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8 12:34:47瀏覽1432|回應6|推薦59 | |
在一次瀏覽互聯網時,發現了一個挺有意思的理論-蝴蝶效應。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一詞常出現在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中,它源自于美國氣象學家羅倫茲(Edward Lorenz)在六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篇論文,題目為《Predictability: Does the flap of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一只在巴西的蝴蝶拍了一下翅膀會否在德克薩斯州引起龍卷風?)。 何謂蝴蝶效應?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里,一只蝴蝶因振翅而對其身邊的空氣造成了擾動。這擾動則產生了微弱的氣流,進而推動四周的空氣而引起相應的變化。結果這個變化改變了南美洲的風吹流,進一步影響了太平洋上空的云層結構,改變了氣壓,最終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引起了龍卷風。那蝴蝶拍動了翅膀到底會不會引起龍卷風,這我不曉得。不過,蝴蝶效應是以更寫意的方式描寫了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sensitive dependency on initial conditions)。 蝴蝶效應何嘗不是人生的寫照?人生中充滿了許許多多毫不起眼的渺小事情,又有誰能料到有朝一日,這些小事將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等,這些都是我們常用的話來形容因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而造成極大差異的結果。無可否認的,人生根本就是一段環環相扣的旅程。昨天的我,造就了今天的我;今天的我,編織著明天的我。每一環,每一箍都扣出了自己那獨有的人生。 當年小學畢業后,報讀了老爸以前就讀的那所中學(所以老爸也算是我的前、前、前輩學長)。會選上這所中學,是因為在課程里,中文是必修課之一。對于喜歡中文的我,這是最好不過了(喜歡和造詣是兩碼事)!升上高中后,認識了大哥,稱他為大哥,除了是因為比我年長外,人生經驗也比我們同期的較為豐富。家境略為清寒的大哥,年紀輕輕就得半工半讀,幫忙挑起家里的擔子。由于很早就步入社會,相較之下,大哥比我們這群溫室里的小草更為獨立,人生觀更為不同,所以時常找他聊聊天,聽聽他說他的故事。 經大哥介紹后,我也在他工作的那間餐館打了暑假工。高中畢業后,等待大學入學通知書的那段過渡期,我也跑回去那間餐館打工。后來收到不被錄取的通知書后(教育制度有所更改,無法直上大學),不知不覺已經在那餐館呆了差不多兩年。突然覺得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正當打算離職時,同事告訴我她哥哥的鐵廠正缺人手。也不知道為何有這個念頭,覺得如果這種苦工我都能挨得過,日后遇到的苦還能算得了什么,結果就答應了我的同事,當起了燒焊工人。 剛開始入行時,日曬雨淋,搬搬抬抬,加上施工地盤那四周的惡劣環境,那段日子還可真是難熬。后來,磨練成了很強的適應能力(既來之,則安之),也練成了一身銅皮(古銅色的皮膚-曬太多了!)鐵骨(體格壯了一點,耐操了一點),連鄰居都以為我跑去健身房練過來。正當以為一切都安然就緒時,一場工業意外擾亂了我前去的步伐。那場意外,讓我似乎失去了一只手指,左手的無名指韌帶被撕裂,指頭第二節幾乎完全脫離,只剩外皮把它與剩下的第三節粘結著。雖然手術成功的把手指駁接回,但是靈活度已大不如前,手指也無法做出完整的彎曲,進而影響了尾指的活動性。 手術后在家里休養了一段時間,也收拾起自己那魯莽、不計后果的處事態度。收集了些資料后,跑去報讀了先修班,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四年,終于完成了大專課程,考到了學士學位。在大學期間,認識了一位大我一屆的學長。學長可是一位在職人士,利用那有限的非工作時間進修,自我提升。由于能將所學到的實際地運用在職場上,而且又善于將公司上遇到的問題作為作業上的研究個案,所以他考試成績往往都名列前茅。很自然的,學長成了我討教的對象,他也從來不嗇于指教,經常分享他的知識和經驗。畢業后,經過學長的推薦和兩輪的面試后,我成功加入學長在職的那所物流公司,也就正式開始了全新的職場生涯。 至今,已經差不多整整兩年了,回想起來,幾乎每次都是靠人脈關系獲取工作機會。當然,過后都得靠自己的努力來保住自己的“飯碗”。如果隨手抽起故事里的一小段做出少許更改,今時今刻的我不會再是同一個我。但是單向流動的時間軸卷容不得我們對這所謂的“如果”進行假設檢驗,不得不感概蝴蝶效應所描寫那未知的因果關系。 故事情節發展到這里,讓我遇見了妳,這場相遇猶如落入湖泊中的花瓣,在我生命中泛起了片片漣漪,劃破了那平旦的人生。妳是否就是那只蝴蝶?對妳而言,我會否僅僅是那逐漸散去的波紋,毫無痕跡般地不存在著?故事就暫時寫到這里,再寫也毫無意義,未完的部分就讓明天的自己繼續... 你的故事呢?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