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廟宇工程與南北設計歷史沿革
2020/09/18 15:13:37瀏覽25|回應0|推薦0
雖然有幾百年的歷史,但由於許多新的寺廟正在興建,舊的寺廟也在修繕和擴建,所以這種工藝在台灣幾乎沒有消亡的危險。道教、佛教、民間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量的資金用於寺廟,說明社會更加富裕。本文會分享關於廟宇工程與設計的相關資訊。
無論這些寺廟的側重點是什麼(有時一個寺廟內會結合幾種宗教傳統),千年是這些寺廟最突出的視覺特徵之一。它們使台灣的寺廟建築對信徒和遊客都特別引人注目。對於習慣了儒家廟宇簡單線條的人來說,在廟宇的屋頂上加裝念頭,會顯得華麗而雜亂。但如果仔細研究這些人物本身及其文化意義,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

南北廟宇工程差異

北方式廟宇偏好莊重沉穩、宏偉大器的風格,注重工整對稱,呈現平衡穩重的秩序感,為突顯廟宇地位、權威等象徵功能,建築外觀簡單俐落,較少搭配華麗的裝飾構件。南方式廟宇亦稱作閩南式廟宇,整體建築注重莊嚴華麗,如在屋頂的西施脊外,還會以剪黏方式加上如龍鳳圖案、雙龍搶珠、福祿壽三仙、雙龍拜塔等裝飾,除了展現豐富多彩的建築特色外,更具備辟邪祈福的意義。

修繕寺廟的技法有木雕、石雕、泥塑、水泥預鑄4種技法,因為原料的質感差異,被人們應用於不同廟宇構件,以下會一一介紹這4種技法的特色及應用構件:

1.木雕工藝技法

木雕工藝技法多用於神像、神龕、神樆、信仰祭祀之禮器、法器等部分,甚至是寺廟建築中的構件連接處,如斗座、斗拱、雀替、員光、垂花、瓜筒、獅座、藻井、門扇、窗格、樆屏、匾聯、眉額、門目、眠床等多是以木雕技藝製成,再使用粉彩塗漆上色,搭配金箔,展現木雕藝品的神聖莊嚴。

2.石雕工藝技法

石雕在傳統文化中就有堅固、吉祥的意象,修築宮廟時皆會設置石雕藝品,以展現對祀奉神明的重視,表現上多採用神仙人物、蟲魚鳥獸、鄉野傳說等故事作為主題,甚至會以圓雕、浮雕或透雕等技法,表現出雄渾美感及傳統意象的獨特造型,常見的宮廟石雕有石獅、龍柱、石鼓、柱珠、壁堵石雕、石階、御路石、神像、石窗櫺、石枕、花鳥人物柱、牌坊、石碑等構件。

3.泥塑技法

泥塑是先將黏土塑形後,放至乾燥或以火燒製,再依造型上色,搭配其他媒材,共有泥塑、剪黏、交趾陶3種作法,除了用於製作神像,也會應用在屋頂、壁堵、杆欄、牌樓等細部構件,不過也有大小如整片牆面規模的泥塑作品,表現題材多採用傳說、歷史、戲曲、故事、吉祥圖樣、忠孝節義等,包羅人物、鳥獸、花草及器物。

廟宇工程歷史沿革

千年讓人們生動地了解了中國的歷史、文學、神話和宗教。例如,沿著寺廟屋頂的複雜場景可能講述了一個古代歷史的故事,包括騎兵、步兵和僕人;或者描繪了一個快樂的場景,三個吉祥的神在他們的高處向所有的觀眾延伸他們的善意。
陶俑的製作難度較高,但其耐候性特別強,因此多用於屋頂裝飾。泥塑較常見於樑和牆的內側,因為其精緻的特徵更能防止風化。
世代以來,千年工匠都是以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和其他物件為代表,或以寶塔、鳳凰、龍等吉祥物為代表。在中國大陸,千年主要分佈在南方。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李建朗說:"可能是由於當地的 "石灣陶 "習俗,即用小的、像娃娃一樣的瓷器來裝飾私人住宅。
後來,千年傳入福建,清朝末年又傳入台灣,當時很多人從沿海省份遷到台灣。後來,在20世紀20年代寺廟建設蓬勃發展的時候,大量的大陸工匠越過海峽,幫助裝飾新建築。這些工匠可分為兩派:廣通派(尤其是來自省城周州和汕尾市)和福建派(主要來自川州地區)。
在台灣發現的千年風格,通常被定為 "南何 "或 "北洪"。這些名詞指的是兩位著名的工匠:來自關東的何進龍和來自福建的洪坤甫。 "何來自汕尾,一個以精緻工藝著稱的地區,"李教授說。 "他注重姿態,對軍事人物有偏愛。洪先生是1919年從福建來的。他擅長做工精細,偏愛製作平民人物。"
1928年台南清潭寺新增的千年被認為是何正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1919年台北龍山寺的修繕則是洪坤甫作品的最佳範例。如今台灣的千年工匠大多是這兩位的徒弟,或者是向其他兩派成員學習過。
傳統的千年是變廢為寶,因為是用有瑕疵或破損的陶瓷碗和瓷碗來構築人物。例如,洪崑甫大師用日本碗來構造人物的基本元素。工匠們將石灰、石棉、糖漿,甚至有時還將蜂蜜混合成柔軟的塑料團,然後將其塑造成人形、動物或植物的粗糙輪廓。物品的骨架是用鐵線製成的。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kochen99&aid=15075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