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還會沉淪嗎 ?
2025/02/17 18:32:13瀏覽331|回應1|推薦18

美國有問題 ! ?

亓官先生

一、美國人看不出美國問題

其實美國沒有問題,尤其是合法居住在美國的三億三千萬美國人

看不出美國有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 ?

最早提出美國問題說法的是亓官先生

二、亓官先生學美語

三十三年前亓官先生在屏東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學習美語,由一位

退休護理師美國老太太教授,

授課之餘,會談一些時事,當時美國總統老布希以販毒罪名,派兵把巴拿馬總統

諾瑞加抓回美國受審,美國老太太覺得老布希很英明,做了正確行動,美國老太太

問我們兩位同學的看法,我說:「It is a good action, but not the right one。」,同學

怪球先生表示同意。

美國老太太說 :「Why you say so?」我說:「It is an invasion,  Maybe the President should let

Panama to join the United States at first。」

美國老太太笑了起來,她才想起巴拿馬還是外國,說:「It is not an easy task!」

亓官先生的提醒讓美國老太太醒悟: 「即使是好的侵略,還是一種侵略!」。

美國的朋友比敵人更難做

1971年,聯合國通過聯大第2758號決議,議文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

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

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而同時進行的由

美國提議的保留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的投票,則遭到否決。

在此項投票進行之前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周書楷先生發表了一篇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的悲憤聲明,對於聯合國違反創會原則,驅逐創始會員國中華民國

的「排我納匪案」,表達嚴重不滿,並宣布主動退出聯合國!

周書楷先生曾任駐美大使,駐聯合國代表,返國後又任外交部長,

他總結回顧自己數十年與美國人打交道的經驗,嘆息道: 想做美國的朋友比當敵人更艱難。」

 

美國獨立戰爭

    西元1776年,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又稱美國革命戰爭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大英帝國

準備獨立的美利堅歐洲強國法國之間的一場戰爭[8]。(1775—1783年)

這場戰爭主要始於北美十三殖民地就經濟與政治問題與英國本土產生矛盾,從而決定以武裝革命尋求獨立,

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同時,英國與當地的

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尚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砲利的優勢控制

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

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這直接導致了英國陸軍在薩拉托加戰役的失敗,這場戰役成為戰爭轉折點,

鼓勵了法國對英開戰,並鼓舞了其他歐洲列強站在美國一邊對抗英國,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

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

並於1783年被迫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

、得天獨厚的美國

美國成立後一百多年在北美這片化外之地沒有國王和外國的干擾默默進行著擴張

行動,除了解放黑奴的內,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時期,在這期間,美國把原住民印地安人

趕到僅餘的幾塊保留地,美國向墨西哥搶來德州、加州、新墨西哥州,向西班牙買來聖地牙哥,

向荷蘭買來華爾街,向西班牙搶來菲律賓殖民地,向俄羅斯買來阿拉斯加州向太平洋擴充

到夏威夷島,由最初十三州擴充到五十二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殘破不堪,美國成為實質上世界的獨強。

世界警察與圍堵政策

圍堵政策 (英語: containment,中國大陸譯作 遏制戰略),特指圍堵共產主義和圍堵共產主義陣營,

是美國在冷戰時期的反共主義的外交戰略,目的是防止多米諾骨牌效應。 政策始於美國駐蘇聯的外交官

 喬治·肯南 的「長電報」 (long telegram) [1],認為美蘇必成為敵手,而在對峙中美國實力明顯強過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以世界警察自居,在歐洲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蘇聯成立的華沙公約組織。

在亞洲以聯合國軍名義打韓戰,與中朝聯軍戰成平手,隔北緯38度線分而治之。

七、美國曾經是民主政治國家的典範

以美國為例,可謂曾經是實行民主政治國家的典範,尤其可與蘇聯制度做截然不同的對比,值得我們作借鏡。

調和科學與民主之間的管道就是要建立良好進步的制度,試以「公聽會制度」為例。我們知道現代社會是

分工細密的專家社會,不同的專業領域間差異甚大,常使人興起「隔行如隔山」之嘆。

對各行各業樣樣精通的「全能之士」可謂極不可能,但是民主社會中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必然涉及

