓生活告訴他甚麼是佳人難再得罷! (文/崔瑞萍)

http://www.singtaonet.com:82/gate/big5/bbs.singtaonet.com/dispbbs.asp?boardID=19&ID=12243&page=20

 

 

http://www.singtaonet.com:82/gate/big5/bbs.singtaonet.com/dispbbs.asp?boardID=19&ID=12243&page=20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gching&aid=119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