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佐賀的超級阿嬤」讀後心得
2008/06/24 09:30:43瀏覽4152|回應0|推薦6

「佐賀的超級阿嬤」讀後心得        

當一個人面臨困窘,大多數人不是喜歡怨天尤人,就是把自己的不如意,歸咎於命運的造化,認為一切都是時也、命也、運也,非我不能也。總之失敗獲得合理化,自己便可以置身事外。

讀完「佐賀的超級阿嬤」,不禁令人想起四十年前的台灣,不也如同書中所敘述的窮困,人們生活在艱困貧乏的惡劣環境中,仍然安守本份過著儉樸的生活,既沒有怨也沒有恨,辛苦努力打拼,憧憬著那一天能出人頭地,或者能為家人帶來好一點的生活。所不同的,佐賀的阿嬤從不為生活皺眉苦惱,窮得開朗,窮得有自信,甚至以自己的祖先世世代代都窮而沾沾自喜,因為窮到一無所有,即使小偷來了,也沒有東西可偷,說不定他會留點東西下來,這種樂天知命的思維,讓人打從心底泛起一股欽敬。

在「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中,作者對「阿嬤」的描述,著墨不多,倒是對戰後佐賀的風土人情,有較多的陳述,像是:

*運動會時老師與作者交換便當的對話。

*遠足時以熱水袋裝水分給同學,換來餅乾糖果的感覺。

*與同學分舔小糖球的情景。

*賣豆腐的大叔,捏壞豆腐再以廉價賣給作者的愛心。

*純情初戀、女生請吃麵、送橘子、偷採女友橘子送女友

  的糗事。

*好同學送馬鈴薯、麻薯,以及幫忙洗棒球制服的趣事。

*免費治療眼睛受傷,附送車資那位醫生的爽朗。

    每一件事看起來都是個別獨立事件,但卻說明了人性最真摯的愛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來自不同人群的協助,也讓人在無法查覺中,獲得了最真心的體貼,對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能在不覺難堪的情境下,獲得自尊的維護,這種貼心的關懷與幫助,是如此自然,沒有任何矯揉造作,沒有任何虛情假意,在功利思潮高漲的今日,書中每個故事,讀來倍覺親切,也發人深省。

    書中主角幼時與外祖母的窮,與台灣光復初期的窮不分軒輊,凡經歷過那段刻骨銘心往事的人,必能感同身受。因此諸如:蒐集破銅爛鐵賣錢或換麥芽糖、生活清苦卻不吝嗇的襟懷、撿拾遺棄的菜蔬瓜果、水裡漂流的浮木、同學互借粉蠟筆、自製玩具……,凡此種種無不歷歷在目,當然這在當今年輕一代,是難以想像的。不過當時的環境,知福惜福的觀念非常濃厚,就如同阿嬤所說:東西只有撿來的,沒有丟掉的。

    物換星移,時代的巨輪把人們從貧窮帶到富足,又從富足往下衰退,人們的心中不是怨就是恨,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中的點點滴滴,真是值得我們深思啊!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u5365323&aid=198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