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論
因果報應論是維持人倫秩序的支柱
胡志偉
因果報應論始自佛教《三世因果經》,其要點有三:一、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二、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三、行善積德與行凶作惡幹壞事的因果循環報應規律。《涅槃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這是為了教誨眾生:幹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多行善積德,終會得到福報。
可見因果報應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神學概念。然而,西方的基督教也有類似信仰,例如《約伯記4:8》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6:8-9中寫道:「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馬太福音7:9-12》中,耶穌說:「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路加福音6:37-38》:「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對方)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傳世一千三百年的伊斯蘭教也篤信因果報應規律,《古蘭經》第十章講:「行善者將受善報,且有餘慶,臉上沒有黑灰和憂色,這些人是樂園的居民,將永居其中;作惡者每作一惡,必受同樣的惡報,而且臉上有憂色——彷彿黑夜的顏色。這人是火獄的居民,將永居其中。」
道教的著名經典《太上感應篇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太上感應篇》全篇都在講因果報應規律。
儒教五經之一、號稱群經之首的《周易》也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64卦都是在講因果。
上述五大宗教都告誡人們要做善事,莫做壞事,以免遭受惡果的報應。因為聖人們非常清楚: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誰也躲不過,這個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哪一個人杜撰的,誰也逃不出因果規律的處罰。聖人們出於對人類的慈悲、基於對眾生的愛心,擔心自己的徒子徒孫陷入因果報應中,擔心芸芸眾生不明世理、胡作非為,受到惡果的處罰,所以古往今來各大宗教的教主都在宣講因果規律。事實上,如果沒有懲惡揚善觀念,就不可能存在傳統社會中維持良好人倫秩序的支柱,也不可能有五千年的中華文明。
然而,中共對「因果報應」論一直是採取批判與否定態度的。自1915年陳獨秀發起所謂「新文化運動」以來,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發起激烈的批判,否定傳統上中國人的信仰,衝擊中國人傳統的是非標準和價值觀念,此一歪風至1975年的批孔運動,臻於極點。於是善良、勤勞的中國陷入了謊言、動亂、饑荒、獨裁、屠殺和恐懼的暴政時期。中華傳統上對神的信仰、道德觀和價值觀被強行摧毀;燦爛的文明被褻瀆;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珍惜變成妄自尊大的「橫掃一切」,隨之而來的是社會道德體系和生態體系的全面崩潰,進而將整個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拖向深重的危機。
(2020/02/02 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