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1/05 14:32:44瀏覽1247|回應0|推薦0 | |
範例:審己以度人 曹丕〈典論論文〉在評論文章時,強調必須「審己以度人」(先審察、認清自己,然後再去衡量、評價別人)。除了評論文章,我們修己處世、學習求知,亦宜「審己以度人」。請以「審己以度人」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範例: 《路加福音》:「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卻不想到自己眼中的梁木?」這句話一語道破了人們喜歡「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凡事不先審己卻好度人的習性。
跟朋友爭執,我們會反射性地翻出他曾經做過的種種惡行,來「證明」錯的是他,卻忘了當時大家是一夥的;看到社會亂象,我們習慣先罵一通,卻不曾反省自己也是社會裡的一分子;當鋪天蓋地的怨天尤人時,卻不曾想過,造這個因,結這個的果的真正主人是誰?一個人如總是「不以審己,卻以度人」,不但本身會因為充滿負面思想、語言、行為,而昧於自知與事實外,連帶的,人品道德、群我關係、事業前途,也都會受到極大的衝擊。
人之所以無法做到「審己以度人」,最大原因就在於孟子所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當一個人有了一點知識、經驗、自主權後,便開始築起一個自以為是的藩籬,並以自我中心的價值為對,去衡量他人的差異為錯,甚而指責怒斥他人的不是,要求改進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變成一個偏執的獨裁者,現今社會、政治、國際間的種種亂象,不都是因此而起嗎?
要克服這個盲點的方法便是凡事都要先行審己,夏蟲不知寒冰、井蛙僅能窺天,再偉大之人的學問、經驗、智慧都是有限的,所做的決定也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如果以此畫地自限則無異陷入一個無知、狂妄的牢籠,所以要心懷謙卑,越飽滿的稻穗腰桿總是彎得越低,越浩壯的海洋也總是越無邊無際,因此,虛懷若谷方能納百川而成其大。
審己之後亦不需處處度人,在民主多元的時代,價值不是唯一,對錯並非絕對,他人的異見或許剛好是我們的盲點,他人的非議可能恰恰彌補我們的死角,現在已經不是「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苛於斧鉞」的一言堂時代,對他人的衡量、評價固然是一種輿論的表現,有評論才有進步,有揭露才有真相,但也因為社會多元,所以度人時更應有包容之情、同理之心,甚至學習他人的「奇技」成為自己的底蘊,如此度人者與被度者,都同時受教,皆大歡喜,社會也更為和諧。
所以,下次不要再一個指頭指著他人,四個指頭指著自己的度人,而是五個指頭、整個掌心都向上的說:「我有這個榮幸向您討教嗎?」
分析: 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作文考論說文的次數越來越頻繁,雖然論說文可以用「敘事+申論」,亦即說一個故事再來加以詮釋的方式進行,但這次我們練習純論說文的寫作,本文採取的是其中最簡單的What、Why、How的「3W」式,同學只要依據這個模型,便可以輕鬆掌握住純論說文的格局架構。
以本文為例,第一段引《路加福音》破題,扼要解釋何謂「審己以度人」(What),接著第二段以三個「明確」的「反例」――朋友爭執、社會亂象、怨天尤人,來說明不能「審己以度人」的情況。所謂「明確」,便是具體而非含混的條例說明,讓讀者清楚領悟作者之意,如此才能產生認同;所謂「反例」便是負面的例子,反例多有不良影響、衝擊性,所以更有碰撞的效果,但也不能因而多用反例,一直讓文章處在緊張與衝撞的狀態,前面如果用了反例,後面便要用正面例子來匡正,反之,前面如果用了正面例子,後面可用反例,如此黑白對比的效果會更明顯。
第四段說明為何人不能做到「審己以度人」(Why),這原因當然很多,但限於作文時間有限與約七百字的篇幅,本文不多做條例說明,因為條例一多,說明則淺,如果只抓一個最大的理由,反而能深入去分析,這同學要好好拿捏。以本文為例,第二段舉三個反例,第四段只取孟子所云「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例,如此便有顯現不同效果的作用,但既然只取一例,此例自當要擲地有聲、切中要害,因此用「聖人言」是最中的的。
第五、六段說明如何做到「審己以度人」(How),本題也算是「雙主題」的命題,所以用兩段來分別說明如何「審己」與「度人」,如果不分兩段亦無妨,但先「審己」後「度人」的分判要很清楚,如此才不會攪混在一起而語焉不詳,這是雙主題論述時要掌握清楚的。 轉載自: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