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不是考據,這是以前大學時候唸的東西,應該算是這種科系的常識,要說到真正的考據還差太遠,畢竟,我的專長不是在這方面.
一般人都誤會成國語就是北京話,實際上,在民國初年在決定國語的時候,真的是為了要用"北京話"還是"北方官話"而炒翻天,最後是決定以"北方官話"為主的國語,因為聲只有四聲,聲母和韻母又比閩語粵語還要少太多,比較容易學.
關於清朝,他們推行的國語,並不是滿族的"母語",而是以北方官話為主,滿族皇室入主中原以後,皇室教育是滿漢並進,平常主持公開會議與儀式,使用的都是北方官話.所以,滿州話不用推行天下,只要天下人都奉皇命學北方官話和漢字就行了,況且,滿人也不希望漢人去學滿族的文化.
在世說新語裡,就紀錄著,五胡亂華以後,晉室南遷,一堆北方來的世族大家,還是以講洛陽話為榮,而瞧不起當地流行的"吳語".基本上,首都在哪裡,哪種話就是"官方口音",在中國不太容易改變這種政治慣例.
在某種層面來說,"漢語"也是拼音式的,由聲母和韻母組成,尤其在"方言"的"白話音"經常出現"有文無字"的現象,只有"讀書音"才會有對應的"文字",所以,很難說中文到底是完全的"象形字",特別在文字學定義的"形聲字"更是一種典型的由音符構成的"拼音符號".
要是像中文本無其字的"葡萄"或"琵琶"這類從西域引進的東西,只能靠中文拼音來命名了.萬一遇到梵文翻譯的佛經,那就是更嚴重的"拼音"了.
其實,最嚴重的"拼音中文"是蒙古人寫的"元朝祕史"用蒙文發音,以中文寫成,那些漢字你我都看懂,就是唸出來不知道意思,金庸在射雕英雄傳寫的"九陰真經"有一部分"咒語"就是從這個概念抄過來的.
至於滿文,也是滿人向"藏族"還是"蒙族"學來的?拼音也是自成一格,國內外在研究清史的學者多少都要學點,要不然碰到清宮內的文書庫檔真的是沒皮條.
其實,在中文的領域裡,有太多直接與間接的資料可以讓學者慢慢推源近古到中古乃至上古的發音,關鍵就在於每個朝代的人,都會"注經解經",以他們那個年代的"讀書音"註解某些字的唸法,就像我在文章裡提到的朱熹的"詩集解",學者就能從朱熹的唸法去還原南宋的語音.至於更早以前的語音,也可以透過同樣的方法找出來.
剛剛說的是間接的方式,直接的方式就是,古代會有類似今天的字典,專門標音的叫作"韻書",每個年代的韻書都會保留該年代的唸法,到了西洋傳教士來中國的時候,更是用羅馬拼音標注當時的方言,就像現在台灣的部落還有很多傳教士用羅馬拼音標音的原住民語言的聖經.
透過經典的注解,與韻書的直接標示,還有傳教士的羅馬拼音,已經還原出滿多的古代音韻資料.只是我的專業不在這方面,知道的都是常識而已,要是我的專業在這方面,我絕對可以用上古音唸論語給你聽.