各項專業知識的運用,如何融合不同專家的意見?「公聽會」就是融合專業權威性與民主普遍性於一爐的絕佳設計。

手握決策大權的行政或立法大員們,即使是科學界的門外漢,亦可透過公聽會制度,邀請專家學者來

公開辯論,質疑問難,甚至故意邀請立場見解完全相反的兩派專家來做公開的說明。在這種形同考試的

公聽會上,擁有專門學識的專家,為了闡明己見,千方百計想盡辦法,以普通人聽得懂的話語,來介紹自己的

專業知識,而講理不鬥力的辯論過程,正是互相溝通達成共識的最佳途徑。即使勢均力敵、相持不
下,必須付諸表決時,決策者對問題的來龍去脈也有通盤的了解,不至於違背公眾的權益。

另一個例子,就是「專家委員會」。這是當社會上發生重大爭議,或有危害公眾安全的重大災難時,

決策者常立刻組成「專家委員會」,做深入調查,期能改善現行有缺陷的操作程序,避免重蹈覆轍。

這種制度,可使行政決策者避免獨斷專行之弊,或是「外行領導內行」的譏評,且可博得民主化領導的好名聲。

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失敗後,立刻由前國務卿羅吉斯、前太空人阿姆斯壯組成調查委員會,作詳細的調查評估,

並對國會提出報告,就是一個例子。

調查委員會的主持人,並不一定要有專業技術的背景,而要求其權威性與客觀性並重。以美國

調查愛滋病防治政策缺失案為例,前美國總統雷根在決定修訂愛滋病防治策略前,任命

退休海軍上將魏金斯(J. Watkins),組成十三人委員會,其成員包括醫學專業及非專業的人才。

主持人並非醫學專家,但是行政經驗豐富。該委員會費時數月,到全國各地去調查訪問,

然後做出令人信服的總結報告,提出180項改革建議。行政管理專家與醫療專家對委員會

的貢獻,同樣受到肯定,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例子。

八、美國先賢創立的政治標竿

    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美國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革命家,美國開國元勛、國父、首任總統。

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任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的總司令,1787年主持了制憲會議

會議制定了現在實施的美國憲法。1789年,他經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為稱號的國家元首,首任總統),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了

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了許多持續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

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謀求續任。

事實上,華盛頓在執政末期時,身邊也有許多馬屁人士,勸他修改憲法改成終身任期制,卻遭華盛頓拒絕,

他說: 「寡頭政治是個單向梯,只能上去卻下不來。」因此堅決拒絕,並創下任期制度,

從此一直被美國人遵行到現在,只被小羅斯福總統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打破慣例,連任第三次。

美國強勢介入東亞的過程

本節引用作者胡志偉的分析報導:

美國強勢介入東亞的過程基本是先支持日本衝擊東亞大陸的中、俄、英、法、德勢力,

等這些勢力精疲力竭之時,再反過來支持這些勢力反衝擊日本,最終實現了對日本的

直接掌控和東亞沿海島鏈的重大影響。
   
對於日俄戰爭日本的勝利,1904210日即在開戰的第二天,羅斯福在的日記中

寫道「對日本人的勝利,我高興透了。因為日本在做有利於我們的事。」

       1915313日,美國國務卿布賴恩對日本向中國提出21條發表聲明稱:

「合眾國有理由反對日本關於山東、南滿和蒙古東部的『要求』;儘管如此,

合眾國坦率地承認,版圖的接近造成日本和這些地區之間的特殊關係。」
   
   在日本打敗俄國後幾年,時任駐俄公使柔克義意識到美國不要過於忽視俄國在

太平洋的積極作用。1911121日,他寫信給國務卿諾克斯認為:「俄國在遠東

的友好與合作似乎非常重要,其價值將隨著日本的擴張而不斷增加。」
   
   以上事例說明美國也在日俄之間玩均衡。
   
   對於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美國的手法更值得玩味。可以說,中國全面抗戰開始後,

前期的主要支持力量不是美國,反而是蘇聯和德國。在此期間,中國從德國和俄國取得了

大量軍火,沒有這些軍火,中國的前期抗日就很難支撐。但美國雖然在口頭上反對日本侵略,

實際上卻將大量戰略物資賣給日本。
   
   1937年美國輸往日本的鋼鐵、飛機及其零件、車床、石油、汽油、銅、鉛,分別比

1936年增加15.3倍、1.5倍、2.5倍、0.5倍、0.5 倍、1.4倍和1/101938年日本進口的

戰略原料中,美國所佔份額,石油及石油製品、機器、廢鐵、銅、飛機、鐵合金、鉛、

汽車分別佔65.6%67.1%90.4%90.9%76.9%82.7%45.5%64.7%。從1937

1939年,美國對日本輸出總額每年保持2億多美元,其中軍需物資所佔份額,

193758%1938年為66%1939年竟達81%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如果美國一早就對日本進行石油、橡膠、鋼鐵等禁運,

