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25 12:22:34瀏覽1609|回應1|推薦82 | |
孔氏家族輩分用字都是皇帝御賜 張恒銘/整理 在明代以前,孔氏後裔沒有固定的行輩,那時人數尚少,各家取名很隨意。從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訂定行輩,但還不嚴格,同輩人多採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輩字。 從明代始,孔氏家族輩分用字都是皇帝御賜的。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後賜給孔氏十字作為行輩字,從五十六代起排,此後孔氏族人不准隨便取名。衍聖公府還專門頒佈了《孔氏行輩告示》:“立行輩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別長幼。邇來我族人滿數萬丁,居連數百里。豈唯目不能偏識,而且耳不能遍聞。若無行輩則昭穆易紊,無表字則稱謂不論。在前業經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開列於後,凡我族人俱當遵照所開列行輩,取名訓字。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准入譜。”明崇禎年間,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報請皇帝,又立十字十輩。清同治年間,七十五代衍聖公孔祥珂經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輩。1919年,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由中華民國內務部備案續立二十字二十輩。 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蔭植)奏准,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乾隆皇帝欽定作為孔子後裔行輩的順序的,這30個字分別是:“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我們可以看出,清代為避帝諱,已將“弘”字改為“宏”字,將“胤”字改為“衍”字。山東曲阜孔府的詩禮堂,貼著一張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就是乾隆皇帝賜給孔府的三十個字作為行輩,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三十個字行輩取名;如果有不依字序,隨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譜。 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諮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佈。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自明代以來已排序55代。具體如下: 明洪武元年御賜10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希言公承彥,弘聞貞尚胤。 明天啟年間御賜20字(自六十六代至八十五代):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九年(1920年),北洋政府批准20字(自八十六代孫至一百零五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以上幾次訂定的行輩字計五十字五十輩,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第六十五代本為“胤”字,衍聖公孔胤植為避皇帝廟諱,而將“弘”字改為“宏”字,將“胤”字改為“衍”字。合起來依次為:
孔氏輩分五十字 第56~65代: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因此,不少孔子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孔氏行輩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仿效這種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與孔家一起使用這些“行輩”文字(前三十個字)起名的,天下還有曾姓、顏姓和孟姓。因為孟子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曾子、顏淵都是孔子的學生,世人尊為"宗聖"、"復聖",因而,孟子、曾子、顏淵的後人也是"聖裔",於是套用了孔氏家族的派語,但並沒有達到全國統一,各地的孟、曾、顏氏家族多是自家制訂的派語。另外,顏家在康熙之前曾賜予顏氏行輩。 (張恒銘/整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