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宋斐如先生生平的謎團
宋斐如,原名文瑞,字斐如,曾用名宋瑞華、宋端華,筆名:蕉、蕉農、宋蕉農、沉、沉底、永瑞、劍華、奔流等。
(解讀: 取筆名是共產黨草創時期躲避追蹤的妙法,宋斐如用8個筆名,比毛澤東主席用32個筆名,還稍遜一籌。)
生於1902年農曆七月初八,台灣省台南縣仁德鄉二層行村人(日據時期家庭住所為台南廳文賢里大甲庄二五二番地),祖籍福建同安。1947年台灣二.二八事變中,遭當局秘密逮捕、未經審判即予殺害。時年45歲。
(解讀: 生於日據時期的第7 年,全台仍多有反抗,也是日軍殺戮嚴重的一段日子。)
早期參加抗日宣傳活動
1922年3月,畢業於(台北)台灣商工學校(現台北開南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翌年9月出走奔赴中國大陸,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學系。1925年,發表〈王悅之氏之謬談與北大台灣同人〉(刊登在《台灣民報》第77期上)文章,反駁王悅之氏關於台灣來京的留學生只不過是「騙騙父母之金錢,到北京漫遊而已」的不實之說。在校期間與張我軍、洪炎秋等進步台灣青年學生創辦《少年台灣》月刊,任該刊後期主編,向台灣島內介紹、宣傳祖國狀況,「架起台灣與大陸間資訊傳播的橋樑」。
(解讀: 21歲進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接觸李大釗等左派教授。)
1930年1月與劉思慕、呂振羽、夏次叔等成立「東方問題研究會」,創辦並主編會刊《新東方》月刊,研究東方問題,「團結融合東方各被壓迫民族,以共籌解決整個東方問題的方略」,1930年9月畢業留校任教。
(解讀: 北京大學經濟學系讀七年才畢業,應是珍惜有學生身分的方便性與保護作用。)
1930年至1932年間,發表了〈「德化政策」下的台番暴動〉、〈東北事件的經濟解釋〉、〈東北事件與帝國主義戰爭〉、〈國聯調查團報告書的批判〉等二十多篇文章及近十篇譯文,以大量的事實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中國東北及台灣,企圖亡中國、滅民族的滔天罪行。
1932年至1935年,追隨馮玉祥將軍赴察哈爾抗日,負責抗日宣傳工作,擔任泰山讀書研究室主任,組織進步教授、學者(李達、陳豹隱、陳定民、賴亞力、范樞銘、李季谷、吳祖湘等)為馮將軍及其部屬講授唯物辯證法、世界經濟、《資本論》、日語,介紹世界反法西斯形勢及日本國情,報告國際政治、經濟情勢等等。期間曾掩護地下工作者劉思慕夫婦脫險泰山,擔任孫科主辦的中山文化教育館研究部日本問題研究員。1935年至1937年,前往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留學深造,潛心研究日本的政治、經濟及外交政策。
(解讀: 對唯物辯證法、馬克思《資本論》有深入研究。1921年7月23日共產黨正式成立,青年宋斐如正好躬逢其盛。)
投身抗日救國運動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宋斐如棄學返回祖國投身抗日救國運動,發動民眾、宣傳抗戰。
1938年1月,在漢口發起組織「戰時日本問題研究會」擔任總幹事,研究日本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創辦《戰時日本》期刊,擔任主編。為該刊撰稿的有: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郭沫若、張友漁、張鐵生、許滌新、劉思慕、李純青、李友邦、謝南光、謝東閔等,還有日本、韓國等國際反戰人士鹿地_、鹽見聖策、青山和夫等等。國民黨政要如馮玉祥、孫科、梁寒操等的文章也常見於該刊。隨著國土的淪陷,該刊先後轉移到廣州、桂林、昆明、重慶等地堅持出版,自1938年8月1日創刊至1942年1月15日終刊,歷時3年半,堅持出版了6卷共32期。
(解讀: 宋斐如在學術界時期,交往人物大多是共產黨員。)