日本的戰力可能連前四年都堅持不下去。
   
   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加入對日作戰,主要原因是日本已經把東亞大陸的舊勢力

衝擊得差不多了,美國當然不指望一個由日本主導的大東亞在日後與之競爭。

在同樣的思路之下,美國也不希望戰後東亞大陸出現一個大中國的主導力量,他最

希望的還是碎片化格局。
    1942
83日,羅斯福行政助理居曾對蔣介石說:「華盛頓部份人之印象已

不將中國東北認係中國的一部份,應作為戰後日俄兩國間之緩衝國。」
   
美國曾要求託管東北與台灣
   
即使到了19451120日,駐華美軍司令魏德邁向美國政府提出關於中國問題的報告,

還提議由國民黨政府集中力量控制華北,而把中國東北交由國際託管 。此建議其實對

國民黨很有利,可以說,共軍如不取得東北,內戰根本不可能翻盤,但當時蔣介石出於

「請神容易送神難」的考慮,鑒於民族大義,拒絕了此一建議。因為一旦成為國際共管區,

則將來就有住民投票獨立之可能。
   
   美國對臺灣的態度也是十分詭異。很多人以為是國民黨大陸失敗後退據臺灣才

出現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其實不然,美國早有掌控或至少在軍事上管制臺灣的

設想和努力,只是由於蔣介石的巧妙抵制才使其夢想落空。
   
   美國是清末以來最早侵略臺灣的國家,雖然當時由於國力原因和列強牽制而

沒有成功,這並不表示他就對此全然忘懷。(2020/02/10 表)

十、美國政客的墮落

美國政客的墮落當然非自今日始。

隆納德·威爾遜·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6—200465日),美國共和黨籍政治人物,

曾擔任第33加利福尼亞州州長(1967年-1975年)、第40美國總統並成功連任(1981年-1989年)。

踏入政壇前,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

雷根總統因為口才便給有幽默感曾經被政界與媒體公認為偉大溝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er)

雷根也是歷來唯一有著離婚史的總統也就是說在雷根總統之前沒有曾經離婚的政客敢參選總統

雷根打破紀錄之後政客們就百無禁忌後來民主黨的蓋瑞哈特參加總統初選時,大清早毫不避諱出現在

某女演員家的陽台媒體記者直擊公布出來哈特雖矢口否認但是照片會說話,哈特只好退選,

當時輿論界的批評並非針對哈特的婚外情,而是攻擊他說謊!也就是說公德與私德,

美國人已經不再相提並論,唐納川普後來看準此種機會,一舉以離婚四次的名聲搶下總統寶座!

而當年擊敗老布希總統的柯林頓,第一任期中與白宮實習生陸文斯基大搞口交,把白宮演成春宮,

讓全世界人民對白宮失去基本的尊敬!

美國政客的墮落也代表支持他的百分之六十美國人,根本不計較政客私德如何!

十一、美國還會沉淪嗎 ?

曾經有一位已故老預言家提到美國將來選出一位女總統後,美式民主政治就終結了 !

這話當年沒人敢信,但是在唐納川普二進宮後,此預言的可能性已大幅增加

唐納川普如果提出修憲廢除任期制又設法傳位給女兒伊凡卡,美式民主的走向

寡頭政治將與老預言家的預告完全相符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181809270

 回應文章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5/02/18 11:00
曾在傳記文學上讀到一篇文章說德國在抗戰初期約半年左右即已撤回顧問團不知真否
亓官先生(medicchi169) 於 2025-02-18 15:19 回覆:
1938年6月27日
納粹德國外交部召回德國顧問團
1938年7月5日
德國顧問法肯豪森上將率團由香港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