抗戰期間,出版專著《戰時日本工業的危機》、《九國公約會議與我們應有的鬥爭》、《日本鐵蹄下的東北》、《日本戰時外交內幕》、《日本亞洲獨霸戰》等16本;譯著《日本人民統一戰線的發展》、《日本資本主義論戰》、《太平洋戰略論》等8本。有關的抗戰論文甚多,除了在其主編的《戰時日本》上發表了近百篇之外,還在其他抗戰刊物《時事類編》、《中蘇文化》、《時事月報》、《世界知識》、《東方雜誌》、《抗到底》、《新中華》、《力報》、《新華日報》、《半月文萃》等發表了大量研究日本、宣傳抗戰的論文,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1941年2月,與台胞愛國抗日將領李友邦、謝南光發起組織「台灣革命同盟會」發表題為〈台灣的慘狀與祖國的責任〉的演說,明確指出「六百萬台胞只要求回到祖國溫暖的懷抱來」,表達了台灣同胞渴望回到祖國和光復台灣的決心。
1943年8月,任《廣西日報》主筆。期間,在《廣西日報》、《大公報》、《西南青年》等刊物上發表了〈毋忘台灣〉、〈論台灣的革命戰略〉、〈如何收復失地台灣——血濃於水台灣必須收復〉等三十多篇有關抗戰及收復台灣的論文。
回台後的反貪腐鬥爭
1945年1月,被聘任為「中央設計局」台灣調查委員會專任專門委員,10月,與李純青、李萬居、黃朝琴、游彌堅等十幾位台灣籍人士一起隨葛敬恩「前進指揮所」人員從陪都返台,為接收台灣、日本受降儀式做準備工作。同年11月,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副處長、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設計考核委員會教育文化專門委員會委員。當時,宋斐如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中職位最高的台籍人士。
1946年1月,與蘇新、白克、鄭明祿等人創辦《人民導報》,始終堅守著「人民第一」的原則,為人民說話,做人民的喉舌;針貶時政,大膽揭露當局的貪污、腐敗,令陳儀極為不滿。5月8日,被迫辭去《人民導報》社社長職務,改聘任為顧問;7月中旬,被聘為台灣省立法商學院專修科兼任教授,9月,復任《人民導報》社社長。
1947年2月19日,被陳儀免去教育處副處長之職。二.二八事變後,3月11日下午2時左右在台北新生南路一段145巷21號寓所內被當局綁架,下落不明。後經查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陳儀寫給蔣介石的報告中羅列的「罪名」是:(1)陰謀叛亂首要,組織台灣民主聯盟;(2)利用報紙抨擊政府施政,竭力暴露政令弱點。
(解讀: 宋斐如創辦《人民導報》的同僚蘇新、白克、鄭明祿都是共產黨員。)
宋斐如從1945年10月至1947年3月回到台灣一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在《新生報》、《人民導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如何剷除日本軍權政治〉、〈如何改進台灣文化教育〉、〈我們要溶化在一起〉、〈如何推進台灣的生產建設〉、〈談談台灣農業的改進〉、〈台灣心理建設問題〉等三十多篇文章,為復興中華民族文化教育及生產建設不遺餘力。
(解讀: 《人民導報》與《新生報》都是宋斐如的宣傳基地。)
一生奉獻社會主義事業
宋斐如一生為中國人民抗日鬥爭事業、驅趕日本帝國主義、收復台灣,為台灣人民的自由、民主奔走、吶喊。他既愛台灣也愛中國,堅持把台灣人民的命運與民族復興及祖國的富強緊緊聯繫起來,把青春與熱血獻給了台灣人民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大業!
宋斐如罹難後,其夫人區嚴華也因掩護地下黨員陳文彬出逃香港、「煽動台大學潮」罪名,1950年1月11日被槍決於台北馬場町刑場。
(解讀: 宋斐如犧牲70年後,中共終於承認: 他